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各章试题第一、二章绪论、疾病概论一. 选择题A型1.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 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2.疾病的概念中下列哪项陈述较为确切是机体在一定病因损害下, 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3. 病理过程是指不同疾病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变化4. 疾病的概念是: 在病因作用下. 因稳态破坏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5. ①发热②炎性渗出③疤痕形成分别属于病理过程病理反应病理状态6. 死亡的概念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7. 死亡的标志是 A. 瞳孔放大 B. 心跳停止 C. 呼吸停止 D. 意识丧失 E. 以上都不对8. 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不可逆性永久性停止9. 下列哪一项可肯定判断脑死亡B. 血管造影证明脑血液循环停止X型10. 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包括A .损伤与抗损伤C. 因果交替D. 局部与整体11. 化学性因素致病具有以下特点 A. 选择性毒性作用 B. 致病作用与毒物剂量有关D. 可被体液稀释或中和12. 分子病包括A. 酶缺陷所致的疾病B. 细胞蛋白缺陷所致的疾病D. 受体缺陷所致的疾病13. 下列哪些因素属于疾病发生的原因A. 精神因素B. 免疫因素 D. 心理因素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一. 选择题(一). 水钠代谢障碍A型1. 体液包括 E.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2. 细胞外液指D. 血浆、细胞间液和透细胞液3. 构成机体重量的主要A. 体液4. 体液占体重的百分比D. 随年龄和脂肪含量而异5. 下列哪一项是错的? A. 细胞内渗透压高于细胞外液因为电解质的mEq数大于细胞外液6. 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主要靠哪一种物质的移动来维持 E. 水7. 机体在摄水多时排出水也多, 主要通过D. 肾排尿8. 血容量变化时首先通过什么调节水钠平衡?B. 醛固酮(R-A-A 系统)9. ECF 渗透压变化时首先通过什么调节机体的水钠平衡? A.ADH10. 抗利尿激素C. 是由下丘脑视上核神经细胞分泌11. 关于ANP的作用哪一项是错的? E. 血容量增加时使释放ANP减少而减弱ANP作用12. 水肿是指 D. 组织间隙液体积聚13.毛细血管有效滤过压(平均实际滤过压)是指 E. 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减去有效胶体渗透压14. 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是指 A. 毛细血管血压减去组织间液流体静压15. 引起全身水肿的主要机制是B. 钠水潴留16. 引起水钠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D. 肾小球滤过减少而肾小管重吸收增强X型17. 透细胞液包括 A. 脑脊液B. 眼房液C. 胸膜腔液D. 尿液E. 肠液18. 易通过细胞膜的有A.水B.HCO3 - C.Cl-19. 体内水的来源 A. 饮水B. 氧化代谢 D. 食物20. 钠的生理功能有A. 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 B. 维持神经肌肉细胞的静息电位 E.是骨骼基质成分21. 调节水钠平衡的内分泌有A. 醛固酮B. 心房利钠肽C. 抗利尿激素E.PGE22. 引起ADH释放增加可因A. 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B. 血容量减少减弱刺激容量感受器D. 血管紧张素Ⅱ增多E.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减弱23. 醛固酮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 B. 受肾素- 血管紧张素凋节C. 受血浆Na+、K+浓度调节D. 受血容量变化调节E.受流经致密斑Na+影响24. 下述哪些会出现细胞内水肿 A. 水中毒C. 低渗性脱水D. 脑缺氧25. 伴有细胞外液增多的低钠血症见于 A. 全身性水肿 B. 高血糖症 D. 急性水中毒26. 伴有体内总钠减少的有 C. 低渗性脱水D. 高渗性脱水E. 等渗性脱水28. 组织间液明显增多引起水肿的原因有A. 毛细血管血压增高B. 淋巴回流受阻微血管通透性增高29. 球管失平衡导致水钠潴留即肾小球滤过减少, 肾小管重吸收增多肾小球滤过减少肾小管重吸收不减少肾小球滤过正常, 肾小管重吸收增多30.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组织间液增多最基本的因素是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升高. 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31. 水肿发病中肾小球滤过钠水减少可因 A. 肾小球病变 B. 肾小动脉收缩E.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32. 肾小管重吸收增多引起钠水潴留是因B. 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D.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钠增多33. 全身性水肿时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是因A. 心房利钠因子分泌减C. 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 改变了肾内物理因素34.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多可导致钠水滞留, 其发生机制有: A. 醛固酮增多B. 心房利钠因子分泌减少 D.ADH ↑35. 心力衰竭引起水肿的因素有 A. 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 B. 肾小球滤过率↓C.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D. 淋巴回流障碍E. 肾小管重吸收钠水↑36. 炎症引起局部水肿的机制有. 毛细血管内压升高D. 淋巴回流不足E. 组织间隙胶体渗透压升高37. 肾病性水肿发病机制有 A.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B.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C. 醛固酮增加D.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38. 肝性水肿发生的机制有 A.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钠↑ B. 肝灭活醛固酮↓C. 肾小球滤过率↓D. 血浆胶体渗透压↓E. 肝窦有效流体静压↑(二). 钾代谢障碍A型1. 钾平衡特点D. 尿中钾主要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2. 下列哪个不是影响远曲小管泌钾的因素? B.ADH3. 含K+浓度较高的体液是A. 消化液4. 低钾血症不会引起D. 反常性碱性尿5. 高钾血症时不可能出现 D. 心肌收缩性增强6. 低钾血症可引起心肌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 ↓ ↑ ↑- ↓7. 急性高钾血症不会发生. 复极化3 期减慢8. 下列哪个不是影响肾小管集合管泌钾的因素?B. PTH X型9. 各种病因, 是通过下列几个基本环节引起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的摄入过多或过少 B. 细胞内外分布变化. 排出过少或损失过多10. 引起神经-骨骼肌兴奋性降低的有B. 低钾血症C. 高钾血症D. 高镁血症11. 严重腹泻引起低钾血症是因. 尿钾排出增多从肠道丢失K+过多12. 低钾血症可引起A. 肌肉无力B. 多尿C. 心律紊E. 碱中毒13. 高钾血症引起机体变化 C. 与高钾血症发生快慢有关D. 最危险的是心律紊乱 E.可用注射钙剂治疗14. 钾代谢障碍与酸碱平衡关系 A. 高钾血症常伴酸中毒B. 碱中毒可引起低钾血症C. 酸中毒可引起高钾血症E.慢性肾衰虽有酸中毒, 血钾可正常15. 治疗低钾血症补钾的原则是 A. 最好口服16. 治疗高钾血症可A. 注射葡萄糖和胰岛素 D. 输钠盐E. 注射钙剂3. 从心肌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归纳钾、镁代谢紊乱引起心律失常的基本机制4. 低钾血症可引起哪些组织器官功能变化?什么变化?5. 为什么可用钠、钙剂治疗高钾血症?6. 影响血管内外液体分布的因素有哪些?水钠潴留的机制如何?7. 试述肝硬变肝性水肿的机制第四章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一. 选择题A型1. 正确的酸碱概念是B. 根据能释放或接受H+而判定酸与碱2. 血液的pH 值主要取决于血浆中D.HCO3-与H2CO3 的比值3. 有关机体酸碱平衡的概念, 哪一个是错的? B.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pH是相同的4. 下述哪一项不是肾脏对酸碱调节作用的特点?E. 可通过增减肾小球滤过率调节酸碱排出5. 阴离子间隙是A. 血清未测定阴离子和未测定阳离子浓度(毫当量)的差6. 有关酸中毒的分型哪一项是错的? A. 可分为AG增大型和AG减少型二类7. AG 增高(血氯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常见于 C. 糖尿病8. 各种原因引起AG增高型代酸是因血浆中 E. 固定酸增多9. 下列为AG正常型代酸的原因, 除了D. 急性肾小管坏死10. 代酸时机体可通过代偿调节, 下列哪项不准确? . 肾增加排酸保碱, 患者尿液都呈酸性11. 呼吸性酸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的根本区别为 B. 呼吸性酸中毒是原发碳酸增加引起, 代谢性是原发HCO3-↓引起12. 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是. 常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尤其是呼吸性酸中毒降低外周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减弱心肌收缩性引起高血钾危害机体13. 下列有关碱中毒的项目中哪个是错的?A. 代谢性碱中毒是原发性HCO3-↑引起B. 代碱有一类可用生理盐水治疗有效C. 碱中毒需经酸中毒来代偿D. 碱中毒常伴低钾血症E. 呼吸性碱中毒是因通气过度引起的14. 呼碱时机体代偿, 哪一项不正确?A. 血红蛋白的缓冲调节作用很重要B. 可通过抑制呼吸中枢,减少CO2 排出来代偿C. 急性呼碱常代偿不全D. 慢性呼碱时肾脏代偿作用重要E. 肾脏减少泌H+和产NH3 代偿X型15. 全血的缓冲系统中最重要的两对是Hb - /HHb- HCO3-/H2CO316. 酸碱平衡紊乱时呼吸的调节是经CO2 作用于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PaCO2↑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引起通过呼吸加深或变浅起作用 E. 在呼吸性酸中毒时意义不大17. 红细胞对酸碱调节的特点主要调节呼吸性酸碱变化同时有血氯变化由血红蛋白缓冲系统发挥作用. 呼酸时经红细胞调节可增血浆HCO3-18. 判断酸碱紊乱的血气指标至少需要. 血液pH 实际碳酸氢盐PaCO219. 血液pH正常可能是.B. 正常人D.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E. 代偿性慢性酸碱中毒20. 碱中毒时机能代谢变化有S兴奋B. 神经-肌肉应激性↑ C. 脑血管收缩D. 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E. 肾泌氢和NH4+减少21. 剧烈呕吐引起代碱可因. 从胃液丢失大量H+ B.醛固酮↑ C. 常伴低钾 D. 常伴低氯22. 酸中毒时肾脏调节机制为B.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pH↓或CO2↑ , 使碳酸酐酶活性↑ NaHCO3重吸收↑ C. 谷氨酰胺酶活性↑ , 肾小管上皮产NH3↑, 增加H+的排出D. 碳酸酐酶活性↑ , 远端肾单位上皮细胞经H+-ATP 酶泵出H+↑, 再生HCO3-↑E. 恢复HCO3- /H 2CO3 至正常水平的主要机制23. 醛固酮过多可引起水钠滞留B. 低镁血症C. 碱中毒 E. 低钾血症B型24.pH HCO 3-PaCO2A.正常正常↓B.正常↑↑C.↑↑↓D.↓↓↑E.↓↓↓题:①代碱+呼酸, 可能的血液变化B②代酸+代碱, 可能的血液变化E③代酸, 可能的血液变化E④代碱+呼碱, 可能的血液变化C⑤代酸+呼酸, 可能的血液变化D⑥代酸+呼碱, 可能的血液变化E25. pH HCO3- PaCO2 AGA. 正常范围↑↑ ↑↑ ↑B. ↓↓ ↓ ↑↑ ↑C. ↑ ↑ ↑ 正常D. ↑↑ ↑ ↓ 正常E. 正常范围↓↓ ↓↓ ↑题: 下列情况可出现哪种酸碱指标变化?①严重呕吐腹泻②低钾引起呼吸肌无力 C A D B E③肝硬化用利尿剂诱发脑病时④阻塞性通气障碍引起呼衰⑤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26.A. 代碱+AG↑型代酸 B. 代酸+呼碱 C. 代碱+呼碱 D. 呼酸+代碱+AG↑型代酸 E. 以上都不是化验为以下结果的病人各有何酸碱紊乱?pH PaCO2(mmHg) HCO3-(mmol/L) Na +(mmol/L) Cl - (mmol/L)①7.47 40 29.1 140 92 A C D②7.61 32 32.8 141 94③7.35 66 36 140 75第五章缺氧一. 选择题A型1. 缺氧(Hypoxia) 是组织供氧不足和/ 或利用氧障碍2. 低氧血症(Hypoxemia) 是指动脉血氧含量↓3. 等张性低氧血症的命名不适用于哪类血液性缺氧? B.Hb 与氧亲和力异常增高的Hb 病4. 高原居民对缺氧的代偿主要是通过组织利用氧能力增强5. 缺氧引起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最明显和最常见于低张性缺氧6. 缺氧时呼吸系统代偿是急性低张性缺氧最重要的代偿反应7. 关于氧疗,哪一项是错的? . 血液性. 组织性缺氧时因为PaO2 正常, 所以氧疗没有意义8. 氧中毒时. 主要因活性氧引起细胞损伤B型9. A. 取决于PaO2 和CO2 maxB. 取决于PAO2 (肺泡气氧分压)和肺换气功能C. 取决于血中Hb的质和量D. 取决于PaO2 和Hb的质E. 取决于CaO2 和血流量E C A D B题①组织供氧量②血氧容量(CO2 max) ③动脉血氧含量(CaO2 ) ④动脉血氧分压(PaO2 ) ⑤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10. A. 低张性缺氧 B. 血液性缺氧C. 循环性缺氧D. 组织性缺氧E. 混合性缺氧---E1(A+C);E2(A+D+C);E3(C+D)题①支气管肺炎可引起(无其它合并症) A②氰化物中毒可引起D③CO中毒可引起 B ④失血性休克+休克肺可引起E1④感染性休克( 内毒素性)( 无休克肺) 可引起E3⑤烧伤性休克可引起 C ⑦左心衰可引起E1⑧肺炎合并心衰可引起E2 X型11. A.PaO2↓ B. 动-- 静脉氧含量差↓ C.SaO2↓D. CO2 max↓E.CaO 2 正常题①外呼吸功能障碍时血氧特点有ABC ②贫血时血氧特点有BD ③左心衰时血氧特点可为ABC④细胞色素氧化酶抑制时血氧特点可为BE12. 病人PaO2 正常不能说明A. CaO2 正常B. 氧容量正常C. 病人不缺氧D. SaO2 正常E.PvO 2 正常13. 低张性缺氧时2,3-DPG↑的原因是B. 脱氧Hb↑ D. 呼吸性碱中毒E. 糖酵解↑14. 缺氧时血液系统的代偿形式有 A. 氧离曲线右移C. 红细胞和Hb↑ ↑15. 一般认为引起低氧性肺血管收缩的体液因子有 A. 白三烯C.TXA 2 E E. 内皮素16. 缺氧时机体代偿通过A. 呼吸系统, 增通气量B. 血液系统, 增携氧量C. 循环系统增组织血流量E. HbO2 在组织中释氧量增加17. 急性低张性缺氧时循环系统有代偿意义的变化有 A. 心收缩力增强B. 肺血管收缩C. 血流分布改变D. 毛细血管增生E. 心率加快18. 缺氧性肺血管收缩的代偿意义为: 增肺上部的血流E. 使缺氧肺泡的血流减少, 改善肺泡通气与血流的比例19. 缺氧时组织细胞的代偿适应有:A. 无氧酵解增强B. 肌红蛋白增加, 增储氧C. 参与内呼吸的酶增多20. 严重缺氧直接引起细胞死亡的变化是:B. 胞浆Ca2+浓度增高D. 大量溶酶体酶释放21. 严重低张性缺氧可引起 S 机能障碍 B. 肺水肿C. 循环衰竭D. 心律失常E. 肺动脉高压第八章休克一、选择题A型1. 休克是C. 组织有效血流量急剧降低导致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病理过程2. 高排低阻型休克最常见于D. 感染性休克3. 休克Ⅰ期微循环的变化哪一项是错的? B. 动静脉吻合支收缩4. 休克Ⅰ期哪种活性物质不是微循环缺血的介质? E.EDRF5. 休克发展过程中交感- 肾上腺髓质系统变化哪一项不正确?A. 早期强烈兴奋, Ⅱ期转为抑制6. 休克Ⅱ期微循环的变化哪一项是错的? 毛细血管前后阻力都降低7. 内毒素导致微循环障碍的机制与下列哪一项无关? D. 直接扩张全身血管引起血压下降8. 下列哪一个不是休克Ⅱ期导致微循环淤血的因素? C.MDF9. 下列临床症状哪一项在失血性休克Ⅰ、Ⅱ期表现不同? E. 血细胞压积增大10. 关于休克时血液流变学变化哪一项是不对的? B. 是休克Ⅰ期时造成微循环缺血的主要因素11. 下列哪一项不是休克时细胞受损出现的变化? B. 早期线粒体呼吸功能↑无氧酵解↑12. 休克时发生心力衰竭不是因为 B. 前负荷过重13. 有关白细胞粘附的概念, 下列哪项不正确? . 血流减慢白细胞变形能力↓就使其粘附于内皮细胞上B型14. A. 低血容量性休克B. 低阻力型感染性休克C. 心源性休克D. 过敏性休克E. 神经源性休克题①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外周阻力↑是哪一种休克? A② 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外周阻力↑或↓是哪一种休克? C ③中心静脉压不↓、心输出量不↓、外周阻力↓是哪一种休克? B15. A. 是白细胞粘附分子B. 是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 可诱导白细胞粘附分子表达D. 表达于血小板膜具纤维蛋白原受体功能E. 以上都不是题①糖蛋白Ⅱ -Ⅲa ②CD11/CD18 ③ICAM-1,ELAM ④C5a LTB4 DABCX型16. 休克时MDF的作用有A. 减弱心肌收缩力 C. 使腹腔内脏小血管收缩D. 抑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E. 引起心力衰竭17. 休克Ⅱ期红细胞变形能力↓是因A. 细胞膜流动性↓C. Na+-K +-ATPase 功能↓使红细胞肿胀E. pH↓渗透压↑使红细胞内部粘度↑18. 休克Ⅱ期红细胞聚集加强是因 B. 血液浓缩C. 血流变慢D. 血纤维蛋白原↑E. 红细胞表面负电荷↓19. 休克Ⅱ期时常出现白细胞嵌塞于微循环近静脉端, 是因 A. 粘附分子作用B. 白细胞变形力↓ D. 血流驱动压↓在静脉端更明20. 血小板粘附聚集可引起 B. 局部微血管收缩D. 血小板微栓形成E. 微血管通透性↑21. 休克时细胞损害可以A. 因组织有效灌流量↓引起B. 发生于缺血组织再灌后C. 因休克原始病因直接引起D. 与单纯缺氧不完全相同E. 由TNF引起22. 休克时细胞损害首先是生物膜损害, 其原因有B.ATP 生成不足D. 氧自由基产生↑引起膜脂质过氧化E. 细胞酸中毒23. 休克时溶酶体变化A. 有肿胀、释放酶、破裂等 B. 可引起细胞自溶C. 与缺血缺氧、酸中毒和氧自由基作用有关D. 早期主要发生于胰、肠、肝等24. 休克发展成难治性的原因有 A.DIC B. 多器官功能衰竭 C. 严重酸中毒E. 许多体液因子作用25. 休克早期就可发生少尿, 其发生机制是B. 肾小球滤过↓ D.肾小管重吸收水钠↑26. 严重休克常发生急性呼吸衰竭A. 又称休克肺B. 是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所引起C.此时肺发生水肿、出血、血栓、肺不张等D.其发病与补体、白细胞、氧自由基的损伤有关27. 休克时TNF↑ B. 可激活中性粒细胞C. 可诱导表达粘附分子D. 引起组织损伤第十三章心功能不全一、选择题A型1. 心力衰竭是D. 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使心输出量降低, 不能满足机体需要的病理过程2.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E. 伴有血容量增多和静脉淤血、水肿的慢性心衰3. 下列疾病中哪一个伴有左心室前负荷明显加重? A.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 压力负荷过重不会引起哪一项损害? D. 心室壁离心性肥大5. 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心输出量 D. 比心衰前降低, 但高于一般正常人水平6. 心力衰竭发生的基本机制为 A. 心肌收缩性下降和舒张功能异常7. 关于心肌收缩性减弱,下列哪一项不对? B. 可根据心输出量判断心肌收缩性强弱8. 下列哪一项指标能综合反映心泵功能的降低? C. 心脏指数减小9. 下列哪一项不是能量利用障碍的特点? B. 此时代谢生成能量不能以ATP形式贮存10. 心肌兴奋- 收缩偶联障碍的机制A. 关键是因钙转运失常11. 下列哪项最能反映心肌收缩性↓ D.dp/dt max ↓12. 心肌肥大一般指C. 心脏长期负荷过重引起心肌细胞体积增大13. 肥大心肌发生衰竭的机制A. 能量利用障碍B. 能量生成减少D. 兴奋收缩偶联障碍E. 心肌NE储备减少14. 严重心衰病人钠水潴留不是因为 A. 都伴肾功能衰竭15. 急性心衰时可能发生下列哪项代偿 A. 心率↑ B. 心脏扩张C. 交感神经兴奋 D.血液重新分配16. 左心衰时呼吸困难的主要机制是 B. 肺淤血水肿C17. 可反映心室舒张性的指标为 B.-dp/dt max B型18. A. 心肌能量生成障碍B. 心室顺应性↓ C. 心肌收缩蛋白破坏D.心肌兴奋- 收缩偶联障碍 E. 心肌能量贮存障碍题①贫血引起心肌收缩性↓主要因为A③ VitB1 缺乏引起心肌收缩性↓主要因为A④高血压性心脏病引起心肌收缩性↓主要因为 D ④心肌梗死引起心肌收缩性↓主要因为C19. A. 肺循环总阻力↑ B. 心输出量↑ C. 右心室舒张末期压力↑D. 肺动脉楔压↑E. 平均动脉压↑题: 上列哪项指标能反映①右心室的后负荷↑ A ②右心室的前负荷↑ C ③左心室的前负荷↑ D ④左心室的后负荷↑ E20 .CI LVEDP RVEDP PAWPA.↓↑正常↑B.↓正常↓正常C.↓正常↑正常D.↓↓↓↓E.↓↑题①反映右心衰竭时心功能的变化为 C ②反映左心衰竭时心功能的变化为A③反映全心衰竭时心功能的变化为EX型21. 心力衰竭的发病学原因基本分为B. 心肌结构障碍引起舒缩功能障碍 D.心脏长期负荷过重引起心肌舒缩功能障碍E. 心肌代谢障碍引起舒缩功能障碍22. 心力衰竭常见的诱因有A. 感染B. 过度体力活动C. 妊娠D. 心律失常E. 洋地黄中毒23. 心肌收缩性↓是因为A.心肌收缩成分丧失B. 心肌兴奋- 收缩偶联障碍C. 心肌能量代谢障碍24. 心力衰竭的病因有A. 甲亢B. 心肌梗死D. 风湿性心瓣膜病E. 肺动脉高压25. 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是因为A. 心肌复极化时钙离子复位延缓B. 心脏舒张势能减小C. 肌球- 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D.ATP 不足E. 心室顺应性↓26. 心室顺应性↓A. 指单位压力变化引起容积改变减少C.见于心肌肥大、炎症、纤维化等E. 引起VEDP↑27. 心室舒缩不协调A.见于心肌各部舒缩性受损程度和顺序有不同时B. 可引起部分心肌收缩性膨出C. 可表现为部分心肌收缩减弱或丧失D. 可出现心肌收缩不同步E. 并不一定有心肌收缩性↓28. 酸中毒影响心肌兴奋-收缩偶联的机制是A.H+ 在肌钙蛋白上与Ca2+ 竞争结合位置B. 细胞外液Ca2+ 内流减慢C. 肌浆网释放Ca2+ ↓E. 破坏线粒体功能29. 心力衰竭发病过程中机体的代偿活动A.可动员心脏本身储备功能增加COB.可对机体有利也有弊C. 在出现心衰症状时体内不再有代偿活动D. 包括肾排水钠↑减轻心脏负荷E. 可经心脏以外的代偿30. 心衰发病过程中心脏本身的代偿有A. 心率加快B. 心肌间质增生C. 心肌肥大D. 心脏扩张增收缩力E. 冠脉血流动静脉氧含量差明显↑C型31. A. 降低前负荷 B. 降低后负荷C. 两者均有D. 两者均无题①心衰治疗用硝普钠的作用在于 C ②心衰治疗用利尿剂的作用在于A第十四章呼吸功能不全一、选择题A型1. 呼吸衰竭是指 B. 由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病理过程2. 有关呼吸衰竭的概念哪一项不对? D. 呼吸衰竭患者(未经治疗时)可以只有PaCO2↑而没有PaO2↓3. 以PaO2<8kPa为在海平面条件下吸入室内空气时诊断呼吸衰竭的标准, 是根据 E. 氧离曲线特性, 在此时SaO2 显著下降, 组织将严重缺氧4. 以PaCO2>6.67kPa作为呼吸衰竭诊断标准可能因: A. 此时pH 将低于正常水平, 出现酸血症5. 关于血气特点, 下列哪一项是不对的 B. 正常人的PaCO2 也随年龄的增长而有变化6. 限制性通气障碍不是C. 因呼吸道阻塞,气体进入肺泡受限制引起7. 关于总肺泡通气量不足. B. 可因限制性通气不足引起 C. 可因阻塞性通气不足引起 D. 临床上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E. 可合并通气血流比例失调8. 下列哪一项不是弥散障碍的特点? C. 常在静息时就可引起明显的PaO2↓9. 有关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A.可以是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B. 可以是部分肺泡血流不足C. 是肺部病变引起呼吸衰竭的最重要机制, 此时肺总通气量可不减少D. 常引起PaO2 ↓而PaCO2 不↑10. " 功能性分流"A. 又称静脉血掺杂B. 是部分肺泡通气明显↓而血流未相应减少所致 C.正常人肺也有功能性分流E. 功能性分流部分的静脉血不能充分动脉化而PO2↓ PCO2↑11. “死腔样通气” 明显增多时可引起呼衰 B. 是部份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未相应减少所致 C. 可见于肺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E. 是因大量肺泡为死腔样通气, 其余肺泡的血流多而通气少,因此PaO2↓12. 支气管肺炎引起Ⅰ型呼衰的主要发病环节是 B. 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13.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呼衰时应 C. 先吸入30% 左右的氧14. 吸入纯氧15-20 分后正常人PaO2 可达550mmHg如, 达不到350mmHg, 肺内可能发生了A. 肺内真性分流↑15.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不是只发生于成人不发生于儿童16. ARDS时肺的病理变化A. 严重的肺间质水肿和肺泡水肿 B. 肺泡腔内液含蛋白高, Ⅱ型上皮细胞坏死 D. 白细胞浸润 E. 出血、肺不张、微血栓, 纤维化17. 肺的防御机制有物理化学屏障和免疫反应18. 肺不能或极少清除的活性物质为. 肾上腺素X型19. ARDS时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以及换气障碍是因为 A. 肺部病变不是均匀的而是散在的 B. 部分肺泡顺应性↓引起肺不张造成肺内真性分流↑ C. 部分气道因水肿液阻塞或白细胞血小板释放活性物使气道收缩造成肺内功能分流↑ D. 微血栓阻塞血管和活性物质使血管收缩, 造成肺内死腔样通气↑20. 呼吸衰竭发病的基本机制是 A. 肺通气功能严重障碍B. 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C. 弥散障碍 E. 肺内真性分流增加21. 部分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常引起PaO2↓而PaCO2不↑是因为B. 部分肺泡V./Q.<0.8 时另一部分肺泡可代偿性通气↑而V./Q.>0.8C. 因氧解离曲线特点, 通气↑的部分肺泡虽然可增高氧分压, 但是血液氧饱和度和氧含量不能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