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论政治经济学述要

导论政治经济学述要

导论政治经济学述要导论政治经济学述要/course/zzjjx/案例内容:“宁为自由而战死,决不为富人的娱乐而丧身!”这是二千多年前奴隶起义领袖斯巴达克发出的英勇誓言。

公元前73年,在古罗马中部卡普亚城的一所角斗训练所里,发生了一次暴动。

角斗奴们手拿菜刀、肉叉和各种尖刺的木棒,杀死了卫兵,冲出了戒备森严的训练所,向城南的维苏威火山奔去。

组织这次暴动的,就是古罗马史上极其著名的英雄斯巴达克。

斯巴达克原是色雷斯人,同罗马作战时被俘,被卖为奴,并且被送到卡普亚一所专门训练角斗士的学校受训。

角斗士的境遇十分悲惨,经常遭受拷打,而且等待他们的命运是被迫在角斗场上互相角斗、互相残杀,供灭绝人性的奴隶主哄笑取乐。

他们对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忍无可忍。

公元前73年,有200多人密谋逃亡,由于密谋泄漏,结果只有78名奴隶及时拿了菜刀和铁叉等武器潜逃成功,来到维苏威火山上造反。

他们推出三名领袖,斯巴达克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

逃亡奴隶纷纷投奔前来,起义队伍迅速扩大。

起义军极盛时期曾发展到12万人以上,屡败罗马军,活动范围几乎遍及意大利南部。

公元前72年,罗马执政官率军镇压。

此时,起义队伍内部发生分裂,以克里克苏斯为首的一支队伍单独行动,不久被罗马军队消灭。

斯巴达克率军北上,频频取胜。

但他并未翻越阿尔卑斯山,而是率12万义军再次南下,进抵意大利半岛南端,计划借助海盗船只渡到西西里,因受海盗欺骗未获成功。

公元前71年,奉命镇压起义的克拉苏尾随斯巴达克南下,在意大利半岛最狭窄的部分布鲁提乌姆挖掘了横过整个地峡的壕沟,对起义军加以围困。

起义军突破封锁线,向东南海岸进发,受阻,被迫折回迎战克拉苏。

同年在布林底西港附近亚决战中,克拉苏得到从伊比利亚半岛归来的庞培的增援,起义军遭到惨败,六万名起义者战死,斯巴达克也壮烈牺牲。

起义失败后,奴隶主把六千名被俘的起义者钉死在从卡普亚到罗马沿途的十字架上。

尽管如此,奴隶反抗奴隶主的阶级斗争并没有停止过,而是继续蔓延,一直到罗马帝国的灭亡。

案例评析:案例讨论:1、在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表现如何?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是怎样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案例来源:(1)李纯武、寿纪瑜等编著:《简明世界通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

案例内容: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几位在沙漠上旅行的学者经过长途跋涉,饥渴交困。

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坐下来围着随身所携带的一堆罐头时,却因为没有开罐工具而一筹莫展。

于是,一场研究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开启罐头的学术讨论会开始了。

物理学家首先发言:“给我一个聚光镜,我可以用阳光把罐头打开。

”化学家接着说:“我可以利用几种化学药剂的综合反应来开启罐头。

”而经济学家则说:“我的办法最简单。

假设我有一把开罐刀……”故事近乎可笑,但包含着重要的哲理。

它说明经济学家分析问题时总是从“假设如何如何”开始的,离开了一定的假设条件,分析与结论都是毫无意义的。

案例评析:案例讨论:1、在经济学研究中,可以任意使用假设吗?2、废料进废料出与经济学假设有什么关系?案例内容: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范围很广。

经济范畴和经济过程也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是质和量的统一。

在对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进行质的分析的前提下,运用数学方法对反映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经济范畴和经济过程进行量的分析,将有助于认识的深化,有助于理论的应用。

自从19世纪以后,数学的发展为西方经济学家提供了方便,西方经济学家在他们的研究中大量地运用数学,他们所用的数学方法几乎遍及纯数学的各主要分支。

各种数学方法的采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入。

目前,数学在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应用还在不断发展,一方面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的研究领域还在扩大;另一方面,对前人研究过的问题还不断运用更深奥的数学方法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不可否认,数理分析的方法要比单纯文字说明、推理更方便、更精确,有时也更能说服人。

大量的数学符号和算式推导,使经济过程和现象的表述较为简洁、清晰。

然而,当前西方经济学似乎越来越追求经济学的数学形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经济事物的质的方面。

有人指出,微观经济学所使用的数学工具甚至比物理学家使用的还多。

过去使用数学工具较少的宏观经济学,现在也连篇累牍地充满了复杂的数学公式。

随着数学对经济学的渗透,西方有些经济学家在经济分析采用很深奥的数学方法,引起了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非议,认为这是一种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倾向。

经济学的数学化应该是经济学发展的方向吗?对这一问题,国内外都有激烈的争论。

(1)肯定经济学数学化经济学中运用数学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早在经济学处于初创时期,就有一批经济学家以数学公式来表示经济中的数量关系。

被马克思称为“政治经济学”之父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1623-1687年)就是这批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著《政治算术》就是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

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弗朗斯瓦·魁奈于1758年发表的著名的《经济表》,也使用数学图式的方法试图说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受到马克思的高度评价。

法国A.A.库尔诺(一译古诺,1801-1877年)则是西方较早系统地把数学运用于经济问题的经济学家,他于1838年发表的《财富理论数学原理的研究》一书常被当做数理经济学的开端。

随着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的发生,数学在经济学中更加重要了。

英国著名的边际经济学派经济学家杰文斯甚至说“经济学为快乐的与痛苦的微积分”。

经过慎重评选的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给了在经济计量学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的挪威经济学家费瑞希和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

以后获奖的经济学家中有1/3以上是在经济学数学化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的。

20世纪经济学的重大进展都与数学相关。

经济学数学化的内容之一是运用数学工具表述、研究与论证经济现象及其相互关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数理经济学。

数理经济学以许多现代数学的分支(如博弈论、概率论、组合论、拓扑学等)为工具来准确、简明地表述经济概念,论证并发展经济理论,对经济理论水平的提高和分析手段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人类经济行为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不确定与风险,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使无数经济学家耗费了毕生心血。

但只有在运用了博弈论之后,对不确定行为的分析才有了突破性进展。

博弈论运用数学和逻辑的方法,更加全面而完整地分析参与者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得出理性决策的过程,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和方法,并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

经济学数学化的另一个重大成就是经济计量学的建立。

经济计量学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依据编制经济模型,即用数学来表示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然后代入统计数据,得出结论,或用于经济预测,或用于政策分析。

它的建立对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起了重大的作用。

例如,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经济计量学方法提出了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经济预测和政策制定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已被世界上100多个国家采用。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在侧重于从宏观总量出发掌握经济发展的规律的同时,大量运用数学工具,用严格的数学理论来描绘各种经济现象,形成了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剑桥增长模型等多种经济增长模型。

19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默(Paul Romer)创立了新经济增长理论,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相比,更多地运用数学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增长问题。

由此观之,经济学数学化应该是当代经济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2)否定经济学数学化数学化不能是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这是因为,经济的运行总是在一定的制度之下,离开了对具体生产关系的定性分析,数学化的定量分析意义并不大。

而且,经济中的问题也决不仅仅是数量关系,任何复杂的数学模型都无法完全准确地反映出错综复杂而又千变万化的经济现象。

一味强调经济学的数学化会使经济学走入歧途。

西方经济学滥用数学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严重问题。

工具被当作了目标,简单明了的经济思想披上了烦琐的数学外衣,增大了认知费用,理论经济学有被数学主宰。

西方学者在经济学中滥用数学的结果导致数学形式主义,它所追求的只是数学形式。

甚至有人认为只有使用数学工具的文章才是具有理论创新的文章,否则就属于“垃圾”。

可是,在经济学中,数学形式的正确决不能证明经济理论的正确。

给错误的经济理论装配一套数学公式,其作用是给错误的内容以貌似科学的包装。

詹姆斯·布坎南指出:“不管当代的学者如何想尽各种办法使问题复杂化,来掩盖自己理论上的不可靠,经济学的主要原理仍然是根本的原理。

我们不需要用现代数学这种多余的‘超重行李’”去掌握和传播亚当·斯密实现的、并由他的继承者所强调的原理。

”[1]经济学日益数学化的趋势早已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本是学数学的,后来改行研究经济学。

他对他们自己圈子内的人在经济学中滥用数学的情况相当熟悉,并对此提出了可以说是中肯的批评。

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讽刺当时兴起的数理经济学时说:那些作者,“在神气十足但毫无用处的符号迷阵中,把现实世界中之复杂与息息相通性置诸脑后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瓦西里·里昂惕夫在《科学》杂志上撰文,对西方经济学滥用数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说:“专业经济学杂志上连篇累牍地充满了数学公式。

这将读者从一套似乎有理而完全是任意的假说引到精确的但是却是无关的理论结论。

”他把“经济理论家不停地建立大量的数学模型”以及“经济计量学家把大体上相同的一套一套的数据和具有一切可能形式的代数函数相拟合”称为“一场沉闷的演出”。

这种批评出自一个对经济学数学化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之口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总之,滥用数学是经济学研究的误区。

当前西方经济学比以往更追求经济学的数学形式,经济学的工具箱一天比一天沉重了。

可是,科学形式并没有也不可能给经济学增添多少科学内容。

案例评析:案例讨论:1、有人认为,数学化是21世纪经济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你的看法如何?2、你是否认为离开了思想,工具就没有意义了?案例内容:有些人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本身具有普遍的、一般的科学意义,是无国界、无阶级性的。

然而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在研究、解释和试图解决经济问题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站在特定的立场上,代表特定的阶级或阶层利益,接受反映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价值判断。

这是由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直接涉及到社会各阶级的切身利益,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经济学家,对于社会经济关系必然具有不同的认识和解释。

因此,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历史上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先后创立了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经济理论,这样就产生了不同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