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城市环境问题原因及现状分析

我国城市环境问题原因及现状分析

我国城市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现状分析[摘要]目前,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环境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瓶颈,保护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针对我国城市的环境现状,对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实证分析了我国的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城市垃圾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加强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提高城市环境管理水平、加快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外部性,科斯定理城市环境是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人满足自身需要的发展。

随着人类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它们所带来的城市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噪音污染等直接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怎样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相关理论研究综述国内许多研究人员都对城市环境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

崔斌、佟仁城(2004)通过对北京城市环境管理模式及北京市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环境管理转变的原因,提出了新的适应北京环境的环境管理模式。

渠涛、杨永春(2005)以重庆为例,运用市场价值法、疾病成本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等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计算了重庆2002年城市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

张远、李芬等(2005)在海岸带城市的环境—经济系统的基础上,建立适用于海岸带城市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天津市为例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其协调度和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计算。

支蓉蓉(2006)对当前城市环境污染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响应的对策措施。

林涛、陈卫(2006)中国城市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50个城市为对象,分析了城市环境质量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体系中各状态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得出了结论。

刘炳江、张轶玲(2006)针对我国国情提出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协调城市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矛盾的对策。

王芳(2006)从环境社会学的视角分析社会行动者的环境行为,通过对政府、企业、和公共等各类相关行动者之间环境行为博弈过程的分析,揭示环境行为与城市城市环境问题的关联,并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作了研究。

李金平、陈飞鹏等(2006)以澳门为例,进行了城市环境经济能值综合和可持续性分析,同时对澳门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讨论。

郭远凯、李传裕(2006)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剖析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根源,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对策。

陶志梅(2006)从公共经济视角,分析了城市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职能创新问题,提出必须要在市场与政府的平衡中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吴育华、卢静(2006)进行了城市环境保护的工作效率评价,综合 AHP 和 DEA 方法,给出城市环境保护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11个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效率评估的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

王琪、张伟(2006)基于对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阐述了各类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同时介绍了各类方法在城市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张玉萍、李雪铭等(2006)采用组合后的5种分析法分析和研究中国城市的环境发展状况,通过对环境发展状况和环境投资关系的定量分析,得出一定的城市环境分类结果。

刘玉宝、谷人旭(2006)以煤炭资源型城市为例,总结了我国煤炭城市及煤炭矿区分布的特点,分析了其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煤炭矿区环境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刘金源(2006)分析了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认为城市问题的产生与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和“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

李春生、李哲等(2006)选取1982~2002年经济与环境数据,建立人均GDP 与主要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模型,并对河南焦作城市环境进行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二、城市环境问题的原因机制分析在新古典微观经济一般均衡分析中,如果个体的经济行为直接地影响其他个体的经济利益时,我们说就存在经济的外部性。

外部性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如果个体的经济活动得到的私人利益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时,便产生了正的外部性效应;如果该活动者其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小于他进行这向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社会成本,便产生了负的外部性效应。

城市环境污染就是因为个体的经济活动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的外部性而造成的。

假设企业A 生产某种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生产污染环境的废气。

生产这种产品的私人成本p C ,由于其向环境中排放废气,使得社会成本s p C C >。

企业是按照自己的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来生产的,如果该企业获得的私人利益p V 大于其私人成本p C ,就会生产,而并不关心社会成本。

如果私人利益大于其私人成本而小于社会成本时,即p p sC V C <<,从社会的观点看,该生产是不利的。

如果该企业不生产,则企业的损失为 ()p p V C -,社会上少减少的损失为s C ,()s P p C V C >-,都可使每个人的损失少减少一些,福利增加。

如上图所示,MC 是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MC+ME 是社会边际成本曲线。

由于存在外部不经济,则社会成本曲线高于企业的成本曲线。

企业为了利润达到最大化,在MR=MC 处生产,此时的产量为X2,但是社会的最优生产量应该在MC+ME=MR 处生产,整个社会的最优生产量为X1。

X<X2,因此生产的负的外部性造成了产品生产的过多。

过多的负的外部性的效应造成了城市环境污染。

城市环境资源属于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特点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并且公共物品能够产生强大的外部性。

由于存在外部性的影响,市场机制无法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没有使整个社会达到帕累托最优。

科斯指出,如果明确财产权,则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仍然很大。

他认为,如果所假设的条件都成立,即使外部影响很大也不可能导致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市场调节可以使外部影响内部化,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帕累托最优。

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产权的不明晰。

由于产权不清晰,企业可以随意的排放污染物,污染空气、水源等,给社会其他人产生极大的负的外部性。

科斯定理指出,重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只要财产权明确了,对社会环境进行污染的企业将会对其污染作出赔偿,而拥有环境产权的人们就可以用这些赔偿来治理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这就促使污染企业的私人成本曲线上升,并与社会成本曲线趋于一致,如果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曲线重合,那么污染者产量就会从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变为社会最优化的产量水平。

但是,科斯定理要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

首先是不是所有东西的产权是可以明确的,城市环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城市的环境被看作的大家均可使用的财产,无法明确的去确定城市环境的产权属于谁,就算是明确的指出城市环境属于城市中的居民,那么他们联合起来共同行使这项权利的成本将会是很高的,单个居民不愿意付出成本,即使这些成本加起来远远没有污染成本。

另外,财产权的转让也是一个问题。

如果行使该财产权的人数很多,或者转让的交易成本很大,则转让就不容易实现,或者转让的效率很低,那么市场的调节作用将不能达到真个社会的帕累托最优。

所以说,科斯定理解决负的外部性问题在实际过程中并不真正有效。

当然,政府为了保护环境必须要对污染企业收税。

征收的税额应该是污染企业产生的外部成本。

通过税收使得企业自行调节产量,达到社会最优产品水平。

三、城市环境问题的现状分析我国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工业化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质,当污染物超过城市自身的净化能力时,城市就会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我国城市环境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大气污染2006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部分城市可空气质量状况有所改善。

总悬浮颗粒物或可吸入颗粒物是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首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污染次数较少,但可吸入颗粒物为首要污染物的混合型污染程度仍然严重。

重点城市二氧化硫平均浓度比去年升高了约5%,二氧化氮升高了约1%,可吸入颗粒物基本持平。

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局部地区酸雨严重,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西、重庆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酸雨严重酸雨影响城市比例有所增加,并且酸雨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尤以浙江省酸雨污染普遍,监测的所有城市均为酸雨城市,每场雨均是酸雨。

2006年113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平均的优良天数比例为84%,优良天数比例大于80%的城市占66.4%;其中海口、北海、珠海、桂林等8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全部优良。

重点城市共出现空气污染3277次,平均污染天数占总体的16%。

90%的城市出现过轻微污染,58%的城市出现过轻度污染,19%的城市出现过中度污染,12%的城市出现过中度重污染,18%的城市出现过重度污染。

空气污染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城市局地排放、外来沙尘和大雾等不利气象因素的影响。

在污染物排放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气象条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显著。

兰州、大同、临汾、乌鲁木齐、北京等11个重点城市出现污染天数比例超过1/3,约有1500万居民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2.城市水污染中国水资源总量虽然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

我国现有的600多个城市中,大约有400个城市缺水,有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

我国城市地区一方面缺水,而另一方面却污染水资源。

目前工业废水经处理后仍有一半左右达不到排放标准,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则更低。

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江河,使水体受到污染。

据在个国有监测的1000多条河流中。

800多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更加严重,有近85%的城市河段水质污染超标,大约50%的重点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

2004年全国城市污水排放总量大约为355亿吨,而城市污水处理率为45,6%。

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直接排放造成城市水环境的严重恶化,大部分城市水源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预计到2010、2030和2050年,全国城市的污水排放量将分别增加到640亿立方米、850亿立方米和1080亿立方米,这对城市水源保护将带来巨大压力。

这种压力主要是来源于投资不足。

据测算,如果保护城市水源并逐步改善水环境,必须加大污水处理力度,2010、2030和205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至少要分别达到50%、80%和95%,累计投资至少需要1.2万亿元。

否则水源水质将继续恶化,直到完全丧失使用功能。

3.城市噪声污染城市环境噪声主要是由运行中的各种工业设备、产品噪声以及人群活动噪声向周围生活环境辐射而产生的。

据近年的统计,在影响城市环境的各种噪声来源中,工业噪声比例占8—10%;建筑施工噪声占5%左右,因施工机械运行噪声较高,施工时间不加控制,近年来扰民现象较频繁;交通噪声影响比例接近30%,对生活环境干扰最大;社会生活噪声影响面最广,已经达到城市范围47%,是干扰生活环境的主要噪声污染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