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醌类化合物的典型化合物及生物活性1.苯醌类:可分为邻苯醌和对苯醌两类。
但邻苯醌不稳定。
辅酶Q类,属于对苯醌,能参与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其中辅酶Q10已经用于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及癌症。
维生素K1也属于苯醌类药。
2.萘醌类:中药紫草和软紫草中的有效成分为紫草素及异紫草素衍生物,具有止血、抗感染、抗菌、抗癌及抗病毒等作用。
3.菲醌类:天然的菲醌类包括邻菲醌和对菲醌两种类型。
丹参根中分离出的菲醌衍生物,属于对菲醌型的如丹参新醌甲、乙、丙等。
丹参醌类成分具有抗菌及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
由丹参醌ⅡA磺酸钠注射液已应用于临床,用于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
4.蒽醌类:包括羟基蒽醌衍生物及其不同还原程度的产物,蒽酚、蒽酮及蒽酮二聚体等。
(1)羟基蒽醌类:可以游离形式或与糖结合成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体内。
如大黄中的有效成分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均属于这一类型,对多种细菌具有抗菌作用。
A型题:主要有效成分为醌类化合物的是()A.银杏B.人参C.灵芝D.甘草E.大黄『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大黄的有效成分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均属于羟基葸醌类(2)蒽酚或蒽酮类:蒽醌在酸性下易被还原成蒽酚及其互变异构体蒽酮。
该类物质主要存在新鲜植物中,长时间贮存后被氧化成蒽醌类成分。
蒽酮类成分芦荟苷属于碳苷类化合物。
(3)二蒽酮类:可看成是两分子蒽酮在C10,10位或其他位脱氢而形成的化合物。
如二蒽酮类成分番泻苷A、B、C、D 等为大黄及番泻叶中致泻的有效成分。
二、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呈色反应1.理化性质(1)一般性状:天然醌类化合物多是有色结晶体,随着分子中酚羟基等助色团的增多颜色逐渐加深,由黄、橙、棕红以至紫红色。
苯醌、萘醌、菲醌多以游离状态存在,蒽醌往往以苷的形式存在。
游离的蒽醌类多为结晶状,苷类多数难以得到完好的结晶。
(2)升华性:游离醌类化合物大多具有升华性。
小分子的苯醌及萘醌类还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
此性质可用于提取精制。
(3)溶解性:游离醌类化合物易溶于乙醇、丙酮、乙醚、氯仿及苯等有机溶剂,几乎不溶于水。
成苷后极性增大,易溶于甲醇、乙醇中,在热水中也可溶解,但在冷水中溶解度减小,不溶或难溶乙醚、氯仿及苯等有机溶剂。
(4)酸性:醌类化合物多数具有酚羟基,有的带有羧基,所以表现出一定的酸性,易溶于碱性溶剂,酸性的强弱与分子结构中羧基、酚羟基的数目及位置有关,其规律如下:1)具有羧基的醌类化合物酸性较强:2-羟基苯醌或位于萘醌醌核上的羟基为插烯酸结构,也会显示出类似羧基的酸性。
2)蒽醌及萘醌苯环上的α-羟基酸性弱于β-羟基酸性:由于β-羟基受羰基吸电子的影响,使羟基上氧原子的电子云密度降低,故质子解离度增高,酸性较强。
而α-羟基上的氢与相邻的羰基易形成分子内氢键,降低了质子的解离度,故酸性较弱。
3)酚羟基数目增多则酸性增强:羟基蒽醌类的酸性一般随羟基数目的增多而增强。
综上所述,羟基蒽醌类化合物的酸性强弱排列如下:含0H>含两个以上β>含一个β>含两个α>含一个α2.显色反应(1)菲格尔()反应:醌类衍生物(包括苯醌、萘醌、菲醌及蒽醌)在碱性下加热能迅速被醛类还原,再与邻二硝基苯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
(2)碱液呈色反应(反应):羟基蒽醌及其苷类遇碱液呈红色或紫红色。
呈色反应与形成共轭体系的羟基和羰基有关。
因此,羟基蒽醌及具有游离酚羟基的蒽醌苷均可呈色;而蒽酚、蒽酮、二蒽酮类化合物则需经过氧化成蒽醌后才能呈色。
A型题:要让蒽酚在反应中显色,需要经过的反应是()A.还原B.酰化C.去甲基D.氧化E.缩合『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反应即碱液呈色反应,羟基蒽醌及其苷类遇碱液呈红色或紫红色,而蒽酚、蒽酮类化合物需经过氧化成蒽醌才能显色。
三、醌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1.醌类化合物的提取(1)醇提取法:多以乙醇或甲醇为溶剂可将游离蒽醌及苷提取出来。
(2)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法:天然苯醌和萘醌多呈游离状态极性较小,多用氯仿、苯等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
(3)碱提酸沉法:对于含有酚羟基、羧基显酸性的醌类化合物可用碱液进行提取,再酸化使其沉淀析出。
(4)水蒸气蒸馏法:用于具挥发性的小分子苯醌及萘醌类化合物的提取。
2.醌类化合物的分离(1)游离蒽醌及蒽醌苷类的分离:可将醇提液浓缩后的混合物在氯仿-水、乙醚-水两相溶剂中进行液液萃取,苷元极性小,易溶于有机溶剂层,而苷极性大,则留在水层里。
也可将混合物置于回流或连续回流提取器中,以氯仿或乙醚等有机溶剂提取游离的蒽醌衍生物,蒽醌苷类仍留在残渣中。
(2)游离蒽衍生物的分离:通常多采用梯度萃取法。
梯度萃取法是分离游离蒽衍生物的经典方法。
根据蒽醌的α与β位羟基酸性差异及羧基的有无,使用不同碱液(53、52O3、1、5)依次从有机溶剂中萃取蒽醌类成分,再分别酸化碱液,蒽醌类成分即可析出沉淀。
第五节黄酮类化合物一、定义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苯环(与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具有C636的基本骨架,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以2-苯基色原酮为基本母核。
A型题: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为()『正确答案』B666636363333366『答案解析』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为C636二、结构类型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将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为以下主要类型。
1.黄酮类:以2-苯基色原酮为基本母核,3位无氧取代基。
常见的化合物有黄芩中主要抗菌、消炎有效成分黄芩苷,该成分也是中成药“双黄连注射液”的主要活性成分。
2.黄酮醇类:以2-苯基色原酮为基本母核,3位有含氧取代基。
如槐米中的槲皮素及其苷芦丁,后者具有维生素P样作用,用于治疗毛细血管变脆引起的出血症,并用作高血压的辅助治疗剂。
此外,从银杏叶中分离出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扩张冠状血管和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如山萘酚、槲皮素等。
3.二氢黄酮(醇)类:黄酮(醇)类的2、3位双键打开即为二氢黄酮(醇)类。
如陈皮中的橙皮苷具有和芦丁相同的用途,也有维生素P样作用,多作成甲基橙皮苷供药用,是治疗冠心病药物“脉通”的重要原料之一。
4.异黄酮类:其B环连接在3位上。
如葛根总异黄酮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其主要成分有大豆素、大豆苷及葛根素等,它们均能缓解高血压患者的头痛症状,大豆素还具有雌激素样作用。
其中葛根素的多种化学药品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目前有关葛根素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病例,将继续加强对葛根素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并根据再评价结果对该药品采取进一步的监管措施。
5.查耳酮类:该类化合物的两苯环之间的三碳链为开链结构。
如红花中有效成分为红花黄素,具有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已应用于临床。
6.花色素类:又称花青素,是水类水溶性色素,多以苷的形式存在。
7.黄烷醇类:又称儿茶素类化合物,如中药儿茶的主要成分(+)儿茶素。
A型题:多数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为()A.3-苯基色原酮B.色原酮C.色满酮D.2-苯基色满酮E.2-苯基色原酮『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大多数黄酮类药物的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一、软膏剂(一)概述概念:软膏剂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具有适当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软膏剂主要用于局部疾病的治疗,一般并不期望产生全身性作用。
分类:软膏剂的类型按分散系统分为三类:溶液型、混悬型和乳剂型;按基质的性质和特殊用途分为油膏剂、乳膏剂、凝胶剂、糊剂和眼膏剂等,其中凝胶剂为较新的半固体制剂。
组成:软膏剂主要由药物和基质组成,软膏剂的基质是形成软膏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以外处方组成中还经常加入抗氧剂、防腐剂等以防止药物及基质的变质,特别是含有水、不饱和烃类、脂肪类基质时加入这些稳定剂更为重要。
质量要求:软膏剂质量要求:①均匀、细腻,涂于皮肤上无刺激性;并应具有适当的黏稠性、易涂布于皮肤或黏膜上;②应无酸败、异臭、变色、变硬和油水分离等变质现象;③应无刺激性、过敏性及其他不良反应;④当用于大面积烧伤时,应预先进行灭菌。
眼用软膏的配制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二)软膏剂的基质基质是软膏剂形成和发挥药效的重要组成部分。
软膏基质的性质对软膏剂的质量影响很大,如直接影响药效、流变性质、外观等。
软膏剂的基质要求是:①润滑无刺激,稠度适宜,易于涂布;②性质稳定,与主药不发生配伍变化;③具有吸水性,能吸收伤口分泌物;④不妨碍皮肤的正常功能,具有良好释药性能;⑤易洗除,不污染衣服。
【经典真题】(X型题)有关软膏剂基质的正确叙述是A.软膏剂的基质都应无菌/W型乳剂基质应加入适当的防腐剂和保湿剂C.乳剂型基质可分为O/W型和W/O型两种D.乳剂型基质由于存在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药物与皮肤的接触E.凡士林是吸水型基质二、『正确答案』1.油脂性基质油脂性基质中以烃类基质凡士林为常用,固体石蜡与液状石蜡用以调节稠度,类脂中以羊毛脂与蜂蜡应用较多,羊毛脂可增加基质吸水性及稳定性。
植物油常与熔点较高的蜡类熔合成适当稠度的基质。
(1)烃类:系指从石油中得到的各种烃的混合物,其中大部分属于饱和烃。
1)凡士林:有黄、白两种,后者漂白而成,化学性质稳定,无刺激性,特别适用于遇水不稳定的药物。
凡士林仅能吸收约5%的水,故不适用于有多量渗出液的患处。
凡士林中加入适量羊毛脂、胆固醇或某些高级醇类可提高其吸水性能。
2)石蜡与液状石蜡:石蜡为固体饱和烃混合物,熔程为50~65℃,液状石蜡为液体饱和烃,与凡士林同类,最宜用于调节凡士林基质的稠度,也可用于调节其他类型基质的油相。
(2)类脂类:系指高级脂肪酸与高级脂肪醇化合而成的酯及其混合物,常用的有羊毛脂、蜂蜡、鲸蜡等。
1)羊毛脂:为淡黄色黏稠微具特臭的半固体,具有良好的吸水性,为取用方便常吸收30%的水分以改善黏稠度,称为含水羊毛脂,常与凡士林合用,以改善凡士林的吸水性与渗透性。
2)蜂蜡与鲸蜡:不易酸败,常用于取代乳剂型基质中部分脂肪性物质以调节稠度或增加稳定性。
(3)二甲硅油:或称硅油或硅酮,最大的特点是在应用温度范围内黏度变化极小。
对大多数化合物稳定,在非极性溶剂中易溶,随黏度增大,溶解度逐渐下降。
【经典真题】(A型题)凡士林基质中加入羊毛脂是为了A.增加药物的溶解度B.防腐与抑菌C.增加药物的稳定性D.减少基质的吸水性E.增加基质的吸水性『正确答案』E(X型题)软膏剂的类脂类基质有A.凡士林B.羊毛脂C.石蜡D.蜂蜡E.硅酮『正确答案』2.乳剂型基质乳剂型基质是将固体的油相加热熔化后与水相混合,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形成乳化,最后在室温下成为半固体的基质。
形成基质的类型及原理与乳剂相似。
乳剂型基质有水包油()型与油包水()型两类。
乳化剂的作用对形成乳剂基质的类型起主要作用。
型基质能与大量水混合,含水量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