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素养及养成路径
作者:郝保伟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02期
【摘要】研究素养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
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工作的应有之义,对教师个体、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发展,乃至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素养包括研究意识、研究理论知识、研究能力、研究伦理与规范等内容。
提高教师研究素养,培养研究型教师,需要从多种途径入手。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研究素养思维能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新时代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必然是一支重视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素养、具备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教师队伍。
一、研究是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应有之义
第一,研究是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应有之义。
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教育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教育教学的科学性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科学合理安排教育内容,采取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艺术性则体现在创造性、创新性,教育有法、法無定法。
这必然要求教师不断地对教与学、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教育教学的内外部环境等进行研究,以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可以说,开展研究或者工作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本质特征之一。
第二,研究素养是教师素养的基本内容。
既然研究是教书育人工作的应有之义,那么具备相应的研究素养,就成为教师素养的基本内容。
同时,我国的相关政策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都在“专业能力”领域“反思与发展”维度方面,提出教师要“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教政法〔2019〕16号)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开展研究工作需要具备相应的研究素养。
第三,研究能够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有效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工作质量,而且能够提高教师工作的满足感、成就感,克服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从而缓解职业倦怠,提高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