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发展及造型分析
4、后现代主义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1)、回复战前古典折衷主义时期的高楼式样
双塔分别于1987年和1990年 先后建成,分别高288米和 258.5米。两栋塔楼都由方形 的塔身和收分顶部的多坡尖顶 构成,色调一致,相互呼应, 但又保持了各自独立的形象。 双塔顶部由一系列的玻璃山墙 渐次上升并逐层内收直到塔 顶。
费城自由广场双塔大厦
4、后现代主义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1)、回复战前古典折衷主义时期的高楼式样
1991年落成,是 一栋50层的综合 塔楼。在平面上 将中间部分凹入 以形成方形双塔 的视觉效果,在 顶部则以古典手 法加上7层高的 “双庙”作为收 头,形成典雅的 顶冠 。 美国亚特兰大市桃树街191号大厦
宝马公司总部大 楼
1、高层建筑楼身设计——台阶体型
NEC本部大楼是双面台阶的建
筑实例。大楼建筑高度180米。 建筑体型简洁,标准层自下向上 逐渐缩小形成三段,从正面看外 形似一枚待发的火箭,显得雄浑 挺拔。
NEC(日本电气株式会社)本部 大楼
1、高层建筑楼身设计——台阶体型
纽约洛克菲勒中心G.E.大厦 (1933)是一栋70层高的钢结 构超高层办公楼。它高耸修长的 剪影曾经是新型摩天楼兴起的标 志。
4、后现代主义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2)、对历史形式的抽象表现
纽约电报电话公司新 楼
通过传统的三段式立面和装饰 上的山墙、柱头、色彩等进行 隐喻,表达建筑形象中对历史 文脉的探寻和延续。而这种方 式因其注重抽象的装饰性,往 往被人说成是“没有根基的历 史的符号性装饰”而加以抨击。 这栋197米高的大楼采用了传 统的基座、墙身、屋顶三段式 做法,令人惊异的是它顶部高 达30英尺的巨大的断裂山花, 仿佛日本木钟或橱柜顶部的装 饰物。
香港中银大厦
立面创意来源于竹子,中国古 人有这么一句格言:“宁可食 无肉,不可居无竹。” 贝聿铭 正是从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 汲取到这么一个美好的创意 。 但也有人说它看似一柄青凛凛 的、 “刺破青天锷未残”的 利剑。 而中银大厦跟汇丰银行之间的 风水大战,一直为人所津津乐 道。
香港中银大厦
为了争取好的朝向,将建筑板形 体量的端部面向街道。建筑在临 街一面分为三个条块在不同的高 度形成几次退台,取得体量上的 变化,强化了高耸挺拔的视觉感 受。
纽约洛克菲勒中 心
1、高层建筑楼身设计——倾斜面体型
马来亚银行大厦(50层, 243.5m)的倾斜面并不贯穿 整个楼身:建筑主体由两个 咬合的正方体构成,每个正 方体底部完整的两个边各自 向外扩出形成斜面,而这一 倾斜的手法在建筑顶部的退 进中得以重复,使主体造型 上下呼应。
后现代则提倡多体块、锐角 构图,如阿利德银行大厦 (1986,达拉斯,贝聿铭事 务所,60层,220m) 阿利德银行大厦:达拉斯
4、后现代主义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3)、雕塑化造型
香港中银大厦是一个三角形 母题组合的玻璃盒子,它的 最大特色是在形体处理上, 设计成由四组向上渐次伸展 的三棱柱组合体,突破现代 主义矩形方盒子的呆板,产 生生动的外观。 从不同角度看,犹如中国传 统的节节升高的竹子,隐喻 中国银行的未来发展前程。 (1989,贝聿铭事务所,地 上70层,楼高315米 )
香港中环广场大 厦
1、高层建筑楼身设计——几何体型
慕尼黑 BMW公司办公 楼是由四个同样大小的 圆形呈花瓣形对称叠加 构成的塔楼。象征着四 汽缸的造型。 四个花瓣形构成的平面 使外观体形玲珑有致, 也为办公空间增加了天 然采光面积。这一别具 特色的圆弧形造型富有 很强的韵律感,并且与 旁边碗状的陈列馆形成 了呼应。
英国莱斯特大学工程馆
3、现代主义时期(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约40年)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塔 (1973)是典雅主义的 代表建筑:筒体结构密 集的外层包柱构成外观 上的金属网格,窄小的 通高长窗形成立面上连 贯的垂直阴影,与底部 精细的尖镟浑然连为一 体,给这两栋大体量的 建筑穿上了精致、细腻 的外衣。
克莱斯勒大厦:纽 约
3、现代主义时期(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约40年)
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末,伴随工业技 术的迅速发展,以密斯· 凡· 德· 罗为代表 的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占据了主导地位, 简洁的钢结构国际式玻璃盒子到处盛 行。
利华大厦:世界上第一座玻璃幕墙高层 建筑,1951~1952年在纽约建立, 该建 筑获得1980年美国"25年奖".开创了全 玻璃幕墙“板式”高层建筑的新手法, 成为当代风行一时的样板。
塔楼平面基本呈正方形, 双轴对称,外墙以银色、 绿色为主。节节收束的 塔式造型象征中国古塔 的形象,外观呈阶梯状 的韵律。既反映了中国 的传统特色,又体现了 现代高科技所带来的技 术精美。
上海金茂大厦细 部
1、高层建筑楼身设计——雕塑体形
2004年建成,位于英国伦敦,建筑高度 179.8米(50层) 在外型上,它圆弧形的设计,使底部和顶 部渐渐收紧形成曲面,底层广场由此能够 得到最多的日照。 大楼配备有由电脑控制的百叶窗,楼外安 装有天气传感系统,可以监测气温,风速 和光照强度,以方便在必要的时候自动开 启窗户,引入新鲜空气。
伍尔沃斯大楼:纽约
2、古典主义复兴时期 (1893~世界资本主义大萧条前后,
约36年 )
1930年建成。大厦共77层、319.4m。这栋大 楼在当时是公认的世界第一高楼,曲线形和锯 齿形的结合表现了古代玛雅人和埃及的建筑风 格。这栋大楼极富想象力的外观造型不论在近 处或远处都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成功地塑造 了高层建筑的独特形象。
约36年 ) 与早期的功能主义体现的简洁 外观相比,这一时期的高层建 筑试图在新结构、新材料的基 础上将新的建筑功能与传统的 建筑风格联系在一起,呈现出 一种折衷主义的面貌。
建于1913年,位于纽约市的 一栋摩天大楼。历史悠久且极 为知名。属于新哥德式的建筑, 大楼建成后为 241米,共57 层。
世界贸易中心双塔
4、后现代主义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高层风格变化的指导思想是主张标新立异,建筑风格出现多元 化倾向,努力突破“国际式”风格的局限。
反对以功能来对建筑严格限定,而是将建筑同历史、记忆、梦 幻、想象、诗意相联系;结构在这里不仅仅是建筑实现的技术 手段,也是活动的趣味中心,更被当作实现构图的手段。
1、高层建筑楼身设计
高层建筑的楼身体形是其立面塑造的基础,也最 直接地反映建筑标准层的配置和组合关系。楼身体形 设计应做到丰富多彩,但又不能以牺牲技术经济的合 理性为代价。 其常用的体形有:
几何体形 台阶体形 倾斜面体形 雕塑体形
1、高层建筑楼身设计——几何体型
位于北京建国门附近的中国 国际贸易中心一期跟二期 (建于1989年)是方形平面 切圆角的实例。大楼以切角 的方形平面为造型基本单元, 高155m。 而国贸中心三期(建于2007 年)采用了简单的方形为基 本造型单位,沿建筑高度有 截面上的变化,高330m。
利华大厦:纽约
3、现代主义时期(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约40年)
位于美国纽约市中心的西格拉姆大厦 建于1954~1958年,共38层,高158 米,总投资4亿美元。 大厦的设计风格基于对框架结构的深 刻解读,发展出一种强有力的建筑美 学。那就是用简化的结构体系,精简 的结构构件,讲究的结构逻辑表现, 使之产生没有屏障可供自由划分的大 空间,完美演绎“少即是多”的建筑 原理。
高层建筑发展及造型分析
目录:
一、世界高层建筑发展简史
二、高层建筑设计要点 三、当代著名高层建筑鉴赏 四、集团总部大楼的造型建议
一、世界高层建筑发展简史
1、芝加哥学派
2、古典主义复兴时期
3、现代主义时期 4、后现代主义时期
1、芝加哥学派(1865~1893,约28年)
建于1883-1885年,共10 层,高55米,是世界上第 一幢按现代钢框架结构原 理建造的高层建筑,开摩 天大楼建造之先河 ,使芝 加哥被称为高层建筑的故 乡。
4、后现代主义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4)、运用曲面和斜面造型
曲面具有方盒子所难以比拟 的的表现力,运用曲面造型 也是后现代时期高层建筑造 型中一种大胆的风格 。
广州西塔和合景国际金融中心
西塔第32层办公楼平面
二、高层建筑设计要点
1、高层建筑楼身设计
2、高层建筑立面设计
3、高层建筑顶部造型设计
国贸中心:左右大楼为一期和二期工程,中间为国 贸三期
1、高层建筑楼身设计——几何体型
大楼高235米,采用圆柱形外观 使它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了外表面 积。大楼的南北立面均有一个切 口,造成两个半圆的错觉,强化 了竖向线条,使造型上的垂直高 耸感更为突出 。
淡马锡大厦(原新加坡财政部
1、高层建筑楼身设计——几何体型
4、后现代主义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2)、对历史形式的抽象表现
立面上严整的对称构图和传统 三段做法,使它带有一些政府 大楼的威严性。通过立面的壁 柱和拱心石符号、醒目的色彩 搭配、琐碎的装饰带,使大楼 具有对传统的追思和世俗的趣 味。
波特兰市政厅大楼
4、后现代主义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3)、雕塑化造型
雕塑化造型体现了高层 建筑设计中对单体建筑 外观艺术表现的抽象手 法。现代派在这一方面 主要提倡整块、直角的 构图,如利用束筒结构 自身的特点进行整体塑 造的西尔斯大厦(1974, 110层,443m)
西尔斯大厦:芝加哥
4、后现代主义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3计——雕塑体形
包括一栋79层的办公、 酒店大楼,位于左边; 一栋包括石油博物馆和 媒体中心、商店以及溜 冰场的裙楼;以及一栋 47层的公寓大楼。 为打造出与众不同的 形状,该大楼的底部是 六边形,顶部却是三角 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