品读感悟
——《鸟的天堂》案例分析
《鸟的天堂》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它主要记叙了作者(巴金)和他的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而农村的学生对大自然的景和物并不陌生,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学习热情较高,有学习语文的愿望和兴趣,乐于参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但语文表达能力较差。
因此,我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特点,深入浅出地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时,我将紧扣“合作探究,自主感悟”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积极探究中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实践活动中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片断一:创设情景,学生乐学
师:(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同学们,听一听,你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师生一起听)
师:谁来说?
生(1):我听到了许多鸟的欢叫声,它们的生活一定很幸福。
生(2):我还听到了溪水声,阳光灿烂,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呵!好美的画卷啊!
生(3):真美啊!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
师:同学们,了不得,你们说得真好!我也能感受鸟儿无忧无虑地在安居乐业,多么令人向往的鸟乐园啊!同学们,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巴金爷爷游览《鸟的天堂》。
(板题)
[评析:教学伊始,通过录音机播放鸟的欢闹声,鸟声悠扬,令人想象鸟的热闹景象,给了学生听觉和想象上的满足。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中语言文字的优美凝练,同时,更能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片断二:合作探究
师:下面我们看看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一次见到了什么景象?请从文中找出有关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小组合作完成下表:
教学片断三:品读与感悟
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
生(1):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时是在黄昏的时候,并只看到了一棵榕树。
生(2):这不是一般的榕树,它很硕大、茂盛。
生(3)补:榕树不仅大,还很美、很奇,充满生机。
师:那你能把你的感受有感情地读描写榕树的句子吗?
生(3):(生有感情地读)
师:的确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同学们,你们回答得真好,真是一群爱学、能学的好孩子!
师:你们喜欢读哪些句子,体会到了些什么,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4):我喜欢读这几句话“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
在颤动。
”从这几句话中,我体会到了榕树的绿叶特别美,颜色鲜艳欲滴,又十分的繁茂,充满了生机。
生(5):我认为榕树最美之处还在于它的根。
榕树的根与众不同,课文中是这样写的“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枝上生根”,使榕树显得特别的奇特。
生:那这榕树之所以能“独木成林”就是因为长着这些“气根”,难怪课文中说“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我从这句话还体会到了榕树的壮观的美!
师:你的理解更深刻了!那你来读读这句话。
(生(5)读)
师:谁来评评她读得怎样?
生(6):他读得真不错!能读出榕树的大、榕树的奇。
生(7):课文中还有一句话,“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象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从这句话我体会到了榕树富有活力,生命力旺盛的美。
师:体会得真好!那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生(7):能!(生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师:的确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师:孩子们,刚才读书时,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
生(8):课文中说“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我不明白“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师:这样吧,大家再自由地读一读这句话,然后可以联系着上下文,可以联系着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
(生自由地读、体会)
师:想好了可以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生自由交流,师也参与其中)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9):作者是黄昏时到那儿去的,这时候小鸟们都回窝了,躲在大榕树上,只是偶尔扑扑翅膀。
当小鸟扑翅膀时,绿叶就晃动起来。
可是绿叶太多了,课文中说是“不留一点缝隙”,所以作者看不见躲在树上的小鸟,但是他却感觉到了“生命的颤动”。
师:这是你的理解,比较独特。
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生(10):课文中说“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说明这是一株富有活力的大树,作者从它的每一片绿叶上感受到了这种勃勃的生机,所以说是“每一片绿叶上都有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你能联系着上下文来谈自己的理解,真不错!
生(11):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作者看到这每一片绿叶,在晚霞的映照下,闪耀着动人的光彩。
尤其是那新生的嫩叶,绿得鲜亮,绿得发光,让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
师:孩子,你的感受多深刻呀!谁还想来读?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请了两名学生后发现学生情感的投入不够)
师:这句话写得很美,我也很喜欢,想读给大家听一听,你们听我读得怎么样?
(师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是带着自己的感受,非常投入感情地在读。
你们还想读一读吗?
生(齐):想!
师:那就再练习练习吧!
(生再次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想来读一读?
(请了4 名学生朗读,读得很不错。
)
师:这“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的感受是多么奇妙呀!难怪作者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
评析:
一、师生关系和谐
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
上述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
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极浓。
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
学生们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
教师的平等参与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对学习重点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二、落实“以读为本”,培养语感
语文课“以读为本”,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
而我也不例外,这节课为了扎扎实实地落实教学目标,我更注重了学生朗读的训练。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通过朗读是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好的途径,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教师应重视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要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诵读,读出情味、韵味,直到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
因而,“读”贯穿了教学全过程:如学习第二段时的轻声读(带着问题边轻声读,边完成表格的内容)、朗读(饱含感情地高声读:这真是一棵大榕树!)、选读(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子在小组内或全班同学面前感情读)、赏读(让读得特别好的学生经点评后再读给同学们听)、评读、范读、齐读……这样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读”的训练,使到读的面非常广,除了人人轻声读、齐读和朗诵外,仅是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个人读就近30人次。
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又陶冶了情操,训练了语感。
三、合作探究,自主感悟
在教学中,我没有强迫学生按课文顺序去阅读,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去阅读、去感悟、去讨论、去交流。
学生是在合作、民主、和谐的氛围中,用自己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