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鸦科(Corvidae)本科鸟类为雀形目中体型最大者,嘴形强汇总

鸦科(Corvidae)本科鸟类为雀形目中体型最大者,嘴形强汇总

鸦科(Corvidae):本科鸟类为雀形目中体型最大者,嘴形强壮,嘴缘光滑,没有显著缺刻。

鼻孔被羽所掩盖。

脚强大,大多数在地面上取食,多数具群栖性。

例如:喜鹊(Pica pica)除两肩各有一大块白斑及腹部为白色外,其余部分均为黑色。

背部带有蓝绿光辉。

嘴脚均为黑色。

杂食性。

据北京大学生物系师生在海淀附近采集的46只成鸟及9只雏鸟的鸟胃分析,在1—3月及9—11月的6个月中,植物性食物占的比例最大,4—7月动物性食物占多数。

按重量计算,成鸟食物中,植物性食物占68%,其中32%为农作物,动物性食物占31%,其中11%为昆虫;幼鸟食物中,动物性食物占82%,植物性食物占16%,在动物性食物中以昆虫为主,内有鞘翅目的甲虫、直翅目的蝗虫卵等。

由此看来,在农作物地区喜鹊的成鸟对农作物是有一些害处的,但在繁殖时期,成鸟以及幼鸟吃掉了大量有害昆虫。

因此喜鹊的益害要根据具体地区及季节才能确定。

喜鹊的营巢活动早在二月底就开始了,雌雄鸟都参加筑巢工作。

巢造于高大的树上,巢的外层由粗树枝构成,巢有顶盖,侧方有出入口,巢的内层涂有泥土,铺以麻丝、草根、毛、羽、苔藓等。

一窝产卵5—8枚。

卵淡绿色,上具灰色及褐色斑点。

喂雏期间,曾观察到亲鸟一天回巢喂食达168次。

喜鹊在我国遍布各地,为很常见的留鸟。

秃鼻乌鸦(Corvus frugilegus)俗名老鸹。

成鸟体羽全部为黑色,带有紫色或金属绿色光泽;幼鸟的嘴基部有须,成熟时脱落,故有秃鼻乌鸦之名。

冬季常结成大群。

繁殖期3至5月,集群营巢于村落住家附近的树上,曾在一住家院内的一棵槐树上观察到二十多个老鸹巢。

常见的乌鸦还有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us),成鸟体羽全部黑色,有蓝色和紫色光泽。

嘴强而厚,基部有发达的须。

白颈鸦(Corvus torquatus)俗名白脖老鸹。

体羽黑色,有金属光泽,惟颈、背至胸部有一宽的白圈。

杂食性,常见于稻田附近。

鹟科(Muscicapidae):本科包括东半球的许多食虫鸟类,下设4个亚科:鸫亚科(Turdinae):体型中等,嘴形较短健,上下嘴缘平滑,或上嘴近尖端有一小缺刻,翼尖形,跗蹠前缘为靴状鳞。

例如:红尾斑鸫(Turdus naumanni)。

鹟亚科(Muscicapinae):嘴形宽扁似燕,嘴缘平滑,上嘴先端钩曲,嘴须强而发达,嘴峰显著。

跗蹠与脚细弱,跗蹠前缘被以盾状鳞。

例如:长尾鹟(Terpsiphone paradisi),俗名寿带鸟或一枝花。

莺亚科(Sylviinae):多数体形纤小,嘴形细弱,嘴缘光滑,或上嘴有一缺刻。

跗蹠部细而短,跗蹠前缘具靴状鳞,时或具盾状鳞。

羽色大多单纯,两性羽色一般相同。

例如:大苇莺(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俗名苇子。

是莺亚科中体型最大者。

背面橄榄褐色,腹面淡黄色。

栖于芦苇丛中,常停在苇秆上不停地鸣叫,声调单纯,因此有“吵闹鸟”之称。

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一些扁螺、蠕虫、小青蛙等。

营巢于芦苇秆上,由几根苇秆作支柱,用芦苇叶围绕而成。

杜鹃常将卵产在大苇莺巢内,大苇莺充当了义亲的角色。

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俗名树串儿。

体背面橄榄绿色,腹面白色而带绿黄色,有淡绿黄色的眉纹。

画眉亚科(Timaliinae):嘴强,嘴形或下曲或甚短厚,嘴缘平滑或上嘴有一小缺刻。

鼻孔被羽或不被羽。

翼短圆。

跗蹠前缘被以盾状鳞,趾长。

本亚科种类众多,世界上计有280余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亦见于非洲、澳洲和欧洲南部;在我国本亚科共有130种之多,约占世界种类的47%,故我国号称为世界上“鹛类之国”。

例如:画眉(Garrulax canorus)背部及尾上覆羽呈橄榄褐色,喉、胸及尾下覆羽为棕黄色,腹部中央灰色,眼圈呈白色,向后延伸成白色眉状,故称画眉。

擅长鸣唱,并能仿效其他鸟叫,也能模仿人教的简单话语,为国内珍贵的笼鸟,常被文人引以为诗词的题材。

山雀科(Paridae):体型小,喙短呈圆锥形,鼻孔被羽,翼短而圆。

跗蹠部前缘具盾状鳞。

多为树栖。

食物以昆虫为主,为农林益鸟。

例如:白脸山雀(Parus major)俗名吱吱黑、大山雀。

体型较麻雀稍小。

头黑色,脸部有明显白斑,故名白脸山雀。

背面蓝灰色,腹面白色,中央贯以显著的黑色纵纹。

栖于果园和树林中,以果树害虫为食,包括鳞翅目幼虫、鞘翅目昆虫,如天牛幼虫,梨蟓蛼、苹果天社蛾等。

营巢于树洞或岩石缝内,巢由苔藓、草茎、鬃毛等构成,内铺以鸟羽、兽毛,柔软而温暖。

一窝产卵6—9枚。

白脸山雀为著名的果园区益鸟,用人工巢箱进行招引,很有效果。

文鸟科(Ploceidae):体型小。

喙呈粗短的圆锥形,嘴缘无缺刻。

中央尾羽常特别延长,形成凸形或楔形尾。

例如:麻雀(Passer montanus)俗名家雀儿、老家贼。

头顶栗褐色,颊部有黑斑,背面黄褐色而有宽的黑色纵纹,喉黑色,胸腹部淡灰白色。

麻雀在全年食物中,农作物占一半以上,昆虫只237 占10%,而且在啄食成熟的谷物时,将谷粒弹落地上,糟蹋掉不少。

仅在育雏期间,捕捉昆虫育雏,在这一短暂期间,对农林尚属有益,但一到幼鸟起飞离巢时,就跟着亲鸟到农田掠食农作物了。

麻雀在国内分布广泛,它们在各地都是留鸟。

雀科(Fringillidae):体小,喙均呈短而粗的圆锥形,喙缘无缺刻,中央尾羽不特别延长。

本科鸟有不少种类羽色艳丽,歌声动听,可作为笼鸟。

例如: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俗名黄旦。

体型似麻雀而稍大。

雄鸟头及背部为深红栗色,两翼各有一块白色横斑,腹部黄色,胸前有一栗色项圈。

雌鸟胸前不具栗色项圈,翼上也无白斑。

繁殖区在欧、亚大陆的北部,包括我国东北一带,冬迁东南亚、印度,我国海南岛一带也有越冬者。

为我国的旅鸟。

每年4、5月成群结队由越冬区向繁殖区迁徙,这时正值南方有灌浆的农作物,而华北一带正是水稻育苗时期;每年秋季8、9月份,飞返南方越冬。

这时沿途正是作物陆续成熟的收割季节。

两次往返迁徙时,都给农作物带来严重为害,是我国农业上的一大害鸟,应加以防除。

上述各目鸟类,根据其生态形态可以概括为8个生态类型,见表8-3。

第四节鸟纲的起源及适应辐射一、鸟类的起源在本章开始时就谈到了鸟类与爬行类有许多近似之处,实际上,鸟类是由早期爬行类的一支进化而来。

世界闻名的始祖鸟化石代表爬行类过渡到鸟类的一个中间环节。

始祖鸟的第一件化石标本发现于1861年,是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巴伐利亚省索伦霍芬附近的印板石石灰岩中采到的,被命名为始祖鸟(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种名就是印板石(lithographic)的意思。

标本保存在伦敦博物馆(图8-65)。

相隔16年(1877年),在前一标本产地附近又采到了第二件标本,这一标本当时被命名为原鸟(Archaeornis siemensi),保存在柏林博物馆内。

但经后人的重新研究,认为两者基本上相同,不足以成立为两个属两个种,因而统一归为一属一种,即始祖鸟。

其后在1956、1970和1973年又陆续发现了3个标本。

截至目前,全世界总共只有这5例标本,全发现于相距不远的同一地点、同一层位。

该地层属晚侏罗纪,距今一亿四千万年。

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像乌鸦,不但骨骼齐全,而且还有清楚的羽毛印痕。

始祖鸟化石正好代表着由爬行类过渡到鸟类的中间类型。

它一方面像爬行类,例如:有一根由多节尾椎组成的长尾;有牙齿;3个掌骨彼此分离,没有愈合成腕掌骨;前肢指端有3个爪;不具气质骨;无龙骨突;无肋骨的钩状突。

但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一些显然是鸟类的特征,例如:它全身长着羽毛,前肢已变为翼,有“V”字形锁骨,腰带与后肢是典型鸟类的等。

始祖鸟的详细特征及从进化地位上的分析参见表8-4(图8-66)。

始祖鸟是论证生物进化的关键性材料。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当讲述进化论的观点时,曾提到了始祖鸟,指出:“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是和进化论不相容的……细颚龙和始祖鸟之间只缺少几个中间环节……。

‘非此即彼!’是愈来愈不够了。

”他也在《反杜林论》中写过这样一段话:“自从按进化论的观点来从事生物学的研究以来,有机界领域内固定的分类界线一一消失了;几乎无法分类的中间环节日益增多,更精确的研究把有机体从这一类归到另一类,过去几乎成为信条的那些区别标志,丧失了它们的绝对效力;我们现在知道有孵卵的哺乳动物,而且,如果消息确实的话,还有用四肢行走的鸟”。

恩格斯所说的用四肢行走的鸟,就是指的始祖鸟。

通过对始祖鸟的研究,更可以说明鸟类是起源于爬行动物的。

那末,究竟始祖鸟是从哪一类爬行类进化来的呢?一般认为鸟类是从爬行类的主干初龙类(Archosauria)中原始的槽齿类(Thecodontia)进化来的。

槽齿类繁盛于三迭纪,到三迭纪末期就绝灭了,它是鳄类、翼龙类、恐龙类(包括蜥龙类和鸟龙类)以及鸟类的祖先(图1-5)。

至于鸟类究竟来源于槽齿类中的哪一类,目前还有不同的意见。

过去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始祖鸟是从鸟龙类(Ornithichia)这一支进化来的,但是在比较新的材料中,提出了始祖鸟是从蜥龙类(Saurischia)这一支进化出来的看法(参见图1-5谱系树中鸟类这一支),认为始祖鸟的前肢虽然细弱,但从结构上和蜥龙类中的小型兽脚类(Theropoda)很相似。

最近马尔丁等(Martin et al.1980)的研究,重新认为始祖鸟是从鸟龙类这一支而来。

1986年考古学家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了两只似乌鸦的鸟类化石,这是比始祖鸟还古老8500万年的三迭纪鸟类化石。

这两个标本被定名为“原鸟”(Protoavis)。

原鸟与始祖鸟相比,具有更接近恐龙的特征,翼也较小。

古生物学家认为原鸟可能比始祖鸟更接近于导至现代鸟类的进化主干,而始祖鸟(Archaeopteryx)则代表后来绝灭的一支。

这一发现如能被正式肯定下来,则鸟类的起源将上溯到中生代的三迭纪(始祖鸟是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当时正是恐龙刚刚出现的时期。

因此,原鸟的发现,将会否定在此之前关于鸟类来源于蜥龙类或鸟龙类的观点。

很可能,鸟类起源于更早期的槽齿类。

目前,关于鸟类的起源这一问题由于原鸟化石的发现而引起动物学界的瞩目。

关于解释鸟的祖先是怎样发展出飞翔能力的,有两种假说:1.从树栖开始的假说(arboreal theory)(图8-67):认为鸟类的祖先是树栖的,当初还没有飞翔能力,而只能以前肢爪沿树干攀缘,从一个树枝跳跃到另一个树枝上,由跳跃进一步发展到滑翔,前肢发生出翼膜(现代的鼯鼠可看到类似的情况),后来翼膜上的鳞片扩大为羽,相应的,在体侧和尾两侧的鳞片也扩大为羽。

由滑翔逐渐发展为两翼的振动,最后获得飞翔能力。

2.从奔跑开始的假说(cursorial theory)(图8-68):认为鸟类的祖先是具有长尾,两足奔跑的动物,在奔跑时前肢的振动起着助跑的作用(这种情形在一些现代鸟类奔跑时可以看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