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txt【篇一: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课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南京晓庄学院王海【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2、教材建议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其中重点讲述儒家思想。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抗震救灾”素材启发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本课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课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设计思路】围绕“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各家思想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行教学【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教学时间】1课时【问题研讨】本节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专题内容,内容丰富,但在备课中对查阅资料不够完整,教学中对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深入讲解度把握不够准,课题之间的过渡还需要流畅,课堂气氛不活跃,问题设计缺乏新颖。
但个人认为在教学导入中结合现实生活。
课堂总结感染力度强,激起学生爱国热情,弘扬民族文化。
争取更大进步。
【教学流程】新课导入【出示课件】“抗震救灾”感人图片,让学生指出从国家领导人,人民子弟兵,社会各界,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全世界人民对灾区帮助的画面,这是什么力量汇聚在四川灾区呢?。
这些表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而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导入新课教学过程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最大特点为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出现空前绝后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板书: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教师提问::“百家争鸣”中所谓“百家”真是一百家吗?“争鸣”又指什么呢?学生回答:所谓“百家争鸣”指诸子百家,形容数量很多。
“争鸣”为诸子百家之间相互争辩。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学生回答:思考中??教师引导: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你每天干什么?”“放羊。
”“放羊为了什么?”“挣钱。
”“挣了钱呢?”“娶媳妇。
”“娶了媳妇呢?”“生娃。
”“生了娃,让他干什么?”“放羊。
”……说完,放羊娃便赶着羊走了。
望着孩子那瘦小的身影,记者沉默了……教师提问::?等同学们笑过后?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个放牛娃为何如此幼稚甚至可悲的想法呢?学生回答:他没有读过书。
教师提问::最大的可能是他为什么不去上学读书呢?学生回答:可能是太穷了,太落后了,或者思想落后。
教师提问::这放牛娃的想法归根到底受什么因素的制约?学生回答:经济因素教师分析:他的想法最终受经济因素的制约,这反映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观点?学生回答:社会意思决定社会存在??或者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反映。
教师提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分析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出现的原因有那些?并指出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学生甲: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铁器的使用和推广是这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新的生产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在农业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建成为可能,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私田数量不断增加,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封建的生产关系开始发生、发展起来。
新兴地主阶级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中,不断取得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胜利。
学生乙:春秋战国时期。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纷争不断士大夫崛起且被重用学生丙: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腐败,私学兴起。
又“学在官府”下移到“学在民间” 教师总结: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经济发展为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动乱不断,为思想文化自由发展奠定社会环境。
思想文化上“士”阶层的活跃,私学兴起。
造就一批学识渊博的“学者”,为其提供可能。
以上三方面哪一方是最根本的原因呢?学生回答:生产力的发展教师分析: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基础的变化是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教师过渡:请同学们判断下列主张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哪派的思想【出示课件】仁者爱人、民贵君轻——“仁”民本思想(儒家)万物虚无、福祸相依——“无为”朴素辩证法思想(道家)兼爱非攻,节约尚贤——兼爱、非攻、节约、尚贤(墨家)以法为教、今必胜昔——法治、中央集权、政治变革(法家)教师引导:分组学习,每组分别代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个学派,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默读课本指出各家主要观点,并且对其简要评价。
(出示课件供学生参考,指导学生)请同学们归纳总结后每组选举代表回答,本组同学可以补充。
其他组可以在回答结束后进行指正,批判。
让我们的课堂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板书:二:各派思想观点教师讲述: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吸收借鉴其他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成。
【出示课件】(展示孔子诞辰2556周年图片、孔庙、)教师启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其智慧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学生回答:“仁”教师提问::我们又如何理解孔子的“仁”的思想含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p20页)学生回答:“仁者爱人”教师总结: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标准。
【篇二: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全册教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通史概要: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
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
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
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
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
初中新课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建议:(1)、中国早期社会的年代较为久远,对大多数高一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较为模糊。
建议在导入中回忆初中时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适当介绍夏商周更替概况,以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
如对西周代商的历史更替的交代,可以更好地解释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背景。
(2)、本课讲述了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秩序。
其中重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
应讲清分封制的起止时间、目的、内容、影响和破坏;宗法制要讲清内容、特点和深远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3)、本课主要讲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同时兼及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如在叙述夏商周政治制度时,提到夏禹、夏启、商汤、纣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召公、微子等历史人物;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
对于这些事件、人物可以有选择地简单介绍,以增强趣味性。
但重点应放在叙述和解释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上。
(4)、本课各部分包括课前提示、正文、“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阅读材料、图、表以及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都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
各部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可以有效地起到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促进作用。
比如可以用商代青铜方鼎的图启发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而且引起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用课文中第一个“学习思考”,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用课文中第二个“资料卡片”,能更清晰的了解西周分封诸侯的情况。
在讲授本课时,有些课文的底注也不应忽略。
如“封建”的注文实际上注释了一种学术观点:课本是主张战国封建说的,因此指出西周的“封建”只不过是“分封诸侯国”,而并非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本课和本模块其他各课的有机联系,也应该在讲授时注意。
如本课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破坏,这就给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作了铺垫。
(5)、可以通过解决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作为小结,总体概括,使本节知识结构完整、系统。
二、走向“大一统”和秦汉政治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