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代人士评司马懿

历代人士评司马懿

历代人士评司马懿整理:北欧海盗Eric(这些评语有褒有贬,整集起来放在一块,为方便大家更全面客观地看待这个曾站在历史舞台上的不凡人物。

资料参考了《司马懿评传》、《三国人物评传》、以及各本三国史的人物历史评价)房玄龄:①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②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

③有符于狼顾也。

曹操: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孙权: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

崔琰: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杨俊:此非常之人也。

文钦: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

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

王朗: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

虞预:上虽服膺文艺,以儒素立德,而雅有雄霸之量,值魏氏短祚,内外多难,谋而显过,举必独克,知人拔善,显外反陋。

王基、邓艾、周秦、贾越之徒,皆起自寒门,而卓绩于朝,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张俨:汉朝倾覆,天下崩坏,豪杰之士,竞希神器。

魏氏跨中土,刘氏据益州,并称兵海内,为世霸主。

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

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

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

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

方之司马,不亦优乎!或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静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

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

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

魏司马懿才用兵众,未易可轻,量敌而进,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则未见坦然之勋,若无策以裁之,则非明哲之谓,海内归向之意也,余窃疑焉,请闻其说。

答曰:盖闻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

揖让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

今蜀、魏为敌战之国,势不俱王,自操、备时,强弱县殊,而备犹出兵阳平,禽夏侯渊。

羽围襄阳,将降曹仁,生获于禁,当时北边大小忧惧,孟德身出南阳,乐进、徐晃等为救,围不即解,故蒋子通言彼时有徙许渡河之计,会国家袭取南郡,羽乃解军。

玄德与操,智力多少,士众众寡,用兵行军之道,不可同年而语,犹能暂以取胜,是时又无大吴掎角之势也。

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当时之势,异於曩日,玄德尚与抗衡,孔明何以不可出军而图敌邪?昔乐毅以弱燕之众,兼从五国之兵,长驱强齐,下七十馀城。

今蜀汉之卒,不少燕军,君臣之接,信於乐毅,加以国家为脣齿之援,东西相应,首尾如蛇,形势重大,不比於五国之兵也,何惮於彼而不可哉?夫兵以奇胜,制敌以智,土地广狭,人马多少,未可偏恃也。

李世民: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

邦国之贵,元首为先。

治乱无常,兴亡有运。

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

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

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

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

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

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

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

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

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

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

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

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

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

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

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

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

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

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

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

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十七史商榷》:(司马懿)少壮则为魏划篡汉策,及老则又自为子孙定篡位策,兴亡若置棋,亦可叹矣。

王夫之:魏之亡,自曹丕遗诏命司马懿抚政始。

懿知初为文学掾,岂夙有夺魏之心哉?魏无人,延懿而受之耳,懿之视操,弗能若也。

操之威力,割二袁,俘吕布,下刘表,北归乌桓,而懿无其功,操迎天子于危乱之中,复立汉之社稷,而懿无其名,魏有人,懿不能夺也。

李宗吾:他算是受了曹刘诸人的薰陶,集厚黑学之大成,他能欺人寡妇孤儿,心之黑与曹操一样;能够受巾帼之辱,脸皮之厚,还更甚于刘备;我读史见司马懿受辱巾帼这段事,不禁拍案大叫:“天下归司马氏矣!”所以得到了这个时候,天下就不得不统一,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毛泽东:他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为魏国重臣。

黎东方:①司马懿也是自己不肯篡,而让儿子孙子去篡的。

可见,司马懿的“小聪明”不在曹操之下。

然而,司马懿不曾“力征经营”,打下这个天下。

这个天下,是曹操留下来给曹丕、曹叡、曹芳的。

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所犯的罪只是一个“篡”字。

司马懿父子祖孙,所犯的不仅是“篡”,还加上一个“窃”字。

②司马懿被后世的历史家批评为“以狐媚取天下”。

这狐媚二字很恰当,一点儿也不冤枉。

他会“媚”,会骗,先骗了曹操,后骗了曹丕,最后又骗了曹叡。

他骗这三人,所用的手段都是一个“媚”字。

骗过这三人以后,他又骗曹爽,把曹爽骗进了鬼门关。

这一次,他所用的不再是”媚”,而是“哄”。

③司马懿虽则是一个心狠手辣、不顾道义的人,论行政能力,他却也有过人之处。

他一向很知道重视水利与屯田的工作。

郭衣洞:就史料记载而言,真实的司马懿,跟世人印象中的司马懿不同,诸葛亮先生受托孤后,并没有曹爽般的政敌,李严的窃弄威权,一纸命令便告解决,而曹爽先生确是将司马懿整个排除,司马懿对曹爽虽然不满,但一直到244年,曹爽先生攻击蜀汉帝国,大军被雨困在峡谷,司马懿仍忧虑他会失败,劝告退军,假使他心怀不轨,大可闭口不言,等曹爽覆灭后,由他来收拾残局。

司马懿先生当初最大的目的,不过是反击曹爽,夺官夺权。

249年的政变,受到朝野一致爱戴,251年王凌起兵时,司马懿不但没有任何叛逆迹象,而且声望正值高峰。

王凌先生的行为,不过适另一次的夺官夺权,阴图另立中央政府,更是一种私心,看不出他的忠贞,只看出他的权力欲望,就司马懿本身而言,他所受到的诟骂与诅咒,并不公平。

方北辰:司马懿得享高寿,是司马能取曹氏而代之的重要因素。

曹丕享年40,曹叡只活了34岁,父子相加74岁,仅为司马懿一人之寿数,如果曹丕父子能活的久一点不用太多,都活到45岁,那司马懿将死于君权集中的曹叡之前,这样一来,司马氏取代曹氏的政治变化即会化为泡影,历史将改写。

人寿命的长短,一般来说具有偶然性,但司马懿比曹丕父子高寿一事,也不完全出于偶然。

司马懿出身河内儒学大族,又是建安年间成长的一代。

建安年代是士大夫思想急遽变化的年代,变化的主流,是积极献身群体克制个人欲望的儒家思想衰退,追求自身愉悦轻视社会观念的道家思想兴起。

司马懿自幼家学熏陶,又成长于儒家思想尚未衰退的时代,故个人生活比较自律,他提倡节俭,也不纵欲,妻妾不多,遇事能自我排解,即使收到诸葛亮送来的女人服饰,也不真正动气,坚持孔孟养身之道,是他得享高寿的主因。

反观曹丕父子,儒学渊源谈不上,又成长于思想变动大时代后期,父子的共同特点是放纵恣意,特别是色欲一点特别突出。

曹丕在诗中说: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

反正要死,不如享乐一生算了,殊不知情欲一纵,要享受百年更不可能。

可见司马懿比二曹高寿,与他们分属不同家族时代有关,并非全属偶然。

李中彦:真实的司马懿是个城府极深,思虑极远的人,再奇才倍出的三国时代,他能击败众多对手,为晋朝奠定基础的原因也在此。

出身于河内儒学世族的他,从小训练出超强的忍耐功力,他一生有一特点,就是要以最少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他可以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和屈辱,看他早年忍过曹操派人针刺之痛,诸葛亮巾帼之辱,又装疯卖傻骗过曹爽的试探,在床上装病加起来一生中将近十年之久,但是每经过一次这些痛苦,他就能用最少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这就是他成功的要素。

无疑的,司马懿是晋王朝的奠基者,后世也多视其为曹魏的篡夺者,但是在现存的史料上,找不到他有任何背叛曹家皇室的迹象,他一生中为曹家卖命效终近六壹拾年,唯一让人诟病的是诛杀曹爽党族的行动,司马懿身为顾命大臣,对于可能把国家及自己带往毁灭道路的曹爽采取反击是正确的,但是,对他们诛三族赶尽杀绝的行动就有为自己家族铲除后患的私心了,在高平陵事件发生后到他死去的三年间,懿的确掌控国家大权,但即使如此,他对于曹芳及郭太后仍保持相当的尊重,对于不该享有的丞相、九锡、郡公等,一生都坚辞不受,所以将他视为曹魏的篡夺者并不公平。

虽然如此,但他仍是晋朝的奠基者,因为要不是他六十年来为曹家卖命,屡建大功,他不可能享有顾命大臣的地位,没有这地位,他就没有发动高平陵事变的正当性和实力,而没有高平陵事变他的子孙就不可能继他而享有大权,进而专擅朝政,所以他还是晋朝的奠基者。

既视其为晋朝的奠基者而又不能视其为曹魏的篡夺者,两相之下似乎有些许矛盾,其实这要取决于他死前有没有心生篡夺曹魏之心或明教其子篡位的动作。

司马懿侍魏多年,又是四世三代辅政大臣,受两朝托孤,在这漫漫为官之路上,他不是没有巩固自己权利地位的动作,但是这不能解释这些是在为新的司马王朝作准备,在高平陵事件后,群臣拥他当丞相,他曾一再提到「四方议者将谓臣何?」他死后其子师、昭虽独擅朝政,但仍拖了十几年到司马炎才敢篡位,所以,他对魏国及先帝的情感使他有一种「大魏情节」由于此,才使他虽拥握重权而并无发生不臣的动作,这种情节到其子、孙日渐淡薄,而终究迁魏鼎而去。

将司马懿定位为晋王朝的奠基者是大多数历史学家的看法,除了这个定位以外,我认为还有一点是大家经常忽略的,就是他是曹魏帝国的守成者。

曹魏帝国成立后面对蜀、吴、辽东、上庸三郡等敌国或地方割据势力,及庞大的内政财物开销,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上司马懿几乎全部参与,在曹丕时代,他以尚书右仆射主持尚书台业务,在曹丕引大军临江观兵征吴时,他负责主持后方军政大事及前方后勤补给,曹丕以「萧何」赞誉其功,后来出镇南方及西方,分别铲除孟达集团及阻挡诸葛亮的北伐攻势,年逾六十还兴兵远征辽东,铲除割据东北的「百年之寇」,之后来两度击退东吴大军,敌国统治者孙权都曾赞誉:「用兵如神,所向无敌」,故曹魏能一直维持其强国优势,司马懿当居首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