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著作权保护
21世纪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时代是互联网发展的社会,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著作权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对数字化作品进行的复制、使用往往比纸质的“盗版”更加容易,而且大多数时候都不需要花费过高成本,这也就导致著作权纠纷案件变得更加复杂、更难处理。
超出现行著作权法权利体系之外的新的作品形式和著作权利不断涌现。
这些新的作品形式是否属于法律保护范畴,是研究热点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成为版权侵权的重灾区。
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著作权人享有包括发表权、复制权、署名权等多项财产权和人身权属性。
在传统出版领域中,对这些权利的保障和监督是可以预期和监督的,因为只要控制了出版源头和传播市场就可以做到有效防范。
网络出版则不同,因为载体的数字化和网络的虚拟化,版权人无法控制作品的传播和复制,甚至在自己被侵权后都无法查清侵权作品的真正源头,这就给很多不法网络出版商以可乘之机。
二、对网络出版主体进行审查难度较大。
在我国,从事传统出版业的主体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但对于网络出版者而言,审查难度较大,原因如下:其一,很多综合性的网站的主业并非专业网络出版者,他们往往利用兼职的身份从事这项业务,这给审查带来难度;其二,很多不法网站利用“P2P”技术作为幌子,宣扬盗版资源来源于网民,网站并未存储这些内容,不应承担侵权责任;其三,不法网站将服务器设在海外以逃避检查。
三、不少网络出版者缺乏社会责任感。
较传统出版业而言,网络出版缺乏行之有效的内容审核机制,很多不法网络出版商为了牟取暴利或其他非法企图,将充斥着不实信息、侵犯他人人格权和商誉的信息、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违反社会善良风俗的信息、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信息肆意在网络上传播。
这些有害信息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出版秩序,而且侵犯了其他人合法权益,危害了国家安全和稳定。
网络出版物应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但是当今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播量大、速度快、范围广,信息传播可控性差,同时,由于我国网民基数大,网民素质良莠不齐,互联网侵权问题时有发生。
保护著作权最好的途径就是对著作权权利体系进行完善。
完善著作权权利体系,是顺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是保护新型著作权,应对作品新型使用方式的需要。
我个人建议,从扩张著作权客体和重构著作权权能两个方面完善:现行著作权法的立法基础还停留在上世纪。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所列举的八类作品形式已不能完全涵盖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作品形式。
建议重新对著作权意义上的作品内涵及其外延进行界定,使之具有前瞻性。
同时,将网络游戏、体育赛事直播节目、人工智能创作物、网络短视频、计算机图形用户界面以及带有技术特征的商业方法等新的作品形式纳入保护范围。
网络著作权具有区别于传统意义的特征,一旦侵权行为形成,会给知识产权方造成更大伤害。
“我建议进一步重视对著作权保护制度的细化和完善,尤其是针对网络环境中著作权保护制度,规范协调网络主体的责、权、利,鼓励网络产
品的创新,同时要进一步强化严厉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提高侵权的代价和违法的成本。
”
一方面,立法部门要根据实际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尤其要多从律师处收集建议,为著作权的保护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要重视版权保护,如版权登记可以对著作权进行有效保护,相当于赋予了作品“身份属性”,降低侵权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或者说即使发生侵权问题,也能够将此作为依据,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除此之外,还要提升人们的维权、尊权意识,可以利用媒体加强舆论引导,使人们认识到维护著作权、尊重他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从主观上避免侵权问题的发生。
参考资源:
1、/fenxiang,作者:奔跑的小短腿
2、/n1/2019/0515,作者:戴红兵
3、,作者:赵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