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专项训练学习目标:1对做过的题,再阅读训练,规范自己的答题思路;2思维转化成语言,通过熟知的题目训练,规范自己的答案。
四堡雕版冯骥才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
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和临汾,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惟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依然故我。
从遥不可及的中古一直走到近代。
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
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融人坊间。
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
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
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
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
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一双脚站在连城、清流、宁化与长汀交界处。
地远天偏,人少车稀,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
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
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屋连屋,院套院,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
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
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生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俏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
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
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
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务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
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
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
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
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⑦应该说当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
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
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⑧其实并非如此。
知道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
四堡人穷,自然就那它们换钱。
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个迷。
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
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遍地开花。
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
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
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再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
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
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
”我相信他的话。
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⑾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
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⑿那么谁救四堡呢?[注]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
印刷兴业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⑴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⑵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2分)②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都看不到。
(2分)⑶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
(4分)⑷文中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6分)散文阅读专项训练答案(1)答题思路: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题干没有明确说明是结构上还是内容上,那么学生就要两方面都考虑到。
内容上,一般是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结构上,主要看句段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看这一段的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
回归文本,找到第二段,这一段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说“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第二部分是说“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本文的标题是“四堡雕版”,后面紧跟着就介绍到“四堡雕版”,而在四堡雕版上场之前先给它提供一个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从结构上看,第二段的上文说“如花似锦的猜想”,下文介绍四堡雕版,第二段把上下文连接到一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散文中某一段的作用。
文章开篇写作者原有的对四堡雕版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第②断介绍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让人们对此有所了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还介绍了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发展与传承,表达了作者对建安雕版文化的喜爱和敬意,这也是四堡雕版的文化背景。
答案:⑴承接上文“如花似锦的猜想”,引起下文对四堡雕版的介绍。
⑵写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富有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为介绍四堡雕版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分析某一段的作用,要注意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内容上,弄清楚这一段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作用;结构上,根据该段在全文中的位置,及与上下文的关系,考虑其对真个故事情节的构成的作用,或是“设置悬念”,或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是“为下文提供依据或者做铺垫”,或是“构成线索”,或是“使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等作用。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可见既要点出出手法,又要分析效果。
“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如”“似”这两个字已经提示出第一种手法——比喻,“如花似锦”写出想象之美;前面是“如花似锦”,后面是“灰飞烟灭”,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落差巨大,可见失望之极。
“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都看不到”,这句话的对象是“历史”,而作者却用了一个“走”,用人的动作来写物,自然是拟人;“历史”是抽象的事物,而这里却说“走”“背影”,可见是化抽象为具象,写出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的情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
(1)首先要明确表现手法,“猜想”如花似锦,运用了比喻;“如花似锦”与“灰飞烟灭”又形成对比。
然后考虑“如花似锦”的猜想指什么,显然,作者对四堡雕版文化的繁盛充满了美好的想象,这“想象”像“花”“锦”一样,而实际上,“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这使作者的美好想象破灭了。
(2)叙述对象是“历史”,却用了“走”这个动词,拟人手法显而易见,形象地说明了历史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流露出作者的惋惜和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①对比、比喻。
将对四堡雕版文化繁盛状况的美好想象比喻为“花”“锦”,又将美好想象的破灭比喻为“灰飞烟灭”,二者对比,突出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
②拟人。
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表现时间过去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寄寓了作者的惋惜和对当地雕版文化的追怀。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重要句子”指:一是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一种是内涵较为丰富的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哲思的句子。
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①从关键词入手,分析句子的浅层意义和深层意义。
②从分析修辞入手,分析其表达效果。
③从特殊位置入手,联系前后句,分析句子的含义。
④从文本主旨入手。
⑤从结构层次入手。
(3)答题思路:题干要求“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可以根据题干中的这一内容来确定答题的区域。
然后到文中找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内容,在其左右寻找原因;最后依据题干中所给的分值分条作答。
“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四堡人穷,自然就那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找到这些内容即可概括出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对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的分析概括。
分析文本内容时要划分层次,逐层进行分析概括。
答案:⑴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
⑵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
⑶民间对先人文化遗产的漠视。
⑷政府和专家重视不够。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题的时候首先要梳理清楚文章共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哪几方面的原因,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出响应的区间,分别分析概括。
(4)答题思路:本题有两问,一是“意蕴丰富”,一是“设置巧妙”,前者是问这五个问句的含义,后者是问行文构思上的用意。
如能从题干中审出这些内容,答题就没有难度了。
先到文中找到这五个问句,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意思。
第一个问句“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因前面介绍了中国古代雕版基地的现状——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故这一问句中就包含了一种期待;中间三个问句,“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前面介绍了四堡雕版的现况,故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痛心,“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这里蕴含着的是不甘与无奈;最后一个问句“那么谁救四堡呢”,作为文章的最后,自然是发出呼吁。
从这几个问句的内容和语气可以看出是层层递进,串起文章。
解析:本题为探究性的题目,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
要分析每一个问句在其所属段落中的作用,尤其注意到五个问句整体上的关系及共同起到的作用。
说明理由时,要结合原文,从整体上作出理性的分析。
答案:⑴第一个问句,表明作者对四堡雕版儒雅景象的期待和进行实地考察的愿望;中间三个问句,表现作者在面对四堡雕版现实窘境时的痛心、无奈与不甘;最后一个问句,表现作者对四堡雕版前途的担忧,强烈呼吁对这种文化遗产进行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