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行政法的特点篇一:浅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浅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壤孕育了中国渊源流传、博大精深的传统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更是独树一帜的屹立于世界法律文化之林。
目前,对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也是众说纷纭。
本文从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两大角度,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一.法律文化的内涵二.从法律思想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一)维护皇权至高无上1.君主专制主义在立法上的体现样本数15页2.皇帝始终是立法与司法的中心(雷五兰.中国法律文化变迁及特点.政法学刊.20xx(4))在古代皇帝是封建国家制度的核心,也是国家的最高法律,皇帝制度的建立,使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这是有中国社会的相对封闭性!官本位!等级制!家长制等一系列文化传统所决定的"法出皇权,君主的命令就是法律渊源"皇帝既是最高的立法者,所发诏!令!赦!是最权威的法律形式,可以一言立法,一言废法;同时又是最大的审判官,他或者亲自主持庭审,或者以/诏狱0的形式,救令大臣代为审判,一切重案会审的裁决与死刑的复核均须上奏皇帝,他可以法外施恩,也可以法外加刑"国家法律的每一项内容都体现着专制主义的统治,渲染着皇帝的绝对权威"而西方国家则不同,在中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各级封建领主都享有独立的立法权和司法权"而古代中国的官僚、贵族在法律上具有特权,实行同罪异罚,与其他国家的封建法律一样,都是以公开的不平等为标志的。
"自秦统一建立皇帝制度以后,历代都采取专制主义政体。
君主发布的诏、令、诰、谕、敕是法律的基本渊源,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指挥国家一切活动和司法实践的最有权威的根据。
随着专制主义不断地强化,作为国家意志的法律也以皇帝个人的名义发布,即所谓“钦定”。
汉杜周所说:“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
”以礼为内涵,以法为外貌;以礼移民心于隐蔽,以法彰善恶于明显;以礼夸张恤民的仁政,以法渲染治世的公平;以礼入法使道德法律化,法由止恶而兼劝善;以法附礼使法律道德化,出礼而入于刑的饶有特色的法文化风貌。
2.强调以仁治国(李光宇.中西方法律文化特征之比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xx(24).)在《论语》这部一万多字的经典中,谈到仁的地方就有58处之多,"仁&字出现109次《大学’》中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子也说(为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仁在法律上的要求就是在家(克己复礼$"孝为人之本$’出门尽忠,以德礼治天下。
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暴力治国,认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历代刑法志也以仁义作为其立论的根本:"刑罚不苟务轻,务其中也#君人之道,仁义为主,仁者爱人,义者理务$#即便是在武则天滥施刑罚时期,左台御史周矩仍冒死力谏:"为国者以仁为宗,以刑为助,周用仁而昌,秦用刑而亡#愿陛下缓刑用仁,天下幸甚!$纵观历代刑法志,虽然不顾仁义$滥施刑罚的帝王$官僚数量不少,但各代统治者接受儒学影响,在主观上试图施行仁义$减少刑罚则也是事实#(三)维护贵族官僚特权“家族和阶级是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在法律上占极为突出的地位。
”从夏朝至清朝,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都是身份社会,统治者极其重视阶级身份和家族身份,而法律自然成为维护这两种身份的工具。
中国传统法律重点维护阶级身份和阶级特权。
古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之说,贵族与平民乃至奴隶之间在法律上的差异是很大的。
立法上,法律本就是由贵族官僚等统治阶级制定的。
尤其作为金字塔等级的至高点——君主的命令始终都是中国传统法律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立法上的最高位性。
法律内容上,夏朝已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这类冒犯君主权威的罪名。
《晋律》中有“民杀长吏”之罪,《北齐律》规定“重罪十条”,置于全律之首。
后经隋唐稍加改动为“十恶”,其中有“四恶”(谋反、谋大逆、谋叛和大不敬)是针对统治阶级尤其是皇帝的犯罪。
对于此类严重犯罪,统治者是严惩不贷,绝不待时。
此外,统治者还制作了特殊的“保护伞”,想方设法避免将刑罚的锋芒指向阶级内部成员。
至唐律时,发展成为“议、请、减、赎、当”一整套完备的特权制度,将各级官僚贵族的特权上升为系统、规范而详尽的法律制度,充分保护阶级内部成员尽量避免遭到刑罚处罚,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
三.从法律制度角度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马作武’《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xx四.$)&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一)诸法合体、以刑为主张彧通.论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法制与社会.20xx(11从编纂体例看,中国古代法典的确有“诸法合体"的特点#所谓!诸法合体",即是说,从战国李悝著&法经’开始,历代编纂的法典的基本结构均是以刑为主,但也同时包含有关民法$诉讼法$行政法的内容。
即使是基本法典以外的法律形式,也往往不是以调整的对象和性质来区分门类,进行编纂,而多是按时间顺序编辑成册,结构上往往是综合性的。
中国古代法典采用这种以刑为主、混合编纂的形式不是偶然的,是和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强化,必然要求增多法律体系中刑事法律数量,并增强其效力分不开的,也和我国古代商品经济长期不发达,而礼长期起到了调节基层社会民事行为关系的作用密切相关。
中华法系中的刑法特别发达是和封建时代中国实行极度的君主集权专制制度密切相关的"一个社会的国家观念越重,其刑事立法也会越重"中国的文化传统就是非常注重家庭和集体,在这种实行君主集权专制的国度里,反复强调民众对国家的“忠“和对父母长辈的“孝"这样的国家环境和社会氛围使民众失去独立存在的价值,在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分割中变得无足轻重,这样以来国家机器就代表了民众,侵犯个体权益就是对社会秩序破坏和国家利益的侵犯,若表现在法律上,自然就是刑法和刑法化的法律"还有,封建时代历来是重型轻民,在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0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法的发展"。
中国传统法律中的刑法罪名随着君主专制的发展逐渐增多。
从夏朝的三种皋陶之刑到后来进入封建社会,罪名越来愈多,涉及的范围越来月广,惩罚这些犯罪的刑罚种类也越来越多。
《中国法制史书35页》一大段(二)德主刑辅梁治平2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2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从汉朝以来,儒家思想一直被统治者当做维护统治的思想基础。
儒家强调得治,为政以德。
所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孔子言:“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制度和刑罚去约束人民,人民可以避免犯罪,但没有羞耻心;用礼与道德去感化人民,人民才会有羞耻之心而不去犯罪。
就治国方法而言,孔子认为德礼之教优于政刑之治。
孔子认为先教后刑,是强调道德感化的作用。
孔子曾经说过:“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总起来是说“先礼乐后刑罚”。
孟子言:“以力假人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与“以德服人”的区别在于得到天下后“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汉代董仲舒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主张“德主而刑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律学家将汉以来的礼律融合趋势推向了深入,以《刑名》篇为《晋律》之首,意在体现“王政布于上,诸侯奉于下,礼乐抚于中”的原则。
唐朝时,逐步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原则。
唐太宗李世民“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以礼为先,慎重刑罚,将法律的功效和礼义道德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纵观《唐律疏议》,礼的精神应经完全融化在律文之中。
不仅礼之所许,律亦不禁,礼之所禁,律亦不容;而且尊卑贵贱等数不同,刑名轻重粲然有别。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礼治的法律化已告成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统治者还是把道德感化人民放在重要位置的。
这一点在一些法律制度中可以看出,比如唐代的刑法适用原则规定了许多减免刑罚的情形,体现统治者的德政。
法制史书117页(三)行政兼司法中国古代并没有类似于西方的三权分立,并且实行了绝对的中央集权制度,所以行政监理司法成为了一种必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死刑奏报制度”就是最好的例证,这在一方面可以防止冤案的发生和滥杀无辜的现象,同时也将生杀予夺的大权控制在以皇帝为首的中央。
行政监理司法制度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巩固皇权,保证中央集权制度的实施;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古代的交通、科技不发达,导致行政司法分离的成本太高。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几千年来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民族心理,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一方面是回顾历史,更重要的是吸收其精华,从而指导当代的法治建设篇二:论(中国古代行政法的特点)经济法、民法、行政法的起源、特点及其之间关系龙源期刊网.cn论经济法、民法、行政法的起源、特点及其之间关系作者:孙路来源:《法制与社会》20xx年第22期摘要伴随着法律学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繁琐,很多大学生在对学历提升的同时,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本文对经济法、民法、行政法的相关概念以及起源和特点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介绍,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给有意向朝这方面发展的同学提供相应的帮助。
关键词经济法民法行政法起源作者简介:孙路,黑龙江省法学研究所。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xx)08-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