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唐·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首联,诗人回忆了与老朋友曾经共饮的美好时光,以及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B.颔联,诗人借助“浮云”、“流水”这两个常见的意象,抒发了阔别十年的感慨。

C.颈联,点题,写相逢时的欢笑,开怀畅饮,把酒言欢,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D.尾联,笔锋一转,秋色中红树满山,令人留恋。

表达与友人携手同游的愿望。

【参考答案】14. C “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准确,情感不只有欢笑,还有老去无为的悲伤。

颈联的出句又回到诗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

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

他们也像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

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

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

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

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

15.试赏析本诗中的对比手法。

(6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首联每每出游宴饮必定扶醉而归的欢乐与相别后的黯淡对比,心中不觉黯然,让人生发出岁月不饶人的无限感慨。

(2)颔联“一别”与“十年”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一别十年的伤感。

让人产生世事沧桑,人生无定,岁月蹉跎之感。

(3)颈联相逢时畅饮的喜悦与两鬓苍苍、青春不再的衰老之态相对照,一喜一悲,一正一反,对比强烈。

湖南客中春望顾况①鸣雁療療北向频,渌波何处是通津。

风尘海内怜双鬓,涕泪天涯惨一身。

故里音书应望绝,异乡景物又更新。

便抛印绶从归隐,吴渚香莼②漫吐春。

【注】①顾况:中唐著名诗人,苏州(古属吴地)人。

②香莼:莼菜。

《世说新语》记载,晋人张翰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归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起兴,以声声鸣叫、频繁北返的大雁反衬宦游难归、充满苦闷的自己。

B.颔联第一句“风尘”喻指战乱,因天下处处动荡不安,诗人两鬓斑白,顾影生怜。

C.颔联第二句直抒胸臆,诗人涕泪交流,为沦落天涯、孤孑一身而深感凄楚、哀痛。

D.颈联上句写对“故里音书”已绝望,下句白描春日他乡之景,以哀景衬哀情。

【参考答案】D “以哀景衬哀情”错,应为乐景哀情。

15.请简要赏析本诗的尾联。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尾联用典。

诗人以张翰因思念家乡蒓菜美、鲈鱼脍,从而弃官归隐的故事,表达作者也要效法前贤,弃官不做,归隐于故乡。

②虚写(想象)诗人想象故乡小洲边蒓菜茁壮生长,散发出阵阵清香的情景,从而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③以景结情。

以想象之景结束抒情,表达了强烈的思乡归隐之念。

(每点2 分)练习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州桥①王安石州桥踏月想山椒②,回首哀湍③未觉遥。

今夜重闻旧鸣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州桥④范成大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注】①州桥:位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本诗为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回想旧游汴京所作。

②山椒:山顶。

指在王安石金陵住宅不远处的钟山。

③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

④州桥:与王诗所永为同一座桥。

此诗为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诗人奉命出使金国经过当时被金占领的汴京时所作。

14. 下列对两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诗先写于州桥踏月,思念家乡,后写在家乡赏月,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而忆及汴京。

B. 王诗中两次写到州桥和溪流,时空转换,交叉渲染,写出了人事的变迁和情感的变化。

C. 范诗通过两个典型细节“等”“询”,将强烈感情浓缩于此,真切而炽热,撼人心灵。

D. 范诗末句用一个“真”字作结,真切写出了被金占领区“父老”的哀怨、思念与失望。

【参考答案】A 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错误,由上一句诗中的“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可知,此处的“旧鸣咽”是指想象中家乡的溪水的声音15. 这两首诗虽内容各异,但都体现了一个“思”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思”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两首诗都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和思考,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异:①王诗先写自己在京时对家乡的思念,后写晚年回到家乡后对京都的思念以及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想,虚实结合,感情丰富深沉;②范诗主要写中原父老的故国之思,暗含了自己的亡国之痛,隐晦地流露出对议和政策的不满。

别林景思尤袤二年无德及斯民,独喜从游得此君。

囊乏一钱穷到骨,胸蟠千古气凌云。

论交却恨相逢晚,别袂真成不忍分。

后夜相思眇①空阔,尺书应许雁知闻。

【注】①眇,同“渺”。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中诗人说自己为官一任没有什么政绩,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林景思。

B. 颔联先写林的穷困再写其胸襟,用先贬后褒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钦佩之情。

C. 颈联诗人感慨与林景思相见恨晚,充分表达了对林景思人格和才学的赞美。

D. 这首诗从交游相识写到相知恨晚,然后写到相别不舍,最后抒发相思之悲。

【参考答案】B用先贬后褒的手法”错误。

写林的穷困并不是对他的贬抑,而是用他的眼前的穷困与远大的抱负进行对比,表达对其人格的赞美。

15. 诗歌最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反衬:“眇空阔”用环境的空阔反衬自己的渺小,借此表达离别后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悲。

②用典:“尺书”—句诗人化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了对林景思的思念。

别林景思尤袤二年无德及斯民,独喜从游得此君。

囊乏一钱穷到骨,胸蟠千古气凌云。

论交却恨相逢晚,别袂真成不忍分。

后夜相思眇①空阔,尺书应许雁知闻。

【注】①眇,同“渺”。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诗人说自己为官一任没有什么政绩,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林景思。

B.颔联先写林的穷困再写其胸襟,用先贬后褒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钦佩之情。

C.颈联诗人感慨与林景思相见恨晚,充分表达了对林景思人格和才学的赞美。

D.这首诗从交游相识写到相知恨晚,然后写到相别不舍,最后抒发相思之悲。

【参考答案】B 写林的穷困并不是对他的贬抑,而是用他的眼前的穷困与远大的抱负进行对比,表达对其人格的赞美。

15.诗歌最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反衬:“眇空阔”用环境的空阔反衬自己的渺小,借此表达离别后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悲。

(3分)②用典:“尺书”—句诗人化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了对林景思的思念。

(3分)(其他手法,言之成理酌情给分)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唐]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①,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②,令渠述作与同游。

【注释】:①浑,完全,简直。

漫与,随意付与。

②焉得,怎么找到。

陶谢,陶渊明、谢灵运,皆工于描写景物,故想到他们。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杜甫自道其创作经验,该联体现了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动人心弦的审美效果。

B. 颔联杜甫自谦之语,写诗已不再琢磨,全是随意付与,春光明媚,花香鸟语,快乐异常。

C. 颈联呼应题目“江上值水如海势”,虽写江水,只是轻轻带过,借水槛浮槎写海势。

D. 尾联以一“焉”字,即巧作转折,融注新意。

借陶谢之手,表达自己回归大自然的情怀。

【参考答案】D “表达自己回归大自然的情怀”错误,尾联“焉得”,哪里能找到呢?以一“焉”字,巧作转折,融注新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