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苏少版八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
苏少版八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
课 题:丝路驼铃( 1) 课 型: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 年 级:初一年级 课 时:一课时 教 具:多媒体、钢琴、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目标: ( 一 ) 对我国西北甘肃、新疆等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产生兴趣,并主动联系相关 学科,探 索 “丝绸路上 ”的音乐文化。 (二)能用明朗活泼的情绪和富有弹性的声音背唱《青春舞曲》 ,知道王洛宾的 主要作品 和贡献;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梦驼铃》 。 (三)聆听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敦煌》、《打起手鼓唱起歌》和合奏《玛依 拉》,感 受其音乐情绪和风格, 体验 “花儿 ”的艺术特征; 分辨冬不拉等新疆少数民族乐器; (四)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用手鼓、铃鼓或自制的打击乐器为《青春舞曲》 等歌曲即 兴伴奏,试用演奏、舞蹈等形式表演。尝试创作、表演一段表现梦的音乐;试以 《渭城曲》前两句即兴编唱,并相互评价。 (五)能用竖笛(或口琴)演奏《玛依拉》 ,学习 “si ”的第二种指法。 教学重点、难点: 歌曲《青春舞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学常规管理:检查学习用具。
二.欣赏歌曲《新疆好》 : 1.导入:丝绸之路北道过玉门关,南道过阳关,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新疆, 提问;这里有哪些少数民族?又有哪些特产呢? 回答: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有香喷喷的羊肉串,美丽 的壁毯,死角刺绣的小帽 “朵帕 ”,哈密瓜,葡萄干,奶茶等。 提问:新疆还有哪些特产呢?下面我们欣赏一首歌曲《新疆好》 。 2.欣赏歌曲。回答:新疆还有许多矿产资源。 三、欣赏歌曲《玛依拉》 : 1.提问:新疆有个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喜爱赛马摔交的是什么民族? 回答: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有位美丽的姑娘玛依拉,我们来听听她的歌。 2.听歌曲《玛依拉》的两段。 刚才,我们不仅聆听了玛依拉动听悦耳的歌声,还观看了优美欢快的新疆舞蹈。 3.提问歌曲的特点: 由几个音组成,结束在哪个音上?
为上下结构,单乐段,五声羽调式。曲调短小、节奏整齐、
结构紧凑。
A 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到欢快的气氛。
B 介绍中国民族管弦乐的特点、风格特征等。
C 请同学将《清凉的泉水》与前几首欣赏曲目在风格、情 绪上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D 再听录音请学生设计打击乐,为乐曲伴奏。
丝路驼铃
歌曲:《青藏高 结合速度、力
原》等
度、变化音记
欣赏:《拉萨谣》 号,有表情地演
等
唱《青藏高原》
等
歌曲:《美丽的 体会歌曲情感
草原我的家》欣
赏:《天堂》《嘎
达梅林》
力度记号与旋 律线的关系
以草原为主题 进行音乐活动
地域文化与 民歌的关系
音乐与诗画的 联系。
本单元安排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以“草原”为主题,通过演唱、欣赏以 草原为主题的歌曲,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大自然的美景。感受不同地域民歌的风格 特点,以此来了解地域文化、人民生活与民歌的联系。分为 2 课时,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不同教学内容的搭配和衔接。 (一)教学内容:
2.随录音哼唱歌曲,进一步熟悉歌曲旋律。 3.学生讨论:对刚才听到的歌曲进行初步的分析,如:歌 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歌曲的速度?歌曲演唱有什么特 点?让学生注意歌曲的调号,反复记号,变化音记号以及 变换拍子等等。
4.第二遍播放歌曲录音(或教师范唱),结合讨论的问题 再次聆听,提示注意变化音及变换拍子,进一步感受歌曲 的力度、速度、演唱情绪。 5.学生听录音学唱(或跟琴学唱)《青藏高原》,边唱边 体会歌曲的意境,注意轻声哼唱。
教 学 内 容、 过 程 安 排 (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二)欣赏 1.《拉萨谣》由何训田作曲,朱哲琴演唱。五声宫调式, 两段体,结构十分精练、简洁。第一乐段有两个乐句,第 二乐句是由第一乐句唤头合尾而来。第二乐段句幅溶缩, 具有结尾饿性质,节奏变化大,多次重复同一乐句,与第 一段形成对比。她的演唱追求藏歌的 “原职汁原味,”又 凭借她的天独厚的嗓音条件,艺术地加以创造发挥,加上 何训田时代而又民族化的配器,魅力四射,国内外听众都 为其塑造的雪域高原的神音天斓所折服、惊叹。 A 聆听《拉萨谣》,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表达 的情绪,如:忧伤、欢快等。并请学生哼唱乐曲主题。 B 聆听马头琴独奏曲《清凉的泉水》,并在音色、表现手 法、风格上与前者进行对比,让学生充分了解这首乐曲的 内涵。 C 通过欣赏这首乐曲,了解作曲家。 1.《拉萨谣》 A 聆听录音,《拉萨谣》表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B《拉萨谣》的旋律有何特点(舒展、紧凑)?音色如何? (明亮、 暗淡)?
教学反馈 (形成性评价设 计、 总结性评价设计)
学生通过课堂实践进行另一创造形式活动,在欣赏后感受其音 乐风格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其排比和类比的歌词创作手法, 写一首诗并选择背景音乐,配乐朗诵。这种形式要坚持以音乐 为主线,避免上成作文课。
感受与鉴赏
音 乐表 现
音 乐创 造
音乐与相关文化
第一课 第二课
内容
教学准备
目标
本课切入点 是最重要的 环节。 以草原的故 事或用诗句 图片音乐等 为教学切入 点,尽量做到 让学生参与 介绍。教师给 予鼓励补充。 实践参与演 唱加深印象。 力度记号由 学生回答讲 解,错了纠正 效果更好。 本 首曲子最的 难点是变换 拍子,如何解 决?教师要 引导提示学 生自己注意 并解决。 聆听、欣赏。 教师引导、 提 示
教 学 内 容、 过 程 安 排 (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要引导
1 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 欣赏:《天堂》《噶达 学生理解词
梅林》、 3 音乐活动:演唱演奏、配乐诗朗诵以草原为主题 曲结合的歌
的艺术作品。 4 听乐、吟诗赏画:了解音乐与姐妹艺的密切 关系。
曲的深刻内 涵,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想
1.学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体会歌曲中幽幽思乡之情。 象和联想
2.通过欣赏《天堂》和《噶达梅林》,了解中国民族音乐 不同的旋律特点、表现手法以及风格特征。
学生参与讨 论
3.借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
实践练习
音乐鉴赏。
四四与二四
教学过程:
拍变化拍
2.欣赏
点。
(1)《天堂》
体会和感受
A 简介腾格尔的生平、创作特征和艺术歌曲的概念等。
歌曲丰富的
B 播放录音,请同学描绘出歌曲的意境。 C 再放录音,请同学细心聆听钢琴伴奏在歌曲中的烘托作 用以及与歌词的完美融合,并说出来。
表现力。谈谈 自己的感受 体验感受
D 请同学跟着录音哼唱主旋律并记熟。
(2)《清凉的泉水》乐曲结构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第一
C 再次聆听录音,熟悉乐曲的主题旋律。 教学评价:学生互评、师生共评。 学生转入下一内容学习: 播放马头琴独奏曲《清凉的泉水》的录音,学生安静地聆 听,感受作品的情绪。 五.下课: 1.总结本课 2.礼仪歌曲播放
体验讨论 文学与教学 结合,增强学 生语言表达 能力。 炼个人与集 体的配合。 内容的讨论 实践参与 体验感受
1. 唱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分小组讨论,
(1)播放录音, 请同学们体会歌曲意境, 并与《青藏高原》 展示介绍。
相比较,说说二者表现的情绪有何不同?
(2)老师范唱,引导学生注意切分音节奏在歌曲中的作用
难点的提示
以及反复记号的运用。
调动学生全
(3)让学生跟琴唱谱,然后填上歌词唱熟歌曲。
体参与实践
(4)采取多种形式演唱这首歌曲, 如领唱、 对唱、 齐唱等。 的意识是重
第一单元草原放歌 第二单元 丝路驼铃 第三单元《西南风情》教案 第四单元《江河大地》教案 第五单元《樱花》教案 第六单元 欧美揽胜--意大利音乐风情
课题
草原放歌
课型
综合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价值观)
教学重 点难点
通过本单元的唱歌、欣赏、音乐活动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等栏目 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进音乐,感受并体验音乐与大自然、 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音乐作品与相关文化结合所产生的 艺术魅力和审美体验。学习歌曲《青藏高原》,启发学生体验 在愉悦的音乐中焕发着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在歌唱 欣赏的同时,结合节奏和各种演唱的创编,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的意识,培养协作精神。通过欣赏草原为主题的声乐、器乐、 散文、绘画等作品,使学生了解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及审美 特征。提高对音乐的感受、鉴赏、表现、创造、想象和评价的 能力。 1.通过不同教学活动, 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青藏高原》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要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感受体会歌曲 的旋律美。 2.指导学生从风格、调式、音阶、旋律、语言上比较西藏民歌 《青藏高原》与蒙古族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异同。
1 唱歌:《青藏高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 欣赏:《拉萨谣》《清凉的泉水》《天堂》《嘎达梅林》。 (二)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教学用具等。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并能熟练地演唱歌曲《青藏高原》。用语言描述自己听后对 歌曲演唱的力度度、情绪、意境等方面的感想体会。
2.通过欣赏《拉萨谣》、《清凉的泉水》《天堂》《嘎达梅林》、以及 诗词的意境美,了解不同体裁形式的作品的不同表现手法。 3.通过欣赏歌曲《拉萨谣》《嘎达梅林》,了解民族五声调式。 4.通过欣赏和演唱不同艺术形式的与草原有关的音乐作品,感受音乐及相关文化艺 术在塑造草原题材时的审美特征。
段辽阔、悠长;中段旋律跳荡欢快,情绪兴奋活跃;段落 结尾出现骏马奔驰远去的形象;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
化再现,表达了人民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心声。
《嘎达梅林》是蒙古族长篇叙事歌,原有五百多段词,后 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了四段,又由作曲家桑桐选择其中
三段配上钢琴伴奏,并作了艺术处理。歌曲曲调深沉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