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关于2014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一点思考运河中学赵程晖2014是高考语文改革的起步年,这张试卷预示2015的高考还将有重大变化。
对比试卷,反思备考复习,对指导2015备考,甚至高一高二的教学,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拿到2014高考语文试卷,第一感觉是出乎意料,细分析题目,却发现这样考,又在情理之中。
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一)考题布局历年北京卷诗歌鉴赏题位置固定,均放在第三大题。
此次各城区备考模拟题也大多这样安排。
但也有例外,2014东城二模一大题第8小题:下列诗句中,以物喻人的一项是(2分)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B.日岀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C.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元稹《菊花》)D.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虽然题目是从考查修辞的角度设计,但已经开了有关诗歌的题目放在一大题的先例。
所以,此次高考第一大题安排诗歌鉴赏的相关内容也并不突然。
《考试说明》测试内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赋分约15分,有8个考点:1.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2.词语(包括熟语)的识记、理解和运用3.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连贯、得体5.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6.标点符号的使用7.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基本常识的了解8.文学体裁基本常识的了解2014高考试卷一大题7小题22分,1—6小题共15分,属语基部分,7小题的3个题放在一大题却属于古诗阅读的考查。
另外,虽然《考试说明》中的一大题题型示例并无诗歌鉴赏的相关题,但题型示例11“关于闻一多的形象,作者最认同的一项”,明确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
通州二模也有类似的一题“对金岳霖形象的高度概括,选择恰当的一项”。
再看高考7题题干“‘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和示例考查内容呼应,考点落在“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
因此,关于古诗部分的考题呈现在一大题和三大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题量大,分值高近四年高考,北京卷古诗阅读都安排2个小题,一个选择,一个简答,分值7分。
(2011、2012两年,10分的延伸题放在诗歌鉴赏部分。
)此次备考2014,各城区模拟题分值虽有提升,但也只在10分上下,2—3个小题。
2014高考古诗阅读共有6个小题,一大题7题有3个小题7分,三大题3个小题11分,学生需要完成6个小题,18分。
题量大,分值高,可谓空前。
但,《考试说明》中明确古诗文阅读赋分约36分,并没有把古诗的分值单列出来。
我们细细分析考题,古诗18分,加上古文部分5分断句题,9分的选择题,3分的默写题,总分在35分。
以往高考默写题均占8分,此次少了默写的5分,加在了古诗阅读部分,虽然总分值没有变,古诗题量却增加了。
考题与《考试说明》严丝合缝。
虽与以往相比题型变化大,我们也似乎没有理由质疑。
(三)文学常识的考查2013高考题未涉及文常,09—12年均出现在一大题,以选择形式出现,考点单一。
2014各城区模拟题虽有变化,也只是变选择为填空,从一大题挪到三大题,或单独设题,或与默写安排在一起。
2014高考试卷中涉及的文学常识放在7题第3小题:《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联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病西施”。
她所写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2分) A.史湘云 B.林黛玉 C.薛宝钗 D.妙玉此题一举两得,既考查了文常又考查了古诗。
现在高中生里读过《红楼梦》的不多,但教材《必修三》的第一篇课文就是《林黛玉进贾府》,文中写宝玉眼中的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页下有详细的注释。
所以即使不知道“冷月葬花魂”是黛玉的诗,也可做对此题。
考题新颖,又很平和。
(四)互文修辞的考查2014高考7.②“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烟笼寒水月笼沙 B.明月楼高休独倚C.一夜飞度镜湖月 D.夜吟应觉月光寒历年北京高考从未涉及过互文。
《考试说明》中考试内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所列修辞共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并没有列出互文修辞。
但《考试说明》中古诗文阅读的考试内容明确要求考查“古典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互文是古典诗歌中较常见的一种表达技巧。
修辞方式之一。
在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了下文出现的词,下文省了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
在初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中,有数十处互文修辞。
以《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为例: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东西植松柏,左右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教学中肯定要讲到。
单句互文,初中所学诗歌中最典型的就是“秦时明月汉时关”和“烟笼寒水月笼沙”,分别出现在题干和选项中,且高考背诵篇目里有《泊秦淮》。
虽然出乎意料地考查了互文修辞,却不能说试题超纲。
选出答案也很容易。
另外,单句互文高中诗歌篇目里“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等比较典型,还有一些在古文中出现的例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五)选项里涉及的陌生诗歌之多6个诗歌鉴赏题里涉及的诗歌15首,其中课内3首,完全陌生的诗歌有12首,创历史之最。
所有诗歌考题如下:7.“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
完成①—③题。
①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D.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烟笼寒水月笼沙 B.明月楼高休独倚C.一夜飞度镜湖月 D.夜吟应觉月光寒③《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吟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病西施”,她所吟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
此才女是(2分)A.史湘云 B.林黛玉 C.薛宝钗 D.妙玉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1】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2】禁:消瘦。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与《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31(2012年高考10题)比较:柳堤明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示例31(7分)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长堤;“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写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
(宋刘子翚《海棠花》)D.暖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明邱睿《都城春日》)陌生诗歌有5首。
与2014各城区模拟题比较,东城二模考查题量最大,涉及的陌生诗歌有4首。
一大题8小题:下列诗句中,以物喻人的一项是(2分)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B.日岀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C.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元稹《菊花》)D.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15.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③题。
(12分)独不见李白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
风催寒梭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①下列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
B.“春蕙忽秋草”四句写出了从春天到秋天,闺中人孤独难耐,承受着思念的苦痛。
C.“忆与君别年”两句写当年离别时种下的桃树十分矮小,表达了岁月易逝的悲痛。
D.“终然独不见”两句点明题意,使用一个“空”字,饱含了闺中人思夫绝望之感。
②简析“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中数词使用的艺术效果。
(4分)③清代学者王琦说:“杨升庵曰:太白诗:…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又云:…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
‟…岂是‟…殊非‟,变幻二字,愈出愈奇。
”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两个词语使用的妙处。
(5分)附:送陆判官往琵琶峡李白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
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2014高考无疑开创了古诗考题的先河。
(六)考点涉及之广《考试说明》中古诗部分的考试内容很明确: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五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