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鉴赏 完整版

美术鉴赏 完整版







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班级:会计F1006班学号:201048990307 姓名: 雷杨
《采薇图》作品赏析
会计F1006班 201048990307 雷杨
内容摘要:
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有着其重要的历史,人物画是绘画的一种,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的通称。

人物画对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等。

艺术是一种美的体会,不仅展示人物形象美,还反映了人物一定的心理活动。

一定程度上还描写人物及所处的背景环境,以此更加村托人物的传神美妙。

本文通过对李唐的《采薇图》的艺术成就进行浅入的赏析,介绍此画的画家简介、基本信息、创作背景、作品简介、作品鉴赏,简单的阐述了其美术艺术给我们带来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中国人物画美术欣赏
通过本学期的美术鉴赏课,让我对美术鉴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美术鉴赏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本学期学了古代人物画、花鸟画、建筑画、雕刻、古典园林、壁画、绘画、宗教画等,学习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画的赏析,也是对美术艺术的理解和感悟,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国人物画家主张用之以神,注重人物的的眼神、手势、身姿与重要细节,强调分别主次,有详有略,详细描写人物活动,而对环境描写较略,并以意境烘托出人物的情态。

细致的感情描写,和惟妙惟肖的形象刻划,给观赏者带来深刻的美感。

人物画中使用的笔墨技巧与技法,有代表性的十八描。

笔法或描法有助于形象的结构质感、量感与神情才,从中传达了作者的感情,同时还用以体现作者的个人风格。

人物画具有一般中国画的特色。

人对自身的关注及对神的拟人化,是中国人物画的源头。

直到汉代,中国人物画才开始脱离神的羁绊,进入到画像的阶段。

作者简介
李唐(1066—1150年)宇欷古。

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未,为翰林待诏。

他擅长山水、人物、林木、竹石、禽兽等,李唐到曾在街市上隐名埋姓卖画,境况相当困苦,后进入画院。

最能代表李唐山水画风格的作品,应推《万壑松风图》。

李唐原是北宋画院待诏。

离乱后,到临安街头卖画,被一个内官发现,后又重入画院。

其画法远追李思训,变小斧劈而创大斧劈,笔意不凡,使人产生一种“神惊目眩”的威压之感,开创出南宋山水画的新画风。

他也善画人物,如《晋文公复国图》、《采薇图》等。

到南宋后,为歌颂金战士,画《雪天运粮图》等。

画人物楼阁描绘工整。

画山水尤有奇趣。

作品有《长江雪霁图》、《独钓归庄图》、《虎溪三笑图》、《香山九老图》、《高逸图》、《万壑松风图》、《雪景》、《雪江图》、《江上小景图卷》等。

李唐的人物画是学李公麟的,人物的衣纹勾画用笔顿挫有力,线条硬朗干净,笔势起伏跌宕,变化幅度虽不是很大,但动感强烈。

李唐在这件作品中把心中的郁闷随着笔势的游走尽情地宣泄出来。

李唐后来被誉为“南宋四家”大画家之首。

创作背景
金人虽生性粗犷却很注重文化修养,但对于俘获的北宋文人只要学有所长,就会给予相当的礼遇,对宫廷画家更是待遇丰厚。

因为李唐自身所具有的这种民族气节,才会鄙视那些甘于为金国效力的北宋臣子。

于是,他创作了具有讽刺与警世意义的《采薇图》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极度不满。

作品简介
这幅《采薇图》是一幅寄托着作者真实感情的佳作。

在用墨线勾勒之后,作者又将画中人物的衣纹用淡墨再次勾勒,而后略加渲染,显得既饱满又富有韵味。

这种技巧既新颖又传神。

李唐《采薇图》是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而画的。

李唐所画的《采薇图》,即着力刻画了古代这两个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人物。

图中描绘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则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

伯夷、叔齐均面容清癯,身体瘦弱,肉体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

李唐采用这个历史故事来表彰保持气节的人,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用画表现出来。

图中石壁上有题款两行;“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大约属李氏晚年作品。

本幅有明人项元汴、清人吴荣光等收藏印多方。

这幅《采薇图》为绢本,淡设色,纵27.5厘米,横91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画中描绘的是一个流传久远的历史故事:
商朝末年,孤竹国的国君决定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

国君去世后,叔齐坚持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坚持不受,说他不能违背父命。

为了让弟弟叔齐从容继位,伯夷悄然离去。

得知此讯后,叔齐也义无反颐地放弃了王位,随兄长而去。

多年以后,二人投奔西伯侯姬昌。

恰姬昌去世,他的儿子号称武王,正在积极准备进兵讨伐商纣。

二人立刻赶到武王马前制止。

但武王未听,夺取了政权后,天下改称为“周”。

伯夷、叔齐深以为耻,决心不再吃从周朝土地上收获的粮食,于是隐居,靠着采掘些野菜度日,最后饿死在山里。

他们这种情操的行为得到后人普遍推崇。

李唐以此为题就是对那些苟且偷安、舰颜事敌的北宋臣子们的极大讽刺。

并创作了此副作品。

作品赏析
《采薇图》画面的气氛肃穆、凝重、萧瑟。

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则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

伯夷、叔齐均面容清癯,身体瘦弱,肉体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

李唐采用这个历史故事来表彰保持气节的人,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用画表现出来。

在画面的中心位置,一块巨大的岩石光滑如砥,石上有二人相对而坐,这就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伯夷与叔齐。

浓重茂密的背景衬托出两个身着淡色衣装的人物,使主题尤为突出。

岩石后的峭壁悬崖,松树上缠绕的古藤,营造出一派荒芜寂静的场面,这或许是荒山之中人迹罕至的偏僻角落。

画中的松树只是用重墨粗笔勾出树干,再以浓淡不同的色彩晕染,显得苍劲浑厚。

松针在勾勒之后再用青绿色重新描一次,用笔挺拔爽利,线条虽短却充满劲力,显现出一派繁华茂盛、郁郁葱葱的景象。

画中一条逶迤蜿蜒的小溪从崖下流过,使构图更加丰满,画面豁然开朗。

小溪的流动不仅使视野中的景物显得宁静、肃穆,同时也增强了虚实对应,作品也显得更加自然灵动。

最前面的一松、一枫相对而立,树干奇崛如铁、挺拔坚硬,这不禁使人联想起枫树的耐寒与苍松的不凋。

正面的一位抱膝安坐,神态老成持重的男子,此时,他正侧着头仔细聆听着叔齐的谈论,表情庄重肃穆,眉宇间仿佛还带着许多的忧虑。

摆放在二人面前的篮子和镢头是采薇的工具,作者着意刻画这一小小的细节,不仅更加突出主题,更使画中人物有了一种怡然自得、随遇而安的情致。

总结
美术是一种美的体会,不仅展示人物形象美,还反映了人物一定的心理活动。

一定程度上还描写人物及所处的背景环境,以此更加村托人物的传神美妙。

《采薇图》带给我们不仅仅是艺术上的成就,其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欣赏,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更好地帮助我们对中国人物画的学习和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