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1)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1)

返回教学设计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结构入手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红柳的悲剧就是人类的悲剧的主题。

3.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

4.探究作者的感情脉络,增强爱护自然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意蕴。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

2探究作者的感情脉络,增强爱护自然和环保意识。

.
【教学方法】
以教师启发、引导、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
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意蕴,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指导学生揣摩和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

让学生在一
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以此实现教学目标。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一、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思考课后问题。

二、查找作者毕淑敏的相关资料。

例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以上两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三、运用网络查找有关西藏阿里的图片,以及有关阿里自然环境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等查询的结果进行课堂交流。

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意蕴。

一、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问题:同学们,请谈谈你对西藏阿里的了解有多少?
在这样艰苦的地方生长着什么样的植物?
(这一环节是在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由对阿里的介绍而引出在这里生长着的离太阳最近的树——红柳)
今天,我们学习毕淑敏的这篇叙事散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正是讲述这戈壁与沙漠上的风景林——红柳。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绘红柳树的?作者对其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
二、作家作品
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

内科主治医师。

北师大文学硕士。

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

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
学奖、昆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预约死亡》等。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自由诵读,概述内容。

(要求学生诵读过程中,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和中心句)
2.共同梳理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美。

第二部分(第3~18自然段):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美。

第一层次(第3~10自然段):描写“我”与“司务长”的对话情景,反衬了人类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无知。

第二层次(第11~14自然段):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的力量。

第三层次(第15~18自然段):描写挖掘红柳的工作量及使用的方法。

第三部分(第19~21自然段):描写红柳被砍伐后的情景,抒写了对高原生存环境的担忧。

注:结构上可以简单表述为:
红柳挺立,雪域增色。

红柳遭难,毁于人手。

红柳消亡,尘沙肆虐。

3.重点品读,把握情感。

①品读文中红柳树的描写,感受它的生命之美。

问题:作者为什么写红柳丛“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红柳与冰山有什么相似点?把红柳比作冰山有什么意义?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红柳根燃烧的情形?
明确:显示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点:冰山的主体隐藏在水下,红柳的根系掩埋在地下(伟大的力量都隐而不现)。

意义:赞美红柳伟大的力量和它对固定流沙所做出的贡献。

显示出红柳蕴含着丰富的能量,有着不屈的精神。

②品读人们挖掘红柳树的片段,理解课文意蕴。

问题: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帐”的过程有什么用意?
作者为何要详写人们挖掘红柳根的艰难过程?
明确:四个“对不对”写活了司务长的“理直气壮”的情态,他的“义正辞严”从反面衬托人类挖掘红柳的可悲。

一方面照应上文,侧面描写了红柳的顽强。

另一方面营造出一种悲剧气氛。

③品读课文第三部分,畅谈感受。

问题:结合前面的分析,同学们,从文中认识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不限,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明确:红柳“美”的力量。

人类的无知导致环境的恶化。

红柳的悲剧即人类的悲剧。

……
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痛心之情。

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
(以上问题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完成)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写作特色。

2.理解文章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3.搜集有关环境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究其原因,深入思考。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本课时引导学生品读鉴赏课文,分析文章优美的语句;学习本
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一点向纵深处开掘的方法;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就环保问题进行讨论,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品读鉴赏(本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


1.语言流畅隽永,蕴藉含蓄。

①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

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明确: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不仅描绘了红柳的外形,而且刻画出红柳生长的精神。

“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不仅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而且写活了红柳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的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②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与沙子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

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明确:红柳的伟大力量埋在地下,与土地生死相依。

作者运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体现了红柳所蕴含丰富的能量和它不屈的精神,它的能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它的内在精神“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2.小中见大,反映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问题。

问题: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文章的主题是通过作者叙述的一件小事表现出来的。

她告诉人们要热爱自然珍惜生命。

环保是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要表现这个主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者独具匠心,捡起记忆中的一个贝壳,细致描绘了红柳的芳姿,展现了红柳的根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鞭挞了人类的野蛮和愚昧,讴歌了红柳这一高原的精灵,呼唤人们热爱自然珍视自然。

作为文明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红柳是地球的原住民。

3.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

问题:文章中叙述部分与描写部分的内容有什么关联?
明确:叙事有以下三方面内容:
①文章开头那个30年前的故事
②人们挖掘红柳的过程
③人们使用炸药的过程
文章在叙述的过程中,没有激烈的言辞,也没有曲折的情节,但是却能够深深地触动读者的心灵,正是因为作者在叙述中有机的融入了描写。

文章开始描写红柳的外在美,目的是为下文“司务长”和“我”的算账作伏笔,高原唯一的绿,“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的红柳,在“司务长”的算账中,显得无足轻重,尽显人类的可悲。

课文对红柳内在力量的关照和对挖掘红柳根那“可怕的工作量”的陈述,是为了突出人类破坏环境却毫无意识的悲剧效果。

人们所花的力气愈大,所用的工具与先进,其悲剧效果强。

文章正是通过描写,使读者体味到叙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使平静中蕴含着不平静。

二、体验反思
1.展示交流
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谈谈你是如何看待生活中所存在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的。

(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图片,究根源,谈感悟。


2.分组讨论
问题:同学们,大家如何看待环境保护和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教师引导: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和谐的环境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

那些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急功近利行为,最终都会得到自然界最残酷的报复。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让我们大家都受益匪浅。

它不仅仅让我们认识了红柳——-离太阳最近的树,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到了,和谐的环境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热爱自然,热爱生命。

四、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就漫画《他有足够的理由活下去》,联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小短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