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庐山资料

庐山资料

《庐山资料》景点简介:含鄱口海拔1286米,是含鄱岭和对面的汉阳峰形成的一个巨大壑口,大有一口吸尽山麓的鄱阳湖水之势,故得名。

含鄱口西侧是著名的冰川角锋“犁头尖”,对面为庐山最高峰“汉阳峰”,北面是庐山第二高峰“大月山”,南面为庐山第三高峰“五老峰”,山脚下是“鄱阳湖”,湖光山色,景色宜人。

含鄱岭上有一座方型楼台,它就是庐山观日出的胜地“望鄱亭”。

游客踏着熹微的晨光登上望鄱亭,依栏远望呈现鱼肚白的天际。

一会儿,鄱阳湖上的天幕金光万道,紫霞升腾,蓦地,一轮旭日从烟波浩渺的湖面喷薄而出,染红了蓝天绿水和远山近岭,景象十分壮观。

雄伟、瑰丽、云浓雾密,莽莽苍苍,状如鱼脊的含鄱岭,像一座屏界屹立在庐山的东南方。

它势如奔马,又宛如游龙,神气活现的横亘在九奇峰和五老峰之间,张着大口似乎要鲸吞鄱阳湖水,因此得名。

含鄱口的奇妙就在于一个“函”字,造成“千里鄱湖一岭函”的气势。

宽敞的空间,辽阔的视野,低舒的葱茏,山的静止,水的流动等种种情致极度不相同的美相互对照、相互辉映、相互连接成为一体,幻妙与旷达是这里的精妙所在,魅力所在。

含鄱岭上有4处建筑。

岭南端建有一石坊,四柱三门,坊中央镌有“含鄱口”字样,其左右分别刻有“湖光”、“山色”四字。

坊后山脊上有一伞顶圆亭,红柱绿瓦分外醒目,名含鄱亭。

岭中部有一座雕梁画柱的方形石亭,名望鄱亭。

望鄱亭往北40米还有一座半隐的“忘归亭”。

这组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园林“藏”、“露”结合的特色,高高耸立在岭脊上,但又被山脊、林木所排映,显得格外和谐自然,达到了“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漫步在岭脊上,北可望五老峰,东可瞰鄱阳湖,南可眺大汉阳峰,西可观庐山植物园,这大概便是游人若鹜的主要原因。

登上含鄱亭,极目四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特别是观着云海和日出,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乍雨乍晴云出没,山雨山烟浓复浓”。

下当你兴致勃勃地观看岭下风光时,霎时间,薄薄的雾自湖中缓缓升起,越来越浓,越来越大,转而变成白絮,变成云烟向山岗上涌来,攸忽间,峰隐湖失,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伸手可触。

人在雾中行,仿佛进入了一个混浊世界,使你感到迷蒙,茫然。

明代诗人王世懋对此深有体味,他在《度含鄱口》诗中云:苍虬绛节度峥嵘,下界微茫勺水明。

最爱他山云似絮,不知身在絮中行。

至于含鄱口的险要,则要数清代诗人曹树龙写得时最真切:高空谁劈紫金芙,远水长天手可揄,拟似巨鲸张巨口,西江不吸吸鄱湖。

黎明前,登上含鄱岭,临亭凭栏远眺鄱阳湖,开始天空是很浅的蓝色,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晕,缓缓慢地亮起来,当亮到耀眼时,太阳便冉冉地升上水面,湖面很快就被染上了橙黄色。

带着色彩的波光,特别耀眼,特别璀璨。

一会儿,太阳全部跳出湖面,一片深红色。

照亮了青山,染红了碧水,呈现出“红霞万朵百重衣“的壮丽图景。

含鄱岭西,汉阳、五老两峰如两角相对,而犁头尖山正界其中,这座由第四纪冰川刻切的角峰,如一快锋利的犁头,在苍天间耕耘。

含鄱岭东南,为太乙峰,峰下是颇有盛名的太乙村。

逶迤的含鄱岭,处山峰、谷之枢,汇雾、霭、泉、湖之趣,盛享“遨游乐境”、“纵览万千”之美誉。

景点简介:太乙村景区在含鄱口西太乙峰下,座落于山南登山古道旁,相传远古道教宗师太乙真人在此修炼成仙。

此处海拔在800米以上,群峰环抱、冬暖夏凉,翠竹如云、环境幽静,可近览群峰,远观鄱湖,为避暑休闲的最佳去处。

太乙村北为太乙峰,峰在五老、汉阳、九奇等峰之中央,犹如太空中之太乙星座位居其中,故而得名。

太乙村西,为九奇峰游览区,有天书壁、九奇亭、太乙宫景点、太乙宫西,有山道登九奇峰。

九奇峰俗名火焰山,峰上有九处奇石角立争雄,宛若仙境,传说秦始皇曾登此峰,今为电视剧《天仙配》、《西游记》选为外景。

景点简介:庐山植物园是我园进行引种驯化、保护保存、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60多年来,经过几代植物学工作者的努力,庐山植物园已是松青柏翠、万物竞发的著名科研和旅游胜地。

坐落在庐山风景秀丽的含鄱口山谷中,1934年由中国科学家胡先骕、秦仁昌、陈封怀三位教授创建。

是著名的亚高山植物园,也是中国第一座正规的、供植物科学研究的植物园。

庐山植物园创建于1934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园,位于庐山东谷大月山和含鄱岭之间。

园内设有杉柏区、树木区、岩石园、翠花园、温室区、沼泽植物区、苗圃、云南雾茶园。

猕猴桃引种区、药圃等。

著名的庐山特产云雾茶及众多的观赏植物,均产于此,庐山植物园现已汇集园内外植物3400多种,储藏名植物标本10万多号。

庐山上的这座植物园以研究灌木为主,兼茶果、园林、药用植物。

已收集国内外植物标本10万余种,引种驯化3400多种。

庐山植物园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近300个单位,建立了种交换等方面的关系。

植物园不仅是科研基地,且为风景胜地,按照植物自然群落,不同生态,分成11个展区,供游客鉴赏,此外还有花卉展、奇龟展。

园中有休息厅,林荫下设石凳石桌,供游人休憩。

庐山植物园受江西省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其中心区位于江西庐山之东南含鄱口山谷中。

地处北纬291/435(,东经1151/459(,海拔1000-1300米庐山植物园。

这里四周环山,地形起伏,土壤为黄棕壤,腐殖质层较厚,PH5.0-6.5,属亚热带东部湿润型季风山地气候。

该区年平均气温12.31/4C,年平均雾日193天,年均降雨量1800-20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9.7%。

庐山植物园创建于1934年,原称庐山森林植物园,是一座亚热带山财植物。

创始人为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胡先骕、秦仁昌、陈封怀所教授。

庐山植物园是我园进行引种驯化、保护保存、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60多年来,经过几代植物学工作者的努力,庐山植物园已是松青柏翠、万物竞发的著名科研和旅游胜地。

景点简介:石门涧位于庐山西麓、素称庐山西大门。

因天池山、铁船峰对峙如门,内有瀑布垂落而得名。

景区面积六千余亩、景观百余处。

集“雄、险、奇、秀”于一体,是一座地质变化、生物进化、自然造化、历史文化的综合大观园,有“匡庐绝胜”、“山水绝胜”之美誉。

古誉庐山第一景。

山因人重,景借名传。

早在1600年前,这里就游踪不绝。

东晋隆安4年,名僧慧远在此筑“龙泉精舍”,率儒、释、道18高贤常游于此,传经布道,使之成为净士宗的发源地。

其写下的《游石门诗并序》,开了我国山水游记的先河。

此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徐霞客等历代数以百计的文人墨客都为之相涉,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与摩崖石刻,文化底蕴深邃丰厚。

千年景区、新姿勃发。

经过几年的建设,景区已辟有情人园、会仙园、三希苑等12个各俱特色的新园区;修复了龙泉精舍、慧远讲经台、谢灵运草堂、开慧泉、会仙阁等名胜古迹;新建了千尊玉佛殿、王西林中国画艺术馆、章志远美术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杜宣亭、三妙亭等一批高品位的人文景观;增设了高空溜索(空中飞渡)、绝壁攀岩、登峰探险、冲浪、篝火、野炊等极具刺激性、吸引力的游客参与性项目。

并已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国家攀岩赛事基地和全国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户外生存训练基地。

随着景区3500米花岗石标准旅游步道与外延八米宽水泥公路的畅通和两个大型停车场的竣工使用。

今天的石门涧,已真正成为世界文化名山中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线。

景点简介:沿着芦林大桥西端的石径小道下行,便是黄龙谷。

谷中浓荫遮空,枝柯掩日,这十里古木之中,有无数溪涧瀑潭,其中以黄龙、乌龙命名的黄龙潭、乌龙潭最为著名。

中国是龙文化的故乡,庐山的山山水水,更是到处充满了龙的传奇。

相传黄龙潭中,曾经潜游着一条桀骜不驯的黄龙,一发怒就会卷起九天狂风,引起山洪暴发,成为庐山一害。

后来,一个叫彻空的和尚云游到此,用降龙术降服了这条黄龙。

黄龙归善,然而它的后代却不改秉性,化为群蛟,继续兴风作浪。

为了彻底根除祸患,彻空和尚在离黄龙潭不远处建起了黄龙寺,并在寺畔掘下“制龙洞”。

后人为纪念彻空的功德,书“降龙”二字于潭边的降龙石上。

与桀骜不训的黄龙相反,黄龙潭西下里许的乌龙潭中,往着一条温驯的乌龙,这条乌龙通解人意,乐施好善,每逢大旱,便为山林喷云吐雾,催降甘霖,乌龙的举止深受寺僧和山民的喜爱,每年农历六月六,都要采来鲜野果,投入潭中,祭祠神龙。

还有一传说:黄龙山谷里的黄龙与乌龙虽为近邻,却不能和睦相处,争斗之时,各化作浊浪冲天而起,凌空作战,后来还是彻空和尚将它们分别镇入碧潭之中,镇压黄龙的潭叫黄龙潭,镇乌龙的潭叫乌龙潭。

前一种说法显然是古人观念的附着,后一种说法则多少反映出人们对“龙”的憎恨,神话毕竟是神话,它们只像云彩一样飘浮在千姿百态的碧潭上空,作为风景的点缀。

黄龙潭的特点是深、静谧、古木翳青的峡谷之间,一道溪涧围根藤石垒,天矫而下,银色瀑布通过落差,冲击着暗绿色的深潭,坐在潭边,听古道落叶,宿鸟鸣涧,自然而然升起远离尘世、超凡脱俗之感。

侍大雨初过,伫立潭边,看万斛明珠尽抛涧底,一丛飞瀑澌裂苍崖,耳边隆隆不尽的闷雷。

从这里扩散开去,顺荡在深山密林之中,一股豪气油然涌上心头乌龙潭的美确与黄龙潭的美殊异,它由3个大小不一的潭渊组成。

桑乔《庐山纪事》一书记载:“乌龙潭边凡三潭,中、上两潭皆高数十百丈,有虫如鲇而黑,长三、四寸,叫龙师。

下潭稍平夷,两旁有大石,东林寺祭龙之所也。

”乌龙潭瀑布领芦林和长冲之水,潭水分五股从巨著石隙缝中轻飘而下,短而有力,坐而静昕,像是一把银锻的竖琴,在日夜拨动着婉转悠扬的丝昡,这一泓清澈的山泉,其甜美、其柔润、其清净、其淡雅,令人“观之、饮之、戏之、爱之”,正如民国时期的大律师吴迈说的那样:科头赤足坐石梁,时复枕石卧羲皇。

濯缨濯足人自取,即此依稀到沦浪。

景点简介:由黄龙潭沿林间石阶上行约300米即到三宝树,此处浓荫蔽日,绿浪连天,三棵参天古树凌空耸立,二棵是柳杉,各高40余米,一棵为银杏,形同宝塔,高约30米,主干粗壮,几个人都合抱不拢。

三宝树相传为千年古树,树下石碑上镌刻着“晋僧昙诜手记”六个字。

宝树现已被重点保护。

三宝树是因三株特殊的古树而得名的,两棵柳杉,一棵银杏。

据树下巨岩上所刻“婆罗宝树,僧昙诜手杆"十字来看,已有一千六百多年。

昙诜为大林寺创始人,东林寺高僧慧远的弟子。

柳杉原名“婆罗”,是从西域引来的树种,银杏名为“白果”,为第四纪冰川的遗留植物,有“活化石”之称,因为祖辈植树,孙辈才能结果,故名“公孙果”。

三树凌空,高约四十米,粗约四人合抱。

这里原本杉数千株,古木参天,后因康熙五十年(1717年)僧人盗伐,仅剩下这三棵古树,据专家考证,实为明代所植,明万历四十年(1618年)旅行家徐霞客在《庐山游记》中记载:“黄龙寺畔,树大三人合围,非桧非杉,枝头着子累累”。

据此推算,三宝树至少已有四百年的历史,据传三棵古树在明代神宗皇帝手上曾险些被害。

相传神宗皇帝在黄龙寺设临时行宫,想用三树桩天然贺桌举行宴会,命百匠砍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