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主要思想家、军事家和他们的思想主张,以及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属于思想化史,在历史发展中,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动荡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大变革时代的表现,同时百家争鸣也为统治者选择治国之道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三、教学目标掌握孔子的思想主张与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在对传统思想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

通过编制表格,增强学生阅读与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对儒、道、法等家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引导学生认同优秀传统化,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的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对孔子教育成就的学习,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话剧展示:《孔子设坛讲学》时间:春秋末期人物:孔子(班长饰),弟子1 (学生甲饰),弟子2 (学生乙饰),弟子3 (学生丙饰),众弟子(全班学生饰)场景:孔子高坐杏坛,弟子端坐听讲孔子:当今世风纷乱,要治理国家只有两个字一一“仁”和“礼”! 弟子1请问先生,什么叫“仁”和“礼”呢?孔子:“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

“礼”就是人的行为规范要符合社会的要求。

弟子2:弟子不明白。

怎么样才能做到“仁”?孔子: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可强加于人。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此乃仁也。

弟子3:那请问怎样才能做到“礼”呢?孔子:不同阶层的人要加强个人修养。

国君要有国君的风度,大臣要有大臣的忠诚,长辈要有长辈的表率,晚辈有晚辈的顺从。

这样人人循规蹈矩,岂不天下太平!众弟子:弟子明白了教师:孔子的弟子们明白了,同学们明白了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到春秋战国时期领略中华化的渊流长。

(设计说明:用学生别开生面的“话剧”导入,引生入胜,激发起学生对春秋战国思想化的强烈的探知欲望。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社会大变革一一化勃兴的启奏曲《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教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十分复杂而动荡的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结束,封建社会形成的历史时期,总的说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生产工具出现铁制农具,农业上普遍使用牛耕;战国各诸侯国的变法,清除了奴隶制的残余,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出现以商鞅变法为典型代表的社会制度的大变革;思想领域出现为了变革社会而摇旗呐喊的百家争鸣。

一山一水一圣人引导:在我国的山东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之说,请谁解释一下这三个“一”?学生:“一山”指泰山,“一水”指黄河。

一圣人指孔子。

展示:(孔子生平)孔子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放牧牛羊)这样的小官,由于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三十岁时便开始开办私学,广收门徒,成为化传播的使者。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卓有政绩,后先后任小司空、大司寇。

54岁时因鲁君不听相劝,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鼓吹恢复西周的制度。

他带着弟子到过7个国家,但未能得到任用,14年后回到鲁国,专门从事古代献的整理和传播工作,五年后逝世。

学生:学生阅读。

教师引导:了解了孔子的生平,你认为孔子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学生:勤奋、好学学生:有追求,能坚持教师:孔子是个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为学派的创始人。

中国思想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化名人之一1.孔子是个大思想家展示: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论语》引导:依据材料,孔子提出什么思想?学生:提出“仁”的学说展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择可劳而劳之《论语》引导:孔子对“仁”做了哪些具体的阐述?学生:主张“爱人”,爱惜民力。

展示:有一天,孔子去齐国,路经泰山,见一妇人在坟前痛哭,他叫住学生子路去询问,得知是苛政逼得他们背井离乡,到这里,亲人又被老虎咬死,虽然这样,他们仍不愿返回故乡。

孔子感叹:“残暴统治比老虎还厉害呀!”。

引导:依据材料,孔子要求统治者在实践中严禁哪些行为?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学生:教师: 通过以上分析,下面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讨论归纳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学生在学习组长的带领下归纳总结)学生:孔子是个大思想家。

他提出“仁”的学说(基本思想),主张“爱人”,爱惜民力(具体阐述),“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实践保障)。

学法指导:在课本上做好标注,加深记忆教师:冋学们还能说出有关孔子思想的名言吗?(学生小组商量了一会)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学生:“苛政猛于虎”(设计说明:以上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列举名言,加深理解和记忆)2.孔子是个大教育家展示:《论语》记载:“孔子对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比较贫寒的学生只要交得起十条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

”引导:依据材料,孔子在扩大教育范围方面是怎么做的?学生: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有弟子三千,成名七十二。

展示:孔子对不同的学生给与不同的教育,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 孔子有针对性的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

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

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

引导:该材料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生:“因材施教”展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引导:材料中孔子要求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学生:老老实实,谦虚好学展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引导:材料中孔子要求我们应该掌握什么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温故而知新”教师:通过以上分析,下面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讨论归纳孔子的教育成就有哪些?(学生在学习组长的带领下归纳总结)学生:1.教育对象:创办私学,广收门徒2.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3.学习态度:老老实实,谦虚好学4.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法指导:在课本上做好标注,加深记忆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 / 20实践应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以上名言哪属于学习态度,哪属于学习方法?你在学习上应该怎样做?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是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是学习方法。

学生:在学习上我们要持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温故知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思考:我们今天如果研究孔子的话,可以主要查阅哪些古籍?归纳:化成就:整理古籍《诗经》、《尚书》,根据鲁国的历史编写《春秋》,言论记录在《论语》儒家经典(要求学生作为常识记忆)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我知《论语》有多少:《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

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

现存《论语》共20篇、492,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

展示:《曲阜三孔》《日本长崎孔庙大门》《德国科隆孔庙》《美国华岗大成馆》图在山东省的西南部,有一个孔姓人口占1/5的县级市,她就是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

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化的基石。

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

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列为世界化遗产,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过渡:孔子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与孔子同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呢?(学生回答:老子)“太上老君”的原型老子李耳展示:材料一: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老子(约公元前571年一公元前471年)材料二:《孔子问礼于老子》图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是皆无益於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引导:从以上两则材料,请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小组成员之间交流)我读懂了:孔子比老子年纪大。

学生:孔子谦虚好学学生:老子有自己独到的思想见解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

下面请阅读课,请简介一下老子。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学生: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道家学派创始人。

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著有《道德经》。

教师引导:请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从故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哪些道理?学生:“祸兮,福之所依兮;福,祸之所伏。

”学生:乐极生悲,否极泰。

矛盾的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学生:要用辩证法的观点看待一件事讨论: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些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而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此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用?举例说明。

学生: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软的东西未必短暂,柔可以克刚。

这体现了他辩证看问题的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很有用。

强调点题:它使人认识到,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转化的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经过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展示:我受中国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托尔斯泰老子的哲学和希腊哲学以其作为世界哲学的头——黑格尔拓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

展:教师: 冋学们分析讨论得都很好。

下面我们就总结下老子的思想主张和影响。

并引导学生自行绘制一张老子的“名片”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