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一.引言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获得了高速发展,进出口总额连年递增。
中国经济正逐步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之中,正向一个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迈进。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贸易结构所引发的各种问题也备受人们的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规律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的认清当前我国的对外贸易形势,更好的指导我国贸易的发展,构建适合我国发展的贸易强国之路。
二.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广义的对外贸易结构包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模式结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本文研究的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指的是狭义的对外贸易结构即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198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381.4亿美元;2004年,我国加入WTO的第三个年头,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一万亿美元,达到11545.5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居全世界第3位,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4.7%。
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上升,从1985年的22.8%提高到了2004年的将近70%,中国外贸依存度在不断提高,这说明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和对外部世界的依赖也在不断增强,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性越来越大。
1.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远远高于初级产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自觉不自觉地采纳和推行了出口导向战略,极大的促进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工业制成品出口有了长足发展,如今,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比达到93:7,这一比重不仅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60:40的平均值,也高于发达国家或OECD成员国80:20的平均值。
2.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由于中国的要素禀赋的特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是通过国有企业放权改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迅速地在中国沿海开放地带形成以轻纺、服装、机电组装为主的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群;二是加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特别是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速了中国出口导向产业的工业化进程,面向国际市场的轻纺、机电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中国原有的工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较快地转化为出口优势,促进了中国出口的迅猛发展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1986年纺织品和服装取代石油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标志着出口商品从资源密集型为土向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变。
3.机电产品进出口比重上升1995年机电产品的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9.5%,取代纺织品和服装成为第一大类出日商品,标志着出口商品开始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开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
此后,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增大,2000年达到42. 3%,连续6年保持第一大类出日商品的地位。
2005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总值达777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3%,占当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54.6%,当年机电产品项下实现贸易顺差763.7亿美元。
表1反映机电产品进、出口变化情况(表1)。
表1? 2001-2004年机电产品出口、进口变化(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
三.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规律与趋势1.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相一致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动,特别是中国对外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动与我国的经济增长的变动基本上是一致的(图1),我们可以发现,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增长率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变动基本上是趋同的,这四者发展增长率的变化具有非常大的同步性和相关性,并且我们发现,上述三种商品的出口变化率的波动具有非常的相似的规律。
一般来说,对外贸易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而经济增长又会影响到贸易结构的变动。
王永齐(2004)检验了对外贸易结构和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随着经济增长,中国的贸易结构值(资本品和消费品进口比值除以二者进口比值)也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这一点在1992年以来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资本品,尤其是机器设备等制成品的出口速度增长快于消费品的出口增长,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在增加。
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四者的变动规律几乎是相同的,特别是20世纪90年之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发展,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从图1中我们还可以发现,除个别年份之外,中国工业制成品和代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年出口增长率都远远高于初级产品的出口增长率。
1981~2004年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年平均增长率20.3%,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也高达20.7%,远远高于同期初级产品出口年平均增长7.3%的水平。
目前,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已达到90%以上。
这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已逐渐改变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状况,对外贸易结构日渐趋于优化,这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结构变动规律是相一致的。
图1经济发展增长率与贸易增长率2.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断增长1980~2004年间,两者的比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初级产品的比重从1980年的50.3%下降到2004年的6.8%,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从1980年的49.7%上升到2004年的93.2%,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处于一个不断增长的趋势(图2)。
图2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3.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下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按1位数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出口商品中,0~4类为初级产品,5~9类为工业制成品,而在工业制成品中,一般认为,6类(纺织、橡胶及矿冶产品)和8类(杂项制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5类(化学品)和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以这一标准列出我国从1989~2004年间主要年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二者的比重变化,充分展现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变动的规律(图3)。
图3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发展及结构变动(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统计而得。
可以看出来,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但总的来说呈不断下降趋势,所占比重已从1980年的75.90%下降为2004年的46.50%,下降了26.2个百分点,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则不断上升,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21.8%上升到2004年的53.3%,提高了31.5个百分点。
到2003年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首次超过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
尽管两者差距不算大,但已说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在这一层次上有了较大的优化。
我国经济发展初期,依靠劳动力丰富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进行出口,这与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是相符合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积累,和国家政策的调整,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反映在对外贸易上就是出口比重的逐渐上升。
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客观上更要求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贸易结构,改变贸易格局,参与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中。
作为国际上的一个大国,我国也在力图改变仅仅作为一个劳动加工厂的局面,这些因素联系起来,使得我国会不断加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
四.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一国贸易结构的变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国内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动、经济体制改革、比较优势状况、国际市场前景、其他国家的竞争等等。
本文选取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汇率和金融发展等影响我国贸易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加以分析,来反映我国贸易结构的变动。
1.技术进步一般来说,如果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仅仅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并没有什么机制使得它能够在贸易中得益较多,从而在长期的增长中能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由于发展中国家一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大多是资源性和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因此,在和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交换中,长期来看,贸易条件是恶化的,贸易得益是相对减少的。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由于他们的比较优势主要在资本和技术方面,因此他们利用比较优势与推动技术进步一般不矛盾,他们越是推动技术进步就越能加强和利用他们的比较优势。
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一般还在自然资源或简单无技能的劳动力方面,因此充分利用现有的比较优势就可能与技术进步发生矛盾,要推动技术进步,现有的比较优势可能就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而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比较优势,可能就意味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速度放慢。
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不断提升自身的动态比较优势,才能使自己的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使自己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对外进出口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着主要地位,资本密集型产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
根据发达国家贸易结构的发展变化规律来看,技术进步才是我国贸易结构不断升级优化的最终选择。
通过技术进步,提升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产品出口中资本、技术型产品的比例,真正优化我国的贸易结构;同时通过技术进步,可以扩大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开展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贸易受益。
通过技术进步来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也是我国从一个贸易大国走向一个贸易强国的最佳途径。
2.产业结构从理论上说,产业国际竞争力表现为同一产业或可替代产品间的关系,取决于各国相同产业和可替代产品相互比较的生产力,贸易结构即所反映的是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
在开放型产业结构条件下,产业结构是贸易结构的基础,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一国贸易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较快,在贸易结构中的比重必然趋于上升;而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较慢,甚至出现衰退现象,因而在贸易结构中的比重趋于下降。
贸易结构的变化并不仅仅取决于国家之间比较优势的变化,同时也取决于各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我国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0.1%、48.5%、21.4%,2004年,这一比重变为15.2%、52.9%、31.9%。
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自2000年以来,一直占据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第三产业则自1988年以来,其比重一直在30%以上(图4)。
图4中国三大产业的比重趋势图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主要依靠技术进步。
通过自主研发,或者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或设备,不仅能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也改善了产品结构。
另外继续引进外资,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引导外资向高新技术产品领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