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

简答题1. 简述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3)人及人类群体的心理差异决定了文化内容的多样性。

2.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化因素有哪些。

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整体性,研究协调与协和,可为现代智能理论提供启示。

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和人际协调理论对调节工业社会中各种人际关系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⑶中国儒学的管理思想越来越引起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重视。

3. 简要说明孔子的仁学.仁者爱人,“仁”的基本含义是人所本有的对于他人的关爱。

这种对于他人的关爱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好的。

孔子更强调的是内在的自觉追求,它是要通过艰苦的追求才能取得的。

作为君子,在任情况下都不能没有仁。

仁是全德之德,恭、宽、信、敏、惠、敬、忠、礼、恕、勇、孝、刚、毅、木、纳及爱人等德目与仁相较而言也能说成是对仁的某一方面的限定。

仁应是孔子所认为的道德的最高标准,孔子并不轻意以仁许人。

仁的本质内涵是给他人与社会带来益处。

4. 简述孔子的礼学。

孔子认为春秋明期礼崩乐坏,礼乐所代表的等级秩序观念已丧失殆尽,社会动荡而不稳定,因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复礼,即复归周礼。

仁是礼的基础,但内心之仁外现的行动要以礼来规范,最终并表现为合礼的规范,因此也可以说复礼是仁的目标所在。

5. 简述庄子的相对论。

庄子认为,贵贱、大小、有无、是非、同异等等一切都是相对的.人们的认识能力有强弱,知识涵养有大小,立场观点有不同,因此对于同一问题解答方式、应答内容就会有不同。

井底之蛙、望洋兴叹都表达了人的认识有限性的思考。

与其以人的有限性观察各种存在物,不如尽量舍弃身从道,从道的角度思考问题。

6. 简述《周易》一书的构成。

现行本的《周易》一书,由经与传两部分组成,传为七篇十翼。

每卦皆有卦爻辞组成。

义理与象数都是周易不可缺少的部分,辞、变、象、占四者皆可成为学易的门径,但四者皆知才能真正懂易。

7. 什么是文化传统?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一般指“软文化”部分)特征或个性。

?8. 简述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强为,顺应道而为。

道并非不作为,而是无心于作为,无意于作为,而是为而不宰治,为而不居功,为而不图报。

无心于万物,无心于为仁,任其自然,顺其自然。

而无不为并非目的,它只是顺从道作为的自然而的结果。

9. 中国古代系统论有何特点。

(1)着眼于整体稳定、协调的对立互补,以及有别有序的阴阳交感的矛盾观。

(2)着眼于整体的完善和连续的物极必反,生生不息的回圈运动观。

如阴阳双方,有别有序。

(3)以应变为目的,以全体用中为要点的实践辩证法。

10.简述儒道互补的原因。

1)儒家需要方法,道家需要沟通。

(2)儒需要内化,道需要外合。

(3)儒需要远,道需要近。

11.举例说明“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有其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征,即其地域性.但其文化又能超出原有地界,因而带有一种普遍性质.这是因为①各地文化虽然不同,但总有一些东西为全人所共有.②有些文化开始时只在某一特定地方发生和成熟,以后传播到其他地方,成为世界性的。

如儒学。

12.简述“智圆行方”。

(圆,是中国道家“环”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学的理想规范。

圆是“和”,方是秩序;圆是共性,方是个性;圆是心体,方是意象。

智慧来自多种信息的吸收消化,故是圆;行为应该恪守一定的规范和道德,故是方。

13.简述老子的“自然无为”“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的本性是自然而然,自以为然,自本自根的。

“道法自然”,非谓道之外更有其自然。

“自然”不过是对道之状态与作为之形容,而非道之外更有一实体之自然。

所谓“道法自然”即是道以自己为法。

“道法自然”实际上即是“道性自然”。

(2)如果说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则是道的运作方式。

无为不是不做为,而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不敢为即不做违背自然之道的行为。

(3)自然无为既可合而言之,亦可分而言之。

合而言之:自然即无为,无为即自然,故曰自然无为。

分而言之:自然是道之本性,亦可称为道体;无为是道之运作,是人之所应效法者,亦可称为道用。

(4)老子认为自然无为的结果必无为而无不为。

14.简述荀子的化性起伪。

荀子认为“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他认为人的自然需求、趋利避害的本性会导致恶的结果,因而人性是恶的。

所以要消除人性恶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就必须用后天人为的礼义法度去限制它,即用人为之性去化除人之自然本性所带来的恶。

15.简述儒家的人文精神。

(1)儒学对人的关注,是希望个体通过对人世间伦理关系的践履下学而上达,安顿生死之间,养浩然正气,成大人成贤人成圣人。

所以儒家以做人为人生根本,以希贤希圣希天为做人规模,以内圣外王为做人之极至。

概言之,儒学是教人做人以通达人生。

(2)儒学对个体道德的关注只是其学说的基础,其思想的主旨是在经由内圣道德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儒学在本质上更近于一种国家学说,它提倡和谐,追求道德,以群体为主。

16.简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中国的思维方式偏向于辩证、整体性地看待问题,注重研究事物的功能(干什么用),属于理性思维,这种思维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智慧”;西方的思维方式偏向于分析、具体地看待问题,注重研究事物的实质(是什么),属于知性思维,这种思维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智商”。

17.简述孔子的人性观。

“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强调人性当中应存有共性,但性善恶于否他并未给出明确回答。

孔子亦强调后天环境习行的重要性,开创了人性研究的先河。

18.简述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所讲的人性其实是人的自然需求,生理的本能。

是生就有的,不学而能的。

但若顺着人天生即有的趋利避害的本性,必然会引发争夺、动乱。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人性是恶的。

这个恶不是说,人性本来就会为恶,而是说若是顺着人的自然本性,就会为后天的社会造成恶的果。

既然人性恶,人的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而来的。

“伪者,文理隆盛也。

”19.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人皆有善的可能,人心中有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者即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发端,也是人善的可能所在,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处。

把四端发展扩充起来就是四德。

由四端到四德的过程,就是求放心,养心养气的过程。

只要执之不失,那么“人皆可以为尧舜。

”20.简述宗法制。

宗法制即嫡长子继承制。

这一制度在殷商晚期已见端倪,到西周时已发展得十分完善,但秦汉之后名存实亡。

由于宗法制而形成了中国特殊的家国天下的社会图式。

家国天下都是建立于血缘纽带的关系上,君臣关系可能是父子、也可能是长幼,还可能是大小宗的关系。

六、研讨题1. 漫谈你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其实,我一直很欣赏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时代,那个时代,中国文化开始发展的一个大雏形。

法家道家墨家儒家等等。

百家争鸣的时代,看到了各种文化的碰撞和相互弥补。

商鞅变法用的就是法家的东西,才治理好了国家。

才使得西北部的秦国能强大起来,继而才统一了全国。

这个是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法律存在在合理的地方,是不是可以让一个好机构能真正的壮大起来!而到汉朝的时候,汉武帝做稳了皇帝的时候,开始真正“为儒独树”,其实,这个也是为起统治服务的。

因为儒家思想强调最多的还是“君臣思想’。

或许和现在“精神文明”“三个代表”口号差不多吧传统文化里,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这个是不得不努力去认识的地方。

孔子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人,对儒家文化的总结开了好提纲。

“三人行,必有我师。

”“无往非礼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些其实,细细读来都是有一定道理在里面。

而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中庸思想”,到底是什么呢?我也不能去完全体会,但是细细思考,一定可以想到“枪打出头鸟”啊等等相关的东西。

其实,在官场这个更应该有发挥之地,毕竟当官永远都是在我们历史长河里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

细细想想,平时的人际交流里不一样么,谦虚,含蓄这个是我们文化的精髓之一。

但在我佩服的人里曾国藩是某方面的楷模,在我眼里:他是把自身刚性和中庸思想结合比较完美的人。

一方面他作为一个汉人能在满人当朝拿权的时代能立足,统令三军并建立大功,实属不易。

又在家训方面能遵从三从五德传统。

或许他身上有很多值得大家去思考和借鉴的东西。

当然,传统文化在历史不断更替中,也在不断延伸和积淀,作为封建王朝有着3000年历史的中国,儒家思想里的一些君臣礼仪等,或许在以经济为核心的新时代里,或许慢慢会被忽略。

但是我想,骨子里的一些东西,有时是很难去改变的。

不得不承认,传统文化,有时是一种很好的媒介。

比如说异地的老乡交流,比如说海外华人团体。

比如说春节,吃饺子拜年等等。

简单总结了个人看重的地方,其实我们应该坚持有些好的传统,但是我们应该去认识它也是跟着社会一起进步的。

我相信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世界的一定是民族的。

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智慧能变成国际品牌就好了!如果made in china 变成create in china那不是更好么2.谈谈您对《周易》所包含智慧的理解。

(可以乾坤两卦为例)《周易》的特点就是可以“推天道以明人事”。

人立于天地之间,因此作为现实生活的人,必须法天象地,效法天道,才能够找到现实生活的安身立命之所。

《周易》就是天道与人事的关系的“天人之书。

”在周易中有两种基本的精神,即乾与坤、阴与阳的精神。

“乾坤,其《易》之门耶”!。

乾卦《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坤卦《象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乾卦所代表的精神即是一种自强不息、刚健坚毅、忧患意识、与时俱进、仁爱义利、诚信忠心的精神,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儒家的入世精神。

坤卦象征的是厚德载物、柔顺忍让、谨慎含蓄、兼收并蓄、自然无为、顺势而行,这是一种道家的出世情怀,事来则应,事过则往,不着于心,因无所住而生其心。

??乾坤这两种精神,如阴阳的两面,是互补而同存的。

古代的士人,多是二者的复合体,“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正是儒道互补的一种体现。

3. 试析老子的自然观。

(1)自为自己,然为样态。

“自然”亦即自生、自化、自成,亦即自本自根,无有外力强迫。

(2)“自然”并非一实体性的存在,亦非一事实性的存在,而是道存在的状态。

(3)所谓“道法自然”即是道以自己为法。

“道法自然”实际上即是“道性自然”. (4)自然即是无为。

道虽然成就了万物,但道并不是有意要成就万物;道成就万物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而完全是自然而然,完全是自然无为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