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述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辩证关系

论述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题目:试论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辩证关系姓名王斌学号指导教师年级与专业所在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试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以及现实意义[摘要]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自然生态环境正在由于人们经济的发展而向不利于人们生存的方向发展,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

明确这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辩证关系,对我们如何正确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将会有极大帮助[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治理辩证关系矛盾共同发展[正文]众所周知,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14年的GDP总额仅少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但是高速的经济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让我们看一组数据:北京,空气污染天数175天;天津,空气污染天数197天;沈阳,空气污染天数152天.;成都,空气污染天数125天。

[1]于是,我们知道了,高速的经济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污染,带来了难以消散的雾霾。

那么,经济发展能不能和环境治理共同发展呢?难道为了发展经济,就一定要破坏环境吗?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 这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所以,我们要看到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就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一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对矛盾也逐渐的凸显了出来。

而我们现在要做的正是要认清这个矛盾的本质,去分析这对矛盾,寻找方法解决矛盾。

列宁曾经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一季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学说。

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否定之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所以,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3]而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制约同时又相辅相成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告诉我们:矛盾的同一性指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4] 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正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同时又相互吸引、相互联结,一方面相互依赖;另一方面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所以,我么要把握这一层关系,对这对矛盾进行深入分析,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最终找出使矛盾双方共同发展的方法。

那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是一对矛盾,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的中国社会,这对矛盾更加突出,更加尖锐。

经济活动是人们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这个实践是用自然资源来和经济的发展作交换,人们不断的拓宽着自己的生存空间。

中国社会的城市化已经到了严重过剩的程度了,中国每天消失80个自然村,房屋平均寿命只有30年,有184个地级市要成为“国际大都市”。

[5]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想要享受好的生存环境。

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这对矛盾就这样凸显了出来,被我们所关注。

如今,中国大部分地区受到雾霾的围困,空气及水质量急速下降……环境的不断恶化,正在对我们的经济发展,甚至是人身安全造成重大危害,包括我们现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都会受到影响。

然而,我们要看到: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要能够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冲突问题。

的确,发展经济肯定会产生环境问题,这是无法避免的。

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既然是一对矛盾,这是既定事实,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所以,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

所以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是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

社会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要向自然环境中发展,这必然会使人类和自然环境争夺资源,从而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发现,环境的污染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了,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生存环境变差了。

于是,人们发现要更好的生存,更好的发展的话,保护环境势在必行。

以中国北京为例,1980年,北京总共有3700家工厂,当时发展经济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目标,而当时的中国,对污染缺乏经验,认识和控制技术,主要污染物没有制定标准,虽然燃煤量不如今天,但是排污量巨大。

[6] 直到2006年,中国提出节能减排,才开始直面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始直面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这对矛盾。

是,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但是,人们不可能永远都看不到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不可能看不到环境污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给中国人带来寿命的增长,和更多疾病康复的机会,但是,环境污染,空气污染的风险则更加凸显。

据统计,过去30年内,我国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

虽然环境污染不是这一数字上升的主因,但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7] 所以,人们必定会发现保护环境的根本途径,就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那么,要怎么做呢?首先,要维持适宜人居的自然环境,保护不可再生的环境资源,增加可再生的环境资源,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寻找可替代使用的新的可再生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

然后,我们要明确,环境治理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环境治理要求要提高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会推动环境治理的进一步推行。

因为,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是紧密联系着的,相互制约同时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不能厚此薄彼。

如果我们一味的关注环境治理,而不发展经济,那么,人类社会将停滞不前,虽然保护了环境,但是没有发展的人类社会还有存在的意义吗?如果,只关注发展经济,就会像现在的中国一样。

清华大学倪维斗院士告诉我们,如果中国再这样发展下去,会在用光所有资源之前,用光所有的环境容量。

现在,中国使用的是用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这样下去,15年后,我们会耗煤60亿吨,用车辆会达到4亿辆,这是一个恐怖的数字。

[8]那么,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样,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不能厚此薄彼。

一方面,经济发展要借助自然环境这一依托,需要自然环境提供发展必须的资源,没有自然环境,发展便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治理环境需要经济支持,经济的发展可以为环境治理提供更好的技术以及资金。

所以,这里要使用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对此进行分析。

在事物内部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要求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求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这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这里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呢?就是发展。

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

”前人认为先把经济发展起来,经济水平上去了,环境自然会改善。

那么我们现在经济已经发展的不错了,环境改善了吗?没有。

为什么?原因还是在发展这个问题上,如何合理发展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有人说:治理环境必然会影响经济发展,要发展经济就必然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看一个例子:英国的伦敦,在大烟雾事件发生后的十年内,减少了80﹪,而伦敦的GDP 在这十年间翻了一倍,而之后的十年又翻了四倍。

[9]这个例子充分证明了发展经济和治理环境是没有冲突的。

那么,我们国家为什么不能这样呢?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不合理。

那么这里要提到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是以化石燃料为主,煤和油是最主要的能源。

而目前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雾霾的最主要的污染来源便是煤和油的使用。

先从煤说起:还是举一个例子:中国目前的煤耗量为36亿吨,其中3亿吨烧在河北。

而在中国河北省有60﹪以上的钢铁企业没有任何的审批手续,却能够正常营业,无法取缔和关停,还没办法对污染进行有效控制。

而无法取缔这些钢铁厂的原因是关掉这些钢铁厂后,会有数十万的工人失业。

而钢铁厂正是用煤大户。

国家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司长(原华北督查中心主任)熊跃辉这样说道:“河北的钢铁已经到了无法取缔的程度了!”[10] 这个例子中提到了这样几个问题:一个是审批,为什么没有审批,却可以营业?还有一个是没有对这些钢铁厂造成的污染进行有效治理,是没办法治理吗?再来是就业问题,难道关掉那些工厂后,那些工人就真的找不到工作吗?我们一个个问题来看。

(一)审批问题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原因还是在地方官员身上。

地方官员的政绩用什么来衡量?经济的发展情况。

也就是GDP。

所以,地方官员为了追求良好的政绩,只重视大力发展经济,而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

环保法甩在一边不用。

所以,这要求我们政府在工作重点方面要两手抓,既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又要注重环境的治理。

另外,这个问题还涉及到法制问题。

中国关于环境保护及治理方面的法律过少,这是一个极大的漏洞。

环境保护及治理相关法律的健全是环境保护及治理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

这要求我们需要填补这方面法律的空缺。

有法律的限制,环境保护及治理就能有法可循,有法可依,自然事半功倍。

(二)是如何有效控制工厂的排污问题排污问题其实只要工厂都装上过滤装置的环保装置就可以解决了。

但是现在的环保装置造价较高,有些私人工厂承受不起这样的成本,这就要求政府应大力扶持开发新型环保器械的公司,开发更多更好,成本更低的环保装置,最好是由政府出资给所有的重工业或者重污染企业装备。

(三)就业问题的确,那些没有审批手续的工厂按照法律来讲都要取缔,于是,这样一来,那些工厂的工人会失业,这对当地政府的政绩评定是不利的,对那些工人也不是好事。

但是,再就业真的那么难吗?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还是英国的:一百多年前,英国有几百万的矿工,到现在,只剩几万人了。

但他们的就业人数是世界最高的。

当一个产业正在被淘汰时,会有另一个产业冉冉升起。

[11] 英国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是什么?没错,扶持新兴产业,用新兴产业来吸纳就业。

中国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呢?像上文提到的开发新型环保器械的公司,这样的产业就是新兴产业。

中国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说:要解决环境治理带来的就业问题,方法就是转型。

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目前产值37000多亿,能够吸纳就业人口3900多万,这也是一个产业。

[12]那么,煤的问题我们知道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