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它包括微动脉、微静脉、毛细淋巴管和组织管道内的体液循环。
人体每个器官,每个组织细胞均要由微循环提供氧气、养料,传递能量,交流信息,排除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
微循环障碍是血液成份的改变,使管腔狭窄,血液流速或减慢或血栓形成,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微循环畅通百病不生,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医学已证明:人体的衰老,肿瘤的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及许多心脑血管等疾病、主要是微循环障碍所致,因此微循环正常与否,是人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
现今的生活方式、饮食、压力、污染等都是造成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外部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细胞和血液会逐渐衰老,功能也自然随之退化,这是造成微循环障碍内部原因。
微循环发生障碍会使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时会导致心梗或中风等其他重大疾病。
影响一旦人体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其相应的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
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运行。
因为人的毛细血管极细极长,而且其中的血液流速极慢,每秒只能流动0.41毫米。
在这么长的血管中,经常有杂质混浊在血液中,如胆固醇、酒精、尼古丁、药物残渣、化学残留物等,它们不但使血管壁变厚,有时经常堵塞血管,造成血液运行不畅。
因此,人体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很容易发生障碍,产生淤滞,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轻则造成机体功能退化,严重时就导致疾病的发生。
目前医学研究,人的衰老、生病都与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这是比较公认的学说。
那么微循环障碍会起哪些疾病呢?神经系统:脑部发生供血不足,脑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养料,代谢产物不能充分顺利排除,而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重者会发生脑梗塞、中风等症。
心血管系统:心脏发生微循环障碍,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产生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冠心病的症状,甚至发生心肌梗死。
呼吸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则会发生胸闷、气短、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消化系统:胃是后天之根本,如果胃部微循环发生障碍,就会引起胃的功能紊乱,营养吸收不良,发生胃炎、溃疡病以及其他胃部病变。
内分泌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可导致各种激素分泌紊乱,引发甲关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乳腺炎、小叶增生等;泌尿生殖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导致肾炎、肾衰、女性盆腔炎、月经不调、男性前列腺炎、膀胱炎等。
肌肉关节系统:肌肉、关节微循环障碍,代谢产物堆积,会产生全身肌肉酸痛、麻木、冰冷、四肢微血管堵塞不通,会造成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严重出现跛行,刀割样痛。
颈、肩、腰、腿痛退行性病变。
妇科系统:有许多妇科病均与微循环有关,如痛经、月经不调、小腹下坠感、附件炎、子宫肌瘤都与气血不通、气滞血淤有关,气滞则痛,血淤则肿。
皮肤科: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的微血管减少,供血、供氧不足,表现皮肤营养降低,出现皮肤弹性下降,出现松弛和皱纹、黄褐斑、老年斑、眼周过早出现鱼尾纹、眼袋等,如果注意面部皮肤保健,使用中脉帽子、眼罩均可改善上述情况。
由于微循环障碍引发多种老年病:如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脑萎缩、老年痴呆、中风、高血压、冠心病、肩周炎、骨刺形成骨质疏松等症,都是困扰老年人的一些常见病。
俗话说:“微循环通,人不得中风;微循环好,心肌梗塞少;微循环流程,全身健康。
微循环几乎是百病之源,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器官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
人体的血管是输送血液的管道,它如同一条大河,逐渐分支和灌溉着四周的土地一样。
也在营养着血管周围的组织细胞。
当血液经过大血管到达细小的微动脉时,它流经分布广泛的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流入细小的微静脉。
由于这部分血管口径很小,肉眼看不到,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因此称为微循环。
近年来有人提出微循环的概念除了血液微循环以外,还包括淋巴液和组织液的微循环,它们是指毛细淋巴管中的淋巴液微循环和微小的组织管道中的组织液循环。
但通常所说的微循环是指研究比较深入的血液微循环。
在血液微循环的血管中,引导血液流入的微动脉,由于管壁有平滑肌,可以收缩和舒张,决定着微循环的流入量;引导血液流出的微静脉,管壁也有平滑肌,它的活动决定着毛细血管血流的流出量;而毛细血管是没有平滑肌的,只有一层血管内皮细胞和外面的基膜,因
此壁最薄,物质容易通过管壁进出血管,其主要的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
自20年代以来就己开始了微循环的研究,但微循环这个名词是在1954年第一届美国微循环会议上才正式确定和使用。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成立微循环学会,己召开了六次世界性微循环大会,三次亚洲微循环大会。
微循环的研究己从显微镜下直接观察血流,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
微循环供给组织细胞氧气和养料,带走代谢废物,保证了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
微循环紊乱参与了许多疾病的发生,如急性的炎症、创伤、烧伤、休克,慢性的溃疡病、肝炎、肝硬化、老年性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因此改善微循环有助于身体的强健和疾病的康复,寻求好的改善微循环的方法一直为医学界所重视。
在前几讲中,已经就防治红细胞聚集、白细胞贴壁粘着、血小板聚集及微血栓形成作了介绍。
在此主要讨论改善微循环增加总的血流量的方法。
改善微循环和增加血流量的方法包括药物和非药物疗法两大类。
在药物疗法中以山莨菪碱,阿托品,樟柳碱等为代表,它们共同特点是扩张微血管,加快血流速度,从而增加血流量。
我国从青海唐古拉山的草药山莨菪中提取出的山莨菪碱作用最为突出,它有明显的扩张微血管和增加血流量作用,同时还减少血小板和白细胞的聚集和减少微血栓形成,如今它已成为我国临床医生治疗微循环紊乱和抢救某些重症病人的一个广泛应用的药物。
此外活血化瘀中药丹参、川芎、虎杖等也有明显增加血流量作用。
在非药物疗法中,常用的多种物理疗法,包括超短波、频谱、氦氖激光、热疗、矿泉浴等均有扩张微血管和增加血流量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研制了一种新的改善微循环的高科技材料———微元生化纤维也属于非药物疗法。
这种材料是把一些无机的超细粉末纺入化学纤维,由此制成的纺织材料可以吸收人体和外界的能量,释放出远红外线,从而能明显改善微循环。
它可以使正常血流量增加2—3倍,使烧伤和炎症瘀滞的血流在几个小时间内逐渐恢复。
微元生化纤维的研制,一方面改变了纺织品传统的保暖和美观的作用,使其进入了功能纺织品的时代;另一方面它利用纺织材料可以缝制成衣服、护膝、护腕等制品穿在身上的特点,起到连续改善微循环作用。
改变了传统的只有药物疗法才能连续作用,而非药物疗法不能连续改善微循环的概念。
因此它的研制成功引起国内外的重视。
需要说明的是,所有改善微循环的方法并没有对疾病的原始病因如细菌、毒
素等起到直接消除或拮抗作用。
因此包括新研制的微元纤维制品在内,需要正确评价它的作用,不要夸大改善微循环的效果。
如今尚没有一个能医治百病的疗法和药物。
改善微循环仅仅是针对发病中的一个环节起作用,对某些疾病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不可能医治百病。
(人体中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就叫做微循环。
微循环是人体组织细胞吸收营养、氧气,排出代谢产物的交换场所。
人体单纯靠心脏的收缩力量不能将血液直接灌注到人体各器官的组织细胞,必需靠微循环部分的毛细血管不与心脏跳动同步的自律运动将血液进行第二次调节,第二次灌注,所以在医学上把微循环比喻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微循环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
l、物质交换的场所血液给组织运来氧气、营养物质、激素和水等,带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
微循环是这些物质进行交换的唯一场所。
2、调节血流和血量微循环的血管数量极多、容量很大、是个P大的贮血库。
改变这个血库的容血量,就可以调节全身的循环血量和静脉的回心血量。
一旦因某些原因引起全身微循环血管大量开放,将有大量血液淤积在微循环内,导致循环血量和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
如不及时纠正,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医学上改善微循环的一些方法:
1、疏通微循环血流
一、右旋糖酐溶液的补充
二、抑制血小板粘附的药物(抗血小板药)
三、肝素的抗凝治疗
2、改善红细胞变形性
目前报导较多而且临床应用已经证明有效的药物有Pentoxifylline(Trental400),这是一种黄嘌呤衍生物,能增加红细胞内ATP的含量,而ATP是红细胞变形的分子基础。
国内的许多研究发现,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也有改善红细胞变形性的作用,如丹参、川穹及潘生丁等。
3、血液稀释
4、高压氧治疗
体育锻炼:冬泳对改善微循环有作用
姚镛等检测44名多年冬泳者的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与132名
健康成年人对照。
结果表明,坚持冬泳者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状态优于非冬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