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醉翁亭记》课堂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课堂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对偶句的特点及作
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
的结构特点。

3、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2、⑴作者及作品介绍: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指定学生回答: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位?)
⑵作背景简介:作者当时被贬,遭到打击,心情依然
乐观。

⑶“记”古代一种文体,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⑷全文线索:“乐”
3、课文分析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名字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⑴自然环境
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
总领写景的句子:环滁皆山也
⑵亭名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现在还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⑶教师指出重点词语,学生朗诵课文。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⑴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⑵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⑶总结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⑷指出本段中的对偶句。

(学生回答)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⑴四层(一句一层):
滁人游太守宴
众宾欢太守醉(核心)
⑵学生指出对偶句,教师分析其特点及作用。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⑶前后照应:本段最后一句与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照应?(学生讨论回答)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⑴禽鸟鸣林的乐趣
游人的乐趣
太守的乐趣(最高的境界)
⑵前后照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与“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相照应。

2、中心归纳:本文以“乐”字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岁
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教师指导,学生
自主回答)
3、课外拓展
⑴你对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持什么态度?
⑵作者身处逆境,心情依然乐观的处世态度对你有什
么启示?
三处理课后练习题
四板书设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名字的由来与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民醉翁亭记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同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