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
主讲人: • 主讲人:严梅福
湖北大学
第一章 犯罪、犯罪心理与犯罪心理学 犯罪、
一.犯罪(crime;offense) 犯罪就是危害社会、触犯刑律的、 犯罪就是危害社会、触犯刑律的、应受刑法 处罚的行为。 处罚的行为。
湖北大学
我国刑法( 年颁布)对犯罪定义:( :(第十 我国刑法(1997年颁布)对犯罪定义:(第十 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领土完整的安全, 三条)“一切危害国家、领土完整的安全,分裂 国家, 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 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 或者劳动权中集体所有制的财产, 或者劳动权中集体所有制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 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 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 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 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都是犯罪, 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 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湖北大学
五.少年期面临的主要矛盾冲突 1. 精力充沛与调控能力的矛盾 2.性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缺乏的矛盾 3.独立性与独立能力欠缺的矛盾 4.好奇心强与辨别能力差的矛盾 5.认识与行为的矛盾 6.追求理想与客观条件的矛盾
湖北大学
六.犯罪少年的心理特点 (一)认识特点 认识能力低下, 认识能力低下,缺乏判断力与辨别力 认识上的片面性、 认识上的片面性、主观性 认识上的情绪性 认识上存在许多许多错误观点 许多错误观点: 认识上存在许多许多错误观点:错误的人生 人天生是自私的,人不犯,天诛地灭; 观,人天生是自私的,人不犯,天诛地灭;不撒 谎办不成大事,美是穿着漂亮,给人看, 谎办不成大事,美是穿着漂亮,给人看,少年人 生观错误的两大支柱:江湖义气,享乐主义; 生观错误的两大支柱:江湖义气,享乐主义;三 种错误观点:亡命称霸的英雄观, 种错误观点:亡命称霸的英雄观,随心所欲的自 由观和低级下流的乐趣观,法制观念欠缺。 由观和低级下流的乐趣观,法制观念欠缺。
湖北大学
三.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的广狭义之分 犯罪心理学的广狭义之分: (1):犯罪心理学的广狭义之分: 狭义: 狭义: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 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行为的一门科学; 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行为的一门科学; 广义: 广义: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原理研究 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 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不同于司法心理学、 学问题的一门科学。(不同于司法心理学、法制 心理学。 心理学。 )
湖北大学
预测的青少年反击, 预测的青少年反击,青年犯罪心理及其预 矫治仍是西方犯罪心理研究的热门课题。 防、矫治仍是西方犯罪心理研究的热门课题。 4.运用计算机犯罪心理
湖北大学
当前犯罪普遍的心理基础: (4)当前犯罪普遍的心理基础: 对犯罪人的自发社会舆论淡化, 1. 对犯罪人的自发社会舆论淡化,犯罪人羞耻感 泯灭; 泯灭; 羞耻感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 羞耻感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 舆论的力量是另一个法庭, 舆论的力量是另一个法庭,是一部铭刻在内 心的法律; 心的法律; 舆论形成的过程。 舆论形成的过程。 部分人生理需要未能充分满足; 2.部分人生理需要未能充分满足;部分人需要 发展受阻,低层次需要恶性膨胀; 发展受阻,低层次需要恶性膨胀; 部分案件未被侦破,助长侥幸心理。 3.部分案件未被侦破,助长侥幸心理。
湖北大学
(1)犯罪(crime) -----指危害统治阶级利益和统 治秩序,依照法律应当处以刑罚的行为。 治秩序,依照法律应当处以刑罚的行为。(社会危 害性;违法性; 害性;违法性;应受惩罚性) (2)犯罪(offense)-----指一切比较严重的危害社 会行为,包括违反道德规范、公共生活准则行为, 会行为,包括违反道德规范、公共生活准则行为, 也包括违反各种法律尤其是刑法的行为。 也包括违反各种法律尤其是刑法的行为。
湖北大学
由此可以得出,犯罪有以下特点: 由此可以得出,犯罪有以下特点: 犯罪必须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1.犯罪必须是危害社会的行为,既具有社会危 害性(但微轻的危害社会性不算); 害性(但微轻的危害社会性不算); 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 2.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既具有形式危险性 仅有某种危害性而不违反刑法的不构成犯罪); (仅有某种危害性而不违反刑法的不构成犯罪); 犯罪是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3.犯罪是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 受惩罚性。 受惩罚性。
湖北大学
少年期的心理年龄特征: (3)少年期的心理年龄特征: 1. 思维发展特征 逻辑思维日益占据主导地位 思维平直的独立性、 抗上、 思维平直的独立性、批判性显著发展---抗上、 喜争辩、怀疑权威、 喜争辩、怀疑权威、偏激 2. 个性发展特征 形成了内部丰富自我, 自我意识增强—形成了内部丰富自我,但自 我评价能力低于对别人 成人感出现 道德的意识与行为激烈发展 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角色,出现了“牛犊恋” 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角色,出现了“牛犊恋”
湖北大学
青少年犯罪态势: 二. 青少年犯罪态势: 犯罪数量与犯罪率(用原来材料粘帖) (一) 犯罪数量与犯罪率(用原来材料粘帖)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 (二)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
湖北大学
我国刑法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有关规定: 三. 我国刑法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有关规定: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① 已经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 ② 已经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 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投毒、放火、爆炸, 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投毒、放火、爆炸, 应当负刑事责任; 应当负刑事责任; 周岁的人犯罪, ③ 已经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 轻或者减轻处罚; 轻或者减轻处罚; 周岁的不予刑事处罚的, ④ 因不满16周岁的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 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时, 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时,也可以由改 制收容教养。 制收容教养。
湖北大学
第二章 少年犯罪心理 年龄的划分: 一. 年龄的划分: 乳儿期: 乳儿期: 0-1岁 婴儿期: 婴儿期: 1-3岁 幼儿期: 幼儿期: 3-6、7岁 童年期(学龄初期): 童年期(学龄初期): 6、7-11、12岁 少年期(学龄中期): 少年期(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青年期: 青春发育期、未成年期) 青年期:14、15-25岁(青春发育期、未成年期) 青年初期: 青年初期:14、15-17、18岁 青年晚期: 青年晚期:17、18-25岁 中年期: 25-55岁 老年期: 老年期:55岁以上
湖北大学
(二)情绪情感特征 缺乏社会性情感 情绪不稳定,具有突然性、 情绪不稳定,具有突然性、冲动性 情感的浅薄性 自尊与自卑共存性 情感冷酷性 (三)意志特征 明显的两极性 自制力差, 自制力差,反复性大 侥幸冒险 易受暗示性
湖北大学
(四)智力特点 智力与犯罪关系早被重视, 智力与犯罪关系早被重视,1912年戈达生用 比纳量表的测试法发现监狱犯罪者有500%- 智力落后, 640%智力落后,但随后1915年为芝加哥学者希 所否定, 利(w.heady)所否定,违法青少年智力落后仅 为60%
湖北大学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2):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目的:通过研究犯罪、 目的:通过研究犯罪、心理形成与活动的规 为打击和减少犯罪,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服务。 律,为打击和减少犯罪,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服务。 具体而言,就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具体而言,就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任务:探讨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任务:探讨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解释犯罪心理活动的规律; 解释犯罪心理活动的规律; 针对犯罪心理的特点和规律,探索犯罪的对策。 针对犯罪心理的特点和规律,探索犯罪的对策。
湖北大学
少年期的生理心理特点: 四. 少年期的生理心理特点: 少年期的一般特点: (1)少年期的一般特点: 1. 短 2. 快 3. 多 对以后一生的影响大, 4. 大---对以后一生的影响大,是人生发展的 十字路口 思维、生理都是未成熟。 5. 丰---思维、生理都是未成熟。
湖北大学
少年期的生理特征: (2)少年期的生理特征: 1. 外形巨变 2. 生理机能增强 内分泌变化---(以落生变化,青春期到 来,脑垂体促各种激素的激素增加 脑机能增强 肺,血管心脏机能发展
湖北大学
(4)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概念与刑法学中的犯 罪概念 研究罪与非罪的界限。 肯定说(一致说):研究罪与非罪的界限。 否定说——犯罪心理学还要研究其他法律文 件规定的违法行为。 件规定的违法行为。
湖北大学
二.犯罪心理:指与犯罪行为的产生有关的各种 犯罪心理: 心理活动的总称。 心理活动的总称。 犯罪心理包含人的心理现象的全部构成要素; 犯罪心理包含人的心理现象的全部构成要素; 犯罪心理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 犯罪心理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构成 并不断发展、变化; 的,并不断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是一种扭曲、不正常、 犯罪心理是一种扭曲、不正常、不健康的心 理; 犯罪心理是犯罪人产生犯罪行为的直接原因 和动力。 和动力。
Hale Waihona Puke 湖北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3):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犯罪动机:不劳而获;父母对儿童没有权威。 1. 犯罪动机:不劳而获;父母对儿童没有权威。 少数人认为是缺少信仰;战争的刺激效果; 少数人认为是缺少信仰;战争的刺激效果;对前 途的迷茫;少年犯罪最常见的是获利动机。 途的迷茫;少年犯罪最常见的是获利动机。 犯罪决策: 2. 犯罪决策: 从四个维度(活力的必然性,或以数量、 从四个维度(活力的必然性,或以数量、 惩罚的必然性、惩罚的严重性) 惩罚的必然性、惩罚的严重性)对犯罪动机进行 评价,人们实现决策是指改变一个维度, 评价,人们实现决策是指改变一个维度,而获益 数量是主要的; 理性选择理论(理智选择)将机会,奖励和代 价三者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