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中会考政治真题及答案1.2006年3月3日《人民日报》载文强调:"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是A.人们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B.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C.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2006年6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广大党员干部之所以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因为A.科学的世界观能够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B.科学的世界观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C.科学的世界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D.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3."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谁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
从哲学上看,这一段歌词所反映的问题是1.2006年3月3日《人民日报》载文强调:"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是A.人们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B.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C.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2006年6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广大党员干部之所以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因为A.科学的世界观能够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B.科学的世界观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C.科学的世界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D.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3."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谁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
从哲学上看,这一段歌词所反映的问题是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②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③意识和物质的关系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这是因为A.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和社会的精华 C.世界观人人都有B.一定形态的思想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 D.思想对行动有促进作用5.2006年6月30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
这告诉我们A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C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B.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品质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2006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全球气候变化已开始改变鸟类、松鼠和蚊子等多种动物的基因。
气候变化对动物习性的影响会反映到遗传上,从而改变动物的基因和进化方向。
这一事实说明①联系具有普遍性②事物的运动和静止依赖于人的意识③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④事物的运动既是永恒的又是有条件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专家表示,除非人类认识到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并采取切实行动来减缓这种影响,否则人们所熟悉的自然世界“将不再存在”。
这提醒我们A.必须尽快地创造和利用自然规律B.必须放弃工业化的发展道路C.必须从根本上控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D.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8.近年来,CEO、MP4、平板电视、零就业等新词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视听。
这说明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9.据2006年7月31 日出版的《嘹望新闻周刊》报道,正当省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工作陆续进行之时,一些地方竟然在当地新闻媒媒体上整版整版地做起了“政绩广告”,且多是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沽名钓誉之词。
从哲学上看,这种“政绩广告”A.夸大了物质的决定作用B.忽视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的导向作用C.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D.否认了意识活动具有的主动创造性10.2006年7月15日,调查设备和技术最为先进的“中国海监59”船启航,以查明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的基本状况,全面更新基础资料和图件。
从1958年到1986年,我国进行的三次海洋调查受设备、技术条件的限制,获取的数据资料准确度较低。
这主要说明A.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C.人的主观需要决定着真理的内容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11.近海是海洋水产资源、矿产资源、盐业资源、交通资源、海洋能源、旅游资源最集中,开发效益最大的区域。
因此,全面实施海洋综合管理,有序、有度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国防建设,均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这启示我们A.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事物的整体性B.把握好关键部分也就把握好了整体C.部分功能及其变化决定着整体的功能D.正确的认识来源于系统优化的方法12.2006年7月18日,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在北京启动。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忽视了对发展过程中的废弃物的科学治理,造成了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
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达1.5亿亩,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并对人体健康形成危害。
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①联系总是无条件地存在着②人为的联系弱化了自然界的客观性③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④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3.有的人做事情往往急于求成,总是企图“立竿见影”。
这样的做法违背了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C.量变比质变更重要D.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14.2006年7月1日施行的我国首部改革创新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规定,改革创新工作未达到预期效果,在一定情形下,可以免予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之所以要允许改革创新失败,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①创新没有任何规律可循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③失败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成功④真理往往与谬误相伴而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5.2006年7月12 13《中国青年报》报道,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经过数年潜心研究,终于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以“废”治“废”,利用废水从废矿石中提取出高品位商品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一事实说明A.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矛盾双方的对立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D.共性和个性是统一的16.2006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载文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大的难题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
建设新农村,最重要的是培养新农民。
这一论断A.着重把握了主要矛盾B.抓住了主流C.坚持了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D.认识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7.2006年7月8日,《人民日报》新农村宣传报道研讨会在徐州召开,与会人员认为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已经展开,使命在我们肩头,新闻在我们身边,笔在我们手中。
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就会有新的发现,就有写不完的新闻。
新闻工作者之所以要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是因为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C.人民群众的革命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更迭D.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农民群众18.2006年6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指出,必须要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
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社会发展规律是A.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B.阶级斗争规律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规律19.北京军区总医院外科专家华益慰从医56年来,把病人当亲人,被百姓称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他医德高尚,医术高超,在他眼里,病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他都一视同仁,精心救治。
他处处为病人着想,从病人的利益出发,不让病人多花一分钱。
他把对病人的爱,融入每一个细节之中,一举一动都是情。
由此可见①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正确的价值选择应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③牺牲个人利益才能维护好集体利益④社会评价越高,人生价值越大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0.长期以来,京沪铁路以占全国铁路营运线2%的比重,承担了10.2%的全国铁路客运量和7.2%的货物周转量。
建设高速铁路是解决京沪运力不足的必然选择。
2006年3月,备受各方关注的京沪高速铁路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立项。
这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建设高速铁路是现实的需要B.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客观因素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D.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2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B、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C、世界是永恒变化的D、世界是普通联系的22、有的人在做事情之前,先找算命先生算命或求签测吉凶。
这种做法属于A、唯物主义B、不可知论C、可知论D、唯心主义23、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是因为A、科学理论对事物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B、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C、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4、目前我国兴建的三峡工程,拦河大坝全长1983米,坝高185米,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768万千瓦。
它对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所起的作用是极为有利的。
这件事说明A、人们能认识规律,改变规律,使规律发生的作用有益于人类B、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重新创造规律,变害为利C、人们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以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D、只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认识、利用和改造客观规律25、原生态民歌唱法的形成,更多是劳动者在生活劳作中自然引发积累而成的,它存在于劳作环境中。
这主要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答题卷选择题I:(2×24=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第II卷简答题26、2007年5月9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始终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
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最广泛、最充分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