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常见知识点考查及题型(记叙文)
一篇文章解读的角度有:形式(包含表达方式技巧写法修辞等)、效果、内容、主题、情感、结构。
篇、段、句、词都要从这六个方面去分析。
1. 考点:记叙文的标题
常见题型:
(1)标题有什么作用?(或问文章的题目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方法:标题的作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背影》,“背影” 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既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结点。
(2)标题的含义:需要从两方面回答①表层含义;②深层含义
如《台阶》,既指现实中父亲建造的台阶,又隐喻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台阶高的地位就高。
2. 考点: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有时还用侧面描写。
常见题型:某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情感、心理)。
如《背影》中对父亲的语言、动作、肖像描写
3.考点: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
答题方法:景物描写作用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心情; 3.推动情节的发展。
答题格式:这处景物描写写出景物的……特点,渲染了……气氛(或烘托某人……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是为下文做铺垫)
如《芦花荡》里的景色描写的不同作用
4.考点:文章语段的作用分析
答题方法: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
①文首:内容上:开篇点题;设置悬念。
结构上:总领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②文中:结构上:承上启下。
③文末:内容上:点明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照应。
如《背影》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作用。
5.考点:内容概括
常见题型:(1)请概括选文的内容
(2)文章为刻画人物写了哪几件事?请加以概括。
答题方法:人(物)+(核心)事件+结果
(注意:有些文章,人(物)中的“物”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动物。
)
如:请概括《芦花荡》第55—63段的内容。
老头子(人物)设计报复鬼子(核心事件)为大菱报了仇,尽泄心中之恨(结果)。
6. 考点:句子理解
常见题型:结合课文,请谈谈你对xx句话的理解。
答题方法:结合上下文,抓住有比喻义或深刻含义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分析。
如:请结合《蜡烛》一文,谈谈你对“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的理解。
“火焰”喻指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南斯拉夫母亲崇高真挚之爱以及两国军民的情谊。
这种用血肉凝成的爱和
军民情义将跨越国界,永存于世人心中。
7.考点:语言赏析题
常见题型:(1)请分析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请赏析下列句子:“……”。
答题方法:语言赏析包括对某个词语或整句话的赏析,通常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赏析:
(1)修辞角度(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对偶、反语等)
(2)人物描写角度(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
(3)从动词、形容词、叠词、大词小用、贬词褒用等角度赏析词语的生动传神。
如:请分析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人物描写)
请赏析句子:“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
赏析:“狠狠”、“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地写出苇子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烘托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斗争意志和旺盛的生存力量。
8.考点:联系文章的具体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答题方法:先说人物性格,再联系原文句子分析。
(注意:分析选文人物性格,要求起码要写上两点性格)
答题格式:文中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如“……”中可以看出。
如:联系《芦花荡》全文内容分析老头子的性格。
文中体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敢作敢为、爱憎分明的性格,如老头子在护送两个女孩子去找队伍过程中的言行,大菱受伤后他内心的自责以及后来机智巧妙成功地对付了十几个鬼子的英雄行为中都可以看出。
9.考点:写作手法(也叫表现手法)一般常考的有:(对比、伏笔铺垫、前后照应、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常见题型:分析某段落的写作方法,以及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方法:先说运用了……写作方法,再说明其作用
注意:以下几种写作手法的作用是
(1)对比的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2)伏笔铺垫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前后照应的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突出文章主题
(4)欲扬先抑的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5)以小见大作用:小处着笔选材,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答题格式:运用了……写作方法,它的作用是……
如《阿长与山海经》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这样写可以较全面的展现长妈妈的形象,这种写法也使情感表达一波三折,先抑后扬,层层铺垫,为最后产生的新敬意,抒发对长妈妈的敬佩思念之情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这样情感的流露就显得较为真实,而不至于矫揉做作。
10.考点: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启示)
答题方法:先谈我的感受(启示),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文章中心来谈(注意:有时候是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来谈,要认真审清楚题目)
答题格式:启示题观点要鲜明,尽量体现文采。
最好能按四步走:亮观点+引名言+联实际(或阅读体验)+作总结)
11.考点: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作用)
答题方法:一定要注意眼观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析词语的独特含义(作用)。
如: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和作用
12、记叙顺序:
(1)顺叙,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2)倒叙,能制造悬念,增强文章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声。
(3)插叙,对中心内容起到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也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丰满。
13、人称作用:
(1)第一人称,起到增强的真实感亲切感,便于直接抒情。
(2)第二人称,仿佛与作者或者读者面对面对话,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某种强烈的情感。
(3)第三人称,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叙述;不受个人视听的限制,可以自由书写。
14、文章剪裁:详略安排
最能体现中心的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略写,无关的不写。
15、记叙文中心把握
中心思想的表达形式: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了……赞美(表现、歌颂、抒发)了……批评(批判、抨击)了……
从四方面来查找思考:
(1)看标题,标题有时就是中心或与中心有关的人、物。
(2)看首尾段,开头有的直接点出中心句,结尾往往提示和深化中心,或启示读者作深层思考。
(3)看重点句:尤其是议论抒情句、段落中心句、反复使用句。
(4)看材料,通过选取的材料和详略安排分析文章中心。
16、过渡与照应:使结构更绵连紧密,前后衔接转换更自然。
(1)过渡,可用词、句、段。
作用承上启下。
(2)照应,文题照应,首尾照应,前后段照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