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朗普就职演说中的隐喻分析

特朗普就职演说中的隐喻分析

特朗普就职演说中的隐喻分析隐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频繁出现在不同的语篇当中,政治语篇也不例外,隐喻的使用很常见。

本文通过对美国第45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就职演说中的隐喻部分进行解析,分析隐喻对政治语篇所起到的作用。

通过分析认为隐喻在政治语篇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充分的帮助总统表达政治观点,同时也有助于听众更容易的理解演讲内容。

一、隐喻与政治隐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理解事情或抽象事物时会时常在隐喻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

在传统修辞学的研究范围内,隐喻(Metaphor)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来将两种事物进行类比。

而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方式。

是有助于人们理解不知道的事物或概念的一种手段,简单的来说,就是人们用A来理解和经历B的手段。

隐喻在人类理解语言和认识外在世界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认知语义的方法还需要对实际的语用因素的分析进行补充,因为隐喻总是会在特殊的语境中使用。

他们的认知特征不能独立于单纯的句子中,还要结合整体的语境。

因此们需要认识到隐喻的重要性,因为它在意识形态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时事政治早已成为人们交谈话题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演讲、演说也是政治家达到政治目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就职演说通常是要展现给国内外人的,演讲者会在演说中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向公众宣传政府政策,说服公众接受和支持他的政策。

在演说中会运用许多修辞成分。

说服比执行更有效,他们依赖语言,通过语言煽动、劝说人们支持自己,接受自己。

由于政治是相当复杂和抽象的,又远离人们的日常经验,政客们必须使这些抽象概念更具体,让普通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他们的政策。

当语篇中出现些抽象术语和难理解的概念时,政治家就会通过隐喻让自己的演讲、政策便于理解,更贴近群众。

隐喻可以用来传达政策,劝说或说服公众采取行动或批评政治对手,提升自己。

因此,隐喻在各种场合的演讲中被政客广泛的使用。

优秀的演说在美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甚至直到今日某篇演讲还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

比如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第一个就职演说就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激发了人民的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帮助美国度过了其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

因此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在不同方面也成了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

二、就职演说中的隐喻使用概念隐喻很多不同的类型,本文主要研究了六種概念隐喻。

分别是旅程隐喻,冲突,建筑隐喻,方位隐喻,时间隐喻以及身体部分隐喻。

这部分将会对每种类型进行举例和分析。

1.旅程隐喻旅行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类活动,旅程隐喻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最常使用,因为很容易理解,而且政府本身就是一个随着时间流逝的旅行过程。

旅程作为始源域,对于普通人来说非常熟悉。

旅程被映射在政治上,美国和美国人就是旅行者。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领导下,目标也不尽相同,旅行者会遇到一些困难,在这一刻,领导者有必要鼓励他的人民征服和克服这些障碍,选择正确的道路并继续朝目的地方向前进,充分的发挥自己在这场旅程中的作用。

这些障碍可能是来自恐怖分子的威胁或是来自其他国家的反击。

在演说中,有时是美国人作为主题,有时是美国,但无论哪个国家,国家和人民都希望在同一个旅程中一起走向目的地。

关于旅程隐喻的代表词有很多,比如“路”(way)、“旅行”(journey)、“道路”(path)、“路程,道路”(course)等。

特朗普在就职演说中也运用到了旅程隐喻。

如,(1)Together we will determine the course of America and the world for many,many years to come.特朗普通过旅程隐喻告诉美国人民,美好的未来和将来的一切都掌握在民众的手里,在这场旅程中民众将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会到达理想的目的地,就会得到幸福。

2.冲突隐喻政治是一场战争,这种隐喻我们随处可见。

战争一直都是战斗人员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和国家的兴亡进行的,其中有胜利与失败,幸存与牺牲。

事实上,候选人在争取总统的职位时或是在就职演说上为了某些特定的目的时会使用战争隐喻。

因为战争隐喻可以突显为了实现社会目标时所需要的个人牺牲和勇气,这意味着要实现政治目标,有些暂时的困难也是正常的,但只要大家一起克服,就能攻破难关,取得胜利。

关于战争隐喻的词有“努力”(struggle)、“保护”(protect)、“胜利”(triumph)、“斗争”(defeat)等。

例句:(1)Protection will lead to great prosperity and strength. I will fight for you with every breath in my body. 特朗普用冲突隐喻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想法和意见,他呼吁人民要看清事实,要努力争取真正属于人民的胜利,同时也用隐喻冲突暗讽了建制派是只会保护自己利益的人,在这场“战争”中他将与民众同在,一起守护利益,战争到底,博取了民众的赞同,有利于发展自己的政治意图。

3.建筑隐喻建筑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具体的对象,它常常被用来概念化一个国家的制度或社会发展。

建筑与社会或国家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何发展和完善国家与建立坚实的大厦一样。

建筑物有墙壁,砖块,内部结构和基座等。

隐喻上,政府的每个部分都可以描述为建筑物的内部结构。

根据不同的功能,它也可以被描述为建筑物的不同部分。

当有裂缝出现时,建筑就会变得危险。

在国家建设中,各部门是内部结构,是平等,自由,民主,信仰的基础。

关于建筑隐喻的标志词有“建设”(build)、“基础”(foundation)、“构造”(construct)等。

例句:(1)We will get our people off of welfare and back to work rebuilding our country with American hands and American labor. 特朗普用建筑隐喻表示要创建美好的国家需要大家一起来建设,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这个美国梦,这个结构需要大家一起来建构才能实现。

把国家或政府比作一个建筑,也是在强调它们的坚固,以及建筑内部结构间的重要性。

4.方位隐喻运用诸如:上下、内外、前后、远近、深浅、中心—边缘等表达空间的概念来组织另一概念系统。

(王寅,2007)方位隐喻将空间域的图像原理图结构投影到抽象领域,使人能够感知到这些抽象领域。

方位隐喻的标志词“up”、“down”、“back”、“on”等。

例如:(1)But we are transferring power from Washington D.C. and give it back to you,the people. (2)And I will never,ever let you down. 方位隐喻能更好,更生动的传达意义。

方位隐喻并不是具体的方位,只是可以帮助民众更好的理解政治思想。

特朗普运用方位隐喻强调在他的领导下权利将会重归人民的手中,他会还给人民民主,把权利交给人民,并且告知人民他将永远不会让人民失望,给了人民极大的信心。

5.时间隐喻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在人类认知能力发展的历史中进行的,每一个时刻只会发生一次,所以我们只能一次在一个地方,我们永远不会回到过去。

由于时间经常被认为是所谓的“抽象”概念的例子,所以对人类概念系统中如何呈现时间的调查也显示了许多认知科学关注的问题。

时间是抽象的,所以我们对时间的理解必须在一些具体的事情的帮助下。

时间隐喻的标志词有“现在”(now)、“过去”(past)、“未来”(future)等。

例句:(1)This American carnage stops right here and stops right now. 因为时间这一抽象概念在生活中频繁出现,因而这种时间隐喻可以让民众真切的感受到演讲者的意义,这种表达能更好的呼吁听众,使听众能更好的理解到总统想要建设美好国家的急迫心情。

也在暗示应立刻采取行動积极完成重建国家的任务。

6.身体部分隐喻身体部分的隐喻经常在美国就职演讲中应用,它们通常被认为是基于特定的人体部位的对应关系与具体行为之间的一些熟悉的联系。

身体部分隐喻是人体的内在状态和人类行为有关的表达。

身体部分隐喻的标志词有“呼吸”(breath)、“心脏”(heart)、“手”(hand)等。

例句:(1)We share one heart,one home and one glorious destiny. 身体部分隐喻的运用可以突出一个国家的统一,从而使听众能够想起整个国家。

唤起观众之间强大的意识共鸣,在自然灾害,金融危机和外来入侵等国家危机时都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三、结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源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经验密切相关,这些都是从熟悉的日常经验中汲取出来的,使得这些隐喻可以被理解和说服。

不同的隐喻突显不同的方面,因此具有不同的功能。

就职演说或是政治语篇中这些隐喻的运用很常见,这种表述能使语言表达的更加生动得体,更形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因为这些隐喻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经验和美国文化。

有创造力的隐喻不会使语篇枯燥无味,更会吸引听众,引起民众的共鸣,便于总统阐述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政策。

特朗普运用不同的隐喻表述他的思想和他的愿望,使美国人更了解他并支持他。

总统最大化地发挥与公众的密切关系,这些都充分的说明了隐喻与政治语篇的密切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