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们是……》教案与评析教学内容大象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
教材简析本课主要采取“法庭听证会”这一专业场景,通过场景模拟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探究也要像法庭办案取证那样,需要搜集各方面的事实与证据,才能客观地、辩证地、全面地看待科学问题,从而很好地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善于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习惯。
本课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使学生在心理上转换角色,并能设身处地地从该角色的角度和立场考虑问题,把科学知识普及像生活场景一样真实地展现在了课堂上。
教学目标1.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利益关系,辩证地、全面地看待科学问题。
2.指导要解决科学问题,必须像法庭办案一样,有充分的事实和证据。
3.了解并选择运用查阅书籍、浏览网络、观察实验、调查采访等方法来搜集事实与证据。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蝴蝶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探究过程(一)创设情境,融入自然师: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凉风冬有雪。
万物生灵在自然王国里繁衍生息,享受世界带来的一切美好。
可是最近自然王国里发生了一些怪事,接二连三地有小动物到自然法庭里申诉,急坏了自然王国里的动物居民,也忙坏了狮子庭长。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们到自然王国里走一遭。
【评析:情境创设巧妙地将学生引入自然王国,于是,自然王国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就和每一个孩子息息相关了,无痕的科学教育渗透就应当是这样的。
】(二)出示“公告”,明确任务师(课件):同学们,自然世界到了!快看!自然法庭的门口围着那么多居民,我们也去探个究竟。
(课件出示“自然法庭公告”)师:原来自然界的一些居民被人类无辜地杀死了,大家都要求自然法庭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呢!大家愿意替无辜受伤害的自然界的居民做辩护吗?生:愿意。
【评析:自然法庭的公示一定可以博得这些四年级孩子的无限同情,作为朋友,孩子们自然不会袖手旁观,自然会挺身而出。
公示的作用体现了,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讨论方法,搜集证据师:为了替这些自然王国里的居民辩护生存权利应受到保护,我们有举证的责任,这需要申诉者准备充分的事实与证据。
大家分组讨论讨论,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事实与证据呢?请各小组用概念图的方式把讨论的方式记录下来。
(生分组讨论,绘制概念图)【评析:概念图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不过,教师的智慧之处就在这里,将小组合作的共同力量集合起来,难题迎刃而解,概念图在小组的共同努力下,绘制自然顺利。
】师:说说你们都想到了什么方法。
生1:我们可以上网查阅一下关于这些自然界居民的资料。
师:你们利用网络资源的方法,很好,还可以翻阅百科全书。
生2:我们到大自然中观察不是也可以吗?师:亲自来到自然世界,成为其中的一员,获得第一手资料和信息,不错。
生3:我们还可以问一问身边的人,也许他们知道呢!师:询问身边人,简单省事。
有条件的话,最好再做个调查,要学会筛选有用的信息哟!【评析:这些搜集信息资料的方法都来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中,于是学生对于科学的亲近感会更强。
】师:看到大家的热情很高,自然界居民很感谢我们。
尤其是这些居民(出示蝴蝶、瓢虫、蚂蚁、蚊子、老鼠、蜘蛛等图片),迫切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以小组为单位,快快选择一种,加入其中,成为它们亲密的好友吧!(学生进入角色,加入其中,分别取名“魅力蝴蝶、可爱瓢虫、大力士蚂蚁、催眠蚊子、精灵老鼠、八卦蜘蛛”小组)师:初次来到自然王国,成为其中的一员,肯定有很多惊喜。
(课件:“美丽的蝴蝶家族”、“瓢虫忙碌生活场景”、“蚂蚁齐心协力”、“蚊子舞蹈世界”、“老鼠卡通世界”、“蜘蛛结网”等图片)师:美丽的场景,优雅的舞蹈、忙碌的生活还有团结的队伍。
世界如此美丽,生活多么美好!可是,这种美好并没有延续太长的时间,人类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开始随意地伤害我们,因为他们说我们坏。
(课件:灭蚊、灭鼠等场景)【评析:美好与残忍的对比场景会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目的是要唤醒学生对事物真善美的热爱和是与非的辨别。
牵动观察的眼睛,牵引向善的心,为下一步设想心情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此时的你,看到身边那可怜的蚂蚁同伴、冤屈的蝴蝶同伴,还有想要迫切申诉的蚊子同伴,看到我们的朋友死的死,伤的伤,甚至有被消灭的危险,此时,我们的心情怎样呢?生1:可怜。
师:有同情心。
生2:痛苦。
师:失去了同伴的痛。
生3:愤怒。
师:我们要为朋友申诉,为朋友讨个公道的说法!师:每一个弱小的生灵都是自然界一个不可或缺的生命,都有在世间绽放美丽生命的权利。
自然法庭向所有公众公告,给了我们代表同类朋友申诉的机会。
瞧!魅力蝴蝶小组已经开始行动了!让我们看看她们的行动,听听她们的申诉。
【评析:生命无价,友谊无价,科学探究的世界里依然存在友情的感动,怎样为朋友申诉?蝴蝶小组的经验值得其他小组一学。
】(四)证据陈述,落实行动师:自由阅读教材第6页、第7页内容,了解蝴蝶小组都采取的行动。
思考:蝴蝶小组采取了哪些方法搜集资料?从他们的资料中,我们可以整理出几条理由?根据是什么?(生自由阅读,交流汇报)生1:蝴蝶小组查阅了百科全书,了解到了蝴蝶的成员众多,色彩千变万化。
师:查阅图书。
生2:蝴蝶小组上网查阅了。
师:输入“蝴蝶”,我们可以搜索到许多与蝴蝶有关的信息,为了缩小搜索范围,我们可以到专业的网站上查询。
比如课本上提到的“香港鳞翅目学会”网站和“全球最大生物百科”网站等。
生3:蝴蝶小组采取的第三个方法是参观科学家的实验室。
师:是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实实在在地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佳径。
虽然我们这里没有科学家实验室,但是我们可以到中学请教一下生物老师,参观一下中学的生物实验室里的生物标本,听专家给我们做个讲解。
生4:老师,蝴蝶小组还到菜场里询问了呢!师:科学探究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呀!科学就应该服务生活、造福于生活的。
生5:蝴蝶还是不少故事、歌曲的主角呢!师:是呀,蝴蝶因其艳丽的色彩博得了许多人的青睐,被制作成漂亮的标本展览。
在各种文学、美术和音乐等作品中蝴蝶的意义有好有坏:它可以象征自由、美丽,也可以象征灵魂和死亡。
蝴蝶最主要的象征意义是转变:丑陋的毛虫竟然会转变成美丽的小精灵,这是最引人注目的转变。
生6:蝴蝶小组整理资料的好做法值得我们小组学习。
师:你很善于学习!我们搜集的资料一定要有文字有图片,研究的重点也大不相同,因此,搜集资料的整理分类工作需要细致地开展,所以,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是很关键的。
【评析:科学探究需要引领,蝴蝶小组就是申诉的引领者,六种方法和行动,见证了蝴蝶的益处和害处,也告诉其他小组搜集资料的途径与方法;同时,教师不忘提醒学生,搜集的资料要及时整理分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和自然。
这也是科学习惯培养的重要一点。
】(五)分工合作、落实行动各小组课下具体行动,为“听证会”的顺利召开做准备。
【评析:行动前的精心指导,为科学探究的实战演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相信,自然法庭的听证会一定是异常精彩的!】《蜡烛会熄灭吗》教案与评析教学内容大象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课。
教学目标1.初步学习并设计简单的控制变量的探究性试验,学会记录。
2.利用控制变量的试验设计,认识空气的气体形态及成分,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3.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尊重证据、善于反思的科学态度。
4.继续培养学生敢于并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以及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5.引导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设计思路本节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组织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获得探究问题的简单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夯实基础。
《蜡烛会熄灭吗》是本单元的第2课,这一课是在第l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探索燃烧——蜡烛会熄灭吗?为此,在教学预设时,首先安排了学生由思考开始,出示有底玻璃杯中燃烧的蜡烛和无底玻璃杯中燃烧的蜡烛的FLAsH动画,让同学们对这两组实验进行思考判断,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判断,这时伺机将此实验演示给同学们,让他们看到实验的结果,提出问题“为什么有底的玻璃杯中蜡烛会熄灭,而无底的玻璃杯中蜡烛没有熄灭”?提出问题:“如果用3号杯罩住燃烧的蜡烛,杯子底下垫一枚棋子,里面的蜡烛会熄灭吗?”同时出示课件。
可以小组讨论,自己的观点受到别人怀疑的时候,需要用事实与证据来支持,做实验是获得证据的重要手段。
此时,教师进行引导做一些实验,最后教师可安排小组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猜想: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可能与什么有关呢?引导学生设计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垫棋子多少的关系的实验。
在刚才的实验中,蜡烛的高度都是相同的。
猜想,如果蜡烛高度不同,会出现什么结果?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对比实验,验证蜡烛高度不同谁最先熄灭。
通过以上实验研究,说一说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探究中发现、探究中创新,着重培养学生探究的严谨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情趣,从而努力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道实验题,你们敢于挑战吗?生:敢。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
先请一名同学说说在大屏幕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生:两个玻璃杯中分别燃烧着蜡烛。
师:根据我们的经验猜测一下,两个杯中的蜡烛会熄灭吗?(伺机出示课题)生:有底的玻璃杯中蜡烛熄灭,无底的玻璃杯中蜡烛不会熄灭。
因为无底的玻璃杯有足够的空气帮助蜡烛燃烧。
师:你们都同意他的观点吗?生:同意或不同意。
(不同意的同学提出其他观点)师:结果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老师这里正好带来了一些材料,谁愿意上来试一试验证你们的猜想?(出示有底玻璃杯、无底玻璃杯、蜡烛等)师:请两名同学上台来演示这个实验。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生:有底玻璃杯中蜡烛很快熄灭,而无底的玻璃杯蜡烛不会熄灭。
(让同学们说出看见的现象)师:刚刚同学们验证了有底玻璃杯中蜡烛很快熄灭,而无底的玻璃杯中蜡烛不会熄灭。
这是为什么呢?生:无底的玻璃杯中有空气进入使蜡烛不会熄灭,而有底的玻璃杯中空气被消耗完了使蜡烛熄灭。
师:那如果我用一枚棋子垫在玻璃杯下,里面的蜡烛会熄灭吗?就如我大屏幕中课件演示的一样。
请同学们讨论,每个小组成员达成一致的意见,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表1中——我的猜想部分。
生l:蜡烛不会熄灭。
原因是外面的空气能通过杯口处的缝隙进入杯子中。
生2:蜡烛立刻熄灭。
生3:蜡烛过一会熄灭。
师:你们小组之间有不同意见,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你们的猜想呢?生:实验。
师:在动手之前老师想问问同学们,我们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生:注意安全。
师:老师还想补充几点:①实验的器材轻拿轻放;②注意观察现象;③填写记录表;④实验完毕请同学们收拾好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