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调查研究报告水体污染是指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其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类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方面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
水污染来源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1997年,全国污水排放量约416亿吨,其中45%来源于城市生活污水,55%为工业废水。
工业废水。
工业水污染主要来自造纸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及采矿业等等。
而在一些城市和农村水域周围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如酿酒、制革、印染等,也往往是水体中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主要来源。
城市生活污水。
尽管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在过去的十年期间逐年下降,而生活污水的总量却在增加。
1997年与1990年相比,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整整翻了一番,达到189亿吨,而我国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率仅为13.6%。
全国各地生活污水对当地水体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影响不尽相同。
例如,山东省生活污水占废水总量的40%,而重庆市生活污水则产生了当地水体中68%的化学耗氧量和85%的生物耗氧量。
农业废水。
除了农产品加工这一间接水污染行业外,作物种植和家畜饲养等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环境也产生重要影响。
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
尽管我国的化肥使用量与国际标准相比并不特别高,但由于大量使用低质化肥以及氮肥与磷肥、钾肥不成比例的施用,其使用效率较低。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廉价低质的氨肥的使用。
这种地方生产的氨肥极易溶解而被冲人水体中造成污染。
近年来,杀虫剂的使用范围也在扩大,导致物种的损失(鸟类),并造成一些受保护水体的污染。
牲畜饲养场排出的废物也是水体中生物需氧量和大肠杆菌污染的主要来源。
肉类制品(包括鸡、猪、牛、羊等)在过去的15年中产量急剧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动物粪便直接排入饲养场附近水体。
在杭州湾进行一项研究发现,其水体中化学耗氧量的88%来自农业,化肥和粪便中所含的大量营养物是对该水域自然生态平衡以及内陆地表水和地下水质量的最大威胁。
水污染类型水体污染类型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类。
1.有机耗氧性污染生活污水和一部分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素等有机物。
这类物质进入水体,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多分解为简单无机物质。
在此过程中消耗水体中的大量溶解氧。
大量的有机物进入水体,势必导致水体中溶解氧急剧下降,因而影响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的正常生活。
严重的还会引起水体发臭,鱼类大量死亡。
2.化学毒物污染随着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每年排入水体的有毒物质越来越多。
有毒污染物的种类已达数百种之多,大体可分为四类:(1)非金属无机毒物(CN、F、S等),(2)重金属与类金属无机毒物(Hg、Cd、Cr、Pb、Mn等),(3)易分解有机毒物(挥发酚、醛、苯等),(4)难分解有机毒物(DDT、六六六,、多氯联苯、多环芳烃、芳香胺等)。
3.石油污染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油类对水体特别是海洋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目前由人类活动排入海洋的石油每年达几百万吨以至几千万吨。
1991年的海湾战争造成的石油污染是至今最大的石油污染。
进入海洋的石油在水面形成一层油膜,影响氧气扩散进入水中,因而对海洋生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石油污染对幼鱼和鱼卵危害极大,油膜和油块粘附在幼鱼和鱼卵上;使鱼卵不能成活或使幼鱼死亡。
石油使鱼虾类产生石油臭味,降低海产品的食用价值。
石油污染破坏优美的海滨,风景,降低了作为疗养、旅游地的使用价值。
4.放射性污染水体中放射性物质主要来源于铀矿开采、选矿、冶炼、核电站及核试验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等。
从长远来看,放射性污染是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潜在性威胁之一。
5.富营养化污染富营养化污染主要是指水流缓慢、更新期长的地表水体,接纳大量氮、磷、有机碳等植物营养素引起的藻类等浮游生物急剧增殖的水体污染。
自然界湖泊也存在富营养化现象,由贫营养湖→富营养湖→沼泽→干地,但速率很慢。
人为污染所致的富营养化,速率很快。
在海洋水面上发生富营养化现象称为“赤潮”。
在陆地水体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称为“水华”。
在地下水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称该地下水为…肥水”。
一般认为,总磷和无机氮含量分别在20mg/m3 和300mg/m3以上,就有可能出现水体富营养化过程。
不同的研究者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划分指标给出不同的值。
6.致病性微生物污染致病性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病毒。
致病性微生物污染大多来自于未经消毒处理的养殖场、肉类加工厂、生物制品厂和医院排放的污水。
水污染与水质评价指标水受到污染时,首先要知道受污染的程度,水的分析测定概括起来有化学、物理、生物学性质三个方面,并通过不同的指示定性定量地反映,这些指标称为水质评价指标。
一般地水质评价指标如下:(1)pH值在水中pH值的允许范围一般在6.5~8.5之间。
就天然水域而言,其pH值的变化范围是比较小的。
一般认为鱼能正常生存的酸碱度就是pH值的允许范围。
当降雨时,鲑鱼在pH为5.5的条件下,就全部死亡。
显然,pH值为5.5时就不是允许范围了。
(2)浊度和透明度所谓浊度,就是用来表示水质混浊程度的单位。
当1L水中含有1mg直径为62~74μm的白陶土时,被称为浊度1度(1°)。
使用浊度计的方法通常是把水的吸光度与标准液的吸光度进行比较测定。
所谓透明度,在日本是用5号活字印刷成文字,置于被测液的底部,然后通过液层垂直看底部的文字,以刚刚能辨认出文字的水层高度的厘米数来表示。
进行了废水浊度和透明度的测定,水的污浊程度就基本上知道了。
(3)悬浮物(SS)多数废水含有不溶解性的悬浮物。
所谓悬浮物,也有人称之为“浮游物”。
当溶液混浊时,除含有悬浮物外,也含有微量的溶解物。
不过这二者是难以截然分开的。
(4)溶解氧(DO)当废水中含有还原性有机物质时,这些还原性物质就和水中的溶解氧起反应,往往引起水中溶解氧不足。
所以,当水中有机物多时,溶解氧就少。
因此,测定水中的溶解氧就能知道水的污染程度。
但是作为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的方法,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付诸于实践。
系表示污染物质数量的个指标,它是水中的有机物被好气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氧的数量,而氧的量与有机物的量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
(5)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Oxygen-Demand)COD是表示水中的有机物被氧化分解时,所消耗氧化剂KMnO4(CODMn)或K2Cr2O7(CODcr)氧化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的当量,这个氧的当量与有机物的量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
在我国一般多采用CODMn评价地面水环境和自来水质评价。
(6)生物化学需氧量(BOD)(Biochemical-Oxygen-Demand)BOD表示水中的有机物在好氧条件下,经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的当量,然而,COD及BOD两个指标,都不能完全反映水中有机物的含量,只有相当于有机物氧化率的60%~70%,况且COD及BOD在不同的条件下所测结果又不一致,但目前这两种指标仍被采用,在时间上BOD的测定在20℃条件需要5天(BOD5)而COD测定只需2小时就可以了。
现在对于BOD、COD的测定又被所谓的TOC、TOD测定器所代替,近来已作为公认的方法普遍采用。
TOC、TOD仅用几分钟的时间就可测定出来,而巳还能连续测定。
TOC(Total Or-ganic Carbon)为有机碳总量。
在测定水中的碳化物时,以钴(Co)作触媒,在950℃的条件下燃烧。
燃烧时产生的CO2,用非分散型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测定。
其间把无机的碳酸盐在150℃的低温条件下燃烧,测出其CO2的数量。
从总碳中减去此CO2量后,就为有机碳的测定值。
也可用总需氧量TOD(Total Oxygen Demand)表示,即以白金为触媒,在900℃的条件下燃烧。
此时产生的总氧量,因为包括了一部分亚硝酸氧化时所用去的氧,所得结果不够准确。
用TOC、TOD法所测定的理论值准确度高,是目前对水质各指标测定中不可缺少的方法。
BOD、COD、TOC、TOD测定值的比较如图6-14所示。
从图里可以看到BOD、COD的理论值是相当低的,仅为60%~70%。
而TOC、TOD的理论值却能达到90%。
ThOC表示理论TOC。
(7)依赖生物指标的方法仅仅采用如前所述的BOD、COD这两个指标作为表示水中含有机物的量是不够的。
例如在两种水内,如果A的BOD高,而B是COD高,在此种情况下比较哪一个已经污染?哪一个没有污染?是难以分清的。
可是,如果知道了栖住在那里的生物种类,就可判定水质污染的程度了。
日本津田松苗氏搜集整理的多腐性水域特征的具体内容如表6-5所示。
该表把水质分为强腐水性、α-中腐水性、β-中腐水性和贫腐水性四种。
按水质污染、恶化程度的顺序,以等级表示。
贫腐性的清洁水,在昔日到处都是。
而遗憾的是现在不多了。
那时从山谷中流出的水,既清洁又洁净,不加任何处理也是很可口的饮用水。
在这种水中,既没有鲤鱼也没有鲫鱼,连细菌和植物性生物也很少。
至于原生动物,则更为稀少。
与此相反,在第一污染区——强腐水性水域,不仅BOD多,而且底层的污泥是黑色;不单是细菌的数量多,而且嫌气性的生物也多;一切腐败性的毒物,特别是硫化氢(H2S)和氨(NH3)之类的物质全有。
在这种环境中,只有抵抗力很强的生物方能适应。
在该水域打捞的鱼,对人们来说已经成为无用之物了。
水污染现状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水利部门报告显示,1997年,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污染比重与1996年相比,枯水期污染河长增加了6.3个百分点,丰水期增加了5.5个百分点,在所评价的5万多公里河段中,受污染的河道占42%,其中污染极为严重的河道占12%。
全国七大水系的水质继续恶化。
长江干流污染较轻。
监测的67.7%的河段为Ⅲ类和优于Ⅲ类水质,无超Ⅴ类水质的河段。
但长江江面垃圾污染较重,这是沿岸城镇和江上客船乱扔垃圾所致。
成堆的垃圾已严重妨碍了葛洲坝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影响了长江三峡的自然景观。
黄河面临污染和断流的双重压力。
监测的66.7%的河段为Ⅳ类水质。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
70年代黄河断流的年份最长历时21天,1996年为133天,1997年长达226天。
珠江干流污染较轻。
监测的62.5%的河段为Ⅲ类和优于Ⅲ类水质,29.2%的河段为Ⅳ类水质,其余河段为Ⅴ类和超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总汞。
淮河于流水质有所好转,尤其是往年高污染河段的状况改善明显。
干流水质以Ⅲ、Ⅳ类为主,支流污染仍然严重,一级支流有52%的河段为超Ⅴ类水质,二、三级支流有71%的河段为超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非离于氨和高猛酸盐指数。
海滦河水系污染严重,总体水质较差。
监测的50%的河段为Ⅴ类和超Ⅴ类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