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的特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资产阶级学者传统的宪法分类: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其他的宪法分类:原生宪法与派生宪法;纲领性宪法、确认性宪法和中立性宪法;政治自由主义宪法、君主立宪主义宪法、社会改良主义宪法和独立民族主义宪法;规范性宪法、名义性宪法和语义性宪法。
宪法产生的条件: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民主的、大众的和科学的文化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文化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和《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宪法制定权:简称制宪权,是制宪主体按照一定原则创造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的一种权力。
制宪权是自然法中存在的一种“始原的创造性”权利。
制宪权是一种受制约的权力,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界限,主要表现为:受制宪目的的制约;受法的理念制约;受自然法的制约;受国际法的制约。
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法治原则。
这四大基本原则构成了宪法内在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民主宪政体制的基本支柱,具体说来即人民主权是逻辑起点,基本人权是终极目的,权力制约是基本手段,法治是根本保障。
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治国理论、制度体系和运行状态。
法治的核心内容是: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宪法形式包括宪法的渊源形式和宪法的结构形式,宪法的渊源形式是指宪法基于不同的效力来源所形成的外部表现形式;而宪法的结构形式包括宪法体系和成文宪法典的结构形式。
宪法的渊源形式主要有:成文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判例、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宪法解释和权威性宪法著作。
我国宪法的渊源形式大致包括:成文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解释、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宪法体系:是指一国宪法由不同的渊源形式的宪法规范所组成的有逻辑、有系统的结构形式。
宪法规范:是指调整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宪法规范的特点:政治性;组织性与限制性;最高性;稳定性与适应性;制裁性;原则性;历史性与概括性。
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假定、处理和制裁。
宪法规范的种类:确认性规范;禁止性规范;权利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程序性规范。
宪法关系:是指按照一定的宪法规范,在宪法主体之间产生的,以宪法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政治关系,是立宪社会最为基本的政治秩序在法律上、尤其是在宪法上的表现。
宪法关系的性质和特征:宪法关系是特定的社会民主政治关系的法律模式,同时对政治关系产生特定的影响;宪法关系是近现代社会法制体系中最为基本的法律关系;宪法关系是以宪法规范为调整依据是宪法规范的具体化和现实化;宪法关系既是宪法主体之间的静态宪法联系,也是宪法主体之间权利义务互动的方式;宪法关系既是宪法主体之间的事实关系,也是宪法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
宪法关系的内容:权利—权利关系是宪法关系的基本内核;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是宪法关系的基本精神;国家权力的互相制约是权利制约权力的重要补充。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宪政的特征:宪法的实施是建立宪政的基本途径;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是宪政的集中表现。
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是无产阶级专政”。
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拥有国家权力的我国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逻辑起点;选民民主选举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提;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主要有单一制和联邦制两大类型。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授予的自治权的政治制度。
民族自治机关:是指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行使同级相应地方国家机关职权、同时行使自治权的国家机关,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与同级的一般地方国家机关实行同样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
同时,民族自治机关在当地聚居的民族人民行使自治权的政权机关。
因此,民族自治机关在组成上又具有不同于一般地方机关的特点:第一,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也应当有适当名额代表;第二,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应当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第三,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第四,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和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中,要尽量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根据基本法规定,由中央人民政府管理特别行政区涉及外交、国防等国家主权方面的事务。
主要是:负责管理与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负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防务;任命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决定特别行政区进入紧急状态;解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修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
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自行处理有关对外事务的权力;高度自治的其他方面。
国籍:是指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
通常有两种取得国籍的方式,一种是出生国籍;一种是继有国籍。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为实现自己必不可少的利益、主张或自由,从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资格或可能性。
公民的基本义务:是指由宪法规定的,为实行公共利益,公民必须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必要性。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方面的权利和自由:平等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和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批评、建议、申述、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公民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休息的权利;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特定人的权利:保障妇女的权利;保障退休人员和军烈属的权利;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关怀青少年和儿童的成长;保护华侨的正当权利。
我国公民基本义务的主要内容: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照法律纳税。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特点: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权力和义务的平等性;权力和义务的现实性;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
选举制度:是一国统治阶级通过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与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与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
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无记名投票原则;差额选举原则;选举权利保障原则。
国家机构: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责任制原则;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原则;精简和效率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第一,修改宪法并监督宪法的实施;第二,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第三,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关领导人;第四,决定国家重大问题;第五,监督权;第六,全国人大有权行使“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利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第一,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以及行使立法权;第二,人事任免权;第三,决定国家生活中的某些重大问题;第四,监督权;第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第一,法治方面的权限;第二,地方重大事项的决定权;第三,选举和罢免权;第四,监督权。
政党:是由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中的中坚分子组成的、并为实现反映其政治、经济利益的政治纲领、政治主张而奋斗的政治组织。
政党的主要特征:政党有具体、明确的政治纲领;政党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政党有定型的组织系统;政党都具有组织纪律性。
八个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宪法实施:是法律实施的一种具体形式,是指宪法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落实,即将宪法文字上的、抽象的权利义务关系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生动的、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将宪法规范所体现的人民意志转化为具体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行为。
宪法实施主要由宪法适用和宪法遵守构成。
宪法遵守通常包含三层含义;一是享有宪法赋予的权利;二是履行宪法规定的作为义务;三是不违反宪法规定的禁止性命令。
宪法实施的基本方式有:第一,行为实施和规范实施;第二,直接实施和间接实施;第三,主动实施和被动实施;第四,事前依照实施和事后追惩实施;第五,单一方式实施和综合方式实施;第六,专门实施和一般实施。
宪法实施的主要特点:宪法实施的广泛性;宪法实施的综合性;宪法实施的原则性;宪法实施的多层次性;宪法实施的持续性;宪法实施的保障性;宪法实施方式的具体多样性。
宪法实施的原则:最高权威性原则;民主原则;合法原则;程序原则;稳定原则;发展原则。
宪法实施过程的特点:实效性;动态性;阶段性;整体性;权威性。
宪法解释:是指在宪法实施过程中,由一定主体对宪法内容、含义及其界限所做的一种说明。
宪法修改:是指在宪法实施过程中,随着社会现实变化、发展,出现宪法的内容与社会现实不相适应的时候,由有权机关根据法定程序删除、增加、变更宪法内容的活动。
宪法的全面修改:又称整体修改,是指在国家政权性质及制宪权限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宪法修改机关依法对宪法的大部分内容(包括宪法的结构)进行调整、变动,通过或批准整部宪法并重新颁布的活动。
宪法的部分修改:是指宪法修改机关根据宪法修改程序,以决议或者宪法修正案等方式,对宪法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调整或变动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