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解读第一章卢因在其群体动力学的研究中提出了“把关人”理论,被怀特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后极大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媒介控制研究霍夫兰著名的“耶鲁研究”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并且大量研究了微观层次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直接推动了传播学中效果研究领域的发展。
另外各种社会心理学理论也对传播学的效果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虽是人体内部信息处理活动,却与外部世界联系紧密,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特点:系统性(生理上的刺激反应系统)、社会性、双向性、互动性。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和米德的理论差不多,考试时编一下就行。
但要记得“自我互动”的本质是个人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
内省式思考:米德认为这种思考发生在遇到暂时的挫折或难以解决的新情况之时。
这种思考是一种重构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是一个重新认识、解释和行动的过程,具有超越性和创新性,是推动个人进步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它也是纵向的社会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人的思考会将其过去的经验与当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对最有利或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直线模式的共同缺陷:(1)容易将传受双方角色固定化,而现实中几乎每个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
(2)都是没有考虑到传播活动的反馈性,缺乏互动。
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的理论:“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创新与普及”等理论。
自我表达是人际传播的重要方式,方式极为多样;但自我表达要受到社会价值规范的制约。
群体的概念(一定数量的个人结成的具有特定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集合体)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一旦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则产生,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群体成员的行动以及群体决策。
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组织的概念: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意志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2)组织的特点:专业化的部门分工;职务分工与岗位责任制;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霍桑实验。
心理学家梅奥在霍桑工厂组织的一次著名的企业管理改革实验,该实验的研究从着重分析了组织成员非物质需求和激励因素,突出了组织成员的社会性特点,强调了组织应该满足其成员感情、精神、交往等方面的需求。
突破了传统科层制的理论框架,促进了人们对组织中的非制度制约因素的研究。
它对组织传播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要求人们重视对组织传播的非正式渠道的研究。
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与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前三点是定义的扩展(传播者、传播对象、传播活动);(4)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5)单向性很强,网络传播是个特例(6)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2、赖特的“四功能说”:前三点与拉氏观点对应,增加一个“娱乐功能”3、施拉姆的功能观:①政治功能(监视、协调、文化传承)②经济功能(信息买卖、参与市场经济、大众传播就是知识产业)③一般社会功能(传播社会主流价值、提供娱乐等等)。
【经济功能是重点】4、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麻醉作用”。
“麻醉作用”,即大众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难以自拔,而失去了社会行动力,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拟态环境李普曼认为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环境”隔绝,主要是通过大众新闻媒介去了解外部世界,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
定义: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的选择、加工和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所提示的信息环境。
李普曼进而认为,大众媒介提供的拟态环境不仅影响和制约人的行为,而且会对现实的客观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就是“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日本学者藤竹晓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拟态环境对后来的诸多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电视人”、“容器人”、“议程设置理论”、“培养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等等。
传播制度: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控制或制约作用的部分。
主要是政治(法律/行政手段)、经济(垄断/资本/广告)、受众(言论/购买/法律手段)三方面的监督和控制。
现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还是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论。
】*“把关人”理论①卢因最早提出,认为群体传播过程中出现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②怀特将其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gate-keeping)”模式。
但怀特的“把关”模式只强调编辑的“把关”作用,而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是一个整体过程。
“把关”的实质:①大众传媒的传播活动并非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媒体一定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的有目的信息取舍和信息加工活动;③新闻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经营目标、政府意识形态、受众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这些因素相符的内容将优先得到传播;④媒体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是媒体的立场和方针。
*媒介的定义:(两种)一种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另一种是从事信息传播活动的社会组织。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等;他那三个著名的核心观点是: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1、媒介即讯息:在麦氏这里,媒介的概念相当广泛,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文字、传播工具等外,还包括各种交通工具。
麦氏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麦氏以媒介为标准,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部落社会(口语媒介)-脱部落社会(印刷媒介)-地球村(电子媒介)。
2、媒介是人的延伸:着眼于媒介对人的感官的影响,认为媒介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
3、热媒介与冷媒介*积极意义: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③他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极具前瞻性。
*历史局限:①麦氏理论视媒介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过于偏激;②麦氏的理论中几乎完全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媒介成了人的主宰,过于偏激;③麦氏理论过于强调媒介对于人类感官系统的影响,并由此延伸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于偏激。
这三个观点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①第一个观点提醒人们注意媒介本身所蕴含的巨大力量;②第二个观点解释了为什么媒介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以及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作用,宏观层面上揭示了媒介本身如何对人施加影响;③第三个观点暗示了媒介特性对人的媒介参与度的影响,微观层面上揭示了媒介本身对人施加影响的具体方式】化。
电子乌托邦: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把人类带入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理想国。
是一种技术主义的理想论;它而忽视了其他复杂的社会条件诸如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关系等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力。
受众:一对多传播活动中的对象或受传者。
①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的制约使得受众不那么被动了,注意与拉氏的传播流研究相联系)。
②作为“市场”的受众,此观点容易忽视媒体的社会效益③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过程。
☆《人民的选择》(“伊里调查”)1944拉扎斯菲尔德主持,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假说如:“既有政治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两级传播(two stepflow of communication)等。
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从而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其特点(一般情况下):①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且相互间较为熟悉;②广泛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群体之中;③社交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获取信息能力强,在其群体中有较强的影响力;④“单一型”与“综合型”。
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意见领袖――普通受众【答题时应该适当写上一些意见领袖的内容】大众传播的五种效果: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
克拉帕的“有限效果论”《大众传播效果》(1960)总结了传播流研究的五项一般定理:大众传播只是产生效果中的众多中介因素之一;大众传播最主要功能是强化受众态度,而非改变;大众传播只有在其他中介因素不起制约作用或者起促进作用时才能改变受众态度;受众的某些心理因素制约传播效果的产生;媒介本身、舆论环境等因素也能制约传播效果的产生。
理论缺陷:①充其量只考察了传播效果中的态度和行为层面,而忽略了对认知层面的研究;②作为一种微观传播效果研究,缺乏对宏观传播效果的考察,比如,它忽视了长期的大众传播活动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2、“说服性传播”的研究(耶鲁研究)(研究方法主要为实验心理法)二战期间由霍夫兰主持的对美国军队的士兵进行的(微观)传播效果研究,目的是教育士兵,提高士兵的作战士气。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信源的可信度:两个要素即传播者的信誉(诚信、公正、客观)与传播者的专业权威性。
霍夫兰等人认为信源可信度越高,说服效果越大,反之则越小。
(如媒体声誉与品牌的重要性)“休眠效果”:可信度低的信源最初发出的信息可能不具备较强的说服力,处于“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后(人脑的忘却机制与内容本身的说服力),可信性低的负面影响逐渐消除,说服力也逐渐增强。
【这说明就长期的效果来说,讯息的内容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一面提示”:说服过程中,对说服对象仅采用有利于己方的观点或材料的做法。
“两面提示”:说服过程中,对说服对象既采用有利于己方的观点或者材料,又采用不利于己方的观点或材料的做法。
【前者适用于原来赞同者或文化水平较低者;后者适用于原来反对者或文化水平较高者。
】“免疫效果”(拉姆斯丁与贾尼斯):接受过“两面提示”的说服对象在遇到对立观点的说服时表现出较强的抵抗力。
“两面提示”有助于增强人们已有的信念。
“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前者在材料中直接表明传者意图,后者的观点表达更为隐晦。
前者适于论题复杂或者文化水平较低者,后者适于论题简单或文化水平较高者。
“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情”(精神分析学家哈特曼等人)“警钟效果”(50年代初,贾尼斯等人):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刺激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的说服方法。
此法通常有双重功效:刺激人们心理,引起人们对传播内容的注意和接触;造成人们的紧迫感使人们迅速采取对应措施,不过把握不好分寸也可能对说服对象产生反作用。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意见领袖、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见前文)自信心假说(贾尼斯):从自信心角度对个性倾向与一般可说服性间的关系的理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