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摄影的分类

浅谈摄影的分类

摘要当今摄影器材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摄影队伍中来。

但摄影的分类问题一直显得有些滞后,摄影分类是摄影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科学的分类,能使一门学科构成一个从一般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相对完整的系统,摄影分类应该是一定的根据下运用逻辑方法进行。

为了让摄影工作者以及摄影发烧友找准自己的定位,摄影需要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分类。

本文由摄影的发展入手考察摄影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现代摄影的功能,构建了按“摄影功能”分类的逻辑体系,按这一体系对摄影进行分类,并详细的介绍了不同类摄影的特点,最终得出了按功能分类是一种有力而有效的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的实施就直接按作品的表面性质来区分, 观者能够比较容易和准确地理解作品的结论。

关键字:摄影分类意义功能分类浅谈摄影的分类张哲引言当今读图时代,影像文化成为了文化主流形态,而做为影像文化基础的摄影,诞生至今才不过一百多年,发展极快,但摄影的分类问题一直显得有些滞后。

摄影分类是摄影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科学的分类,能使一门学科构成一个从一般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相对完整的系统,摄影分类应该是一定的根据下运用逻辑方法进行。

研究摄影的功能与分类是摄影进步的需要,能够使摄影爱好者找准自己的定位,同时能让摄影工作者找准自己的方向。

一、摄影的发展对于摄影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由于不同时期文化的影响和人们对摄影的探索,摄影流派的发展;另一个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摄影器材的不断更新,摄影的效果和摄影手法的发展。

摄影起源于欧洲,迄今160余年,纵观摄影流派的发展过程,早期的脉络比较清晰,而进入20世纪20年代之后随着摄影技术和风格的迅速发展往往难以用流派对摄影现象加以归纳。

在西方摄影史中,比较著名的流派有现实主义、社会纪实、都市摄影、物理摄影(运动和光效应)、抽象摄影、结构摄影、象征主义、后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进入90年代,数字技术的进入极大地拓展了影像的表达空间,这才是新与旧的分水岭。

中国的摄影发展有其悲哀的一面,在世界传统摄影走下坡路的时候,中国才有人能够拿起价值不菲的照相机开始拍照,无不讲究起、承、转、和精心组织出叙述的结构与逻辑顺序来。

“观念摄影”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名词被广泛应用,其主要是一大批受过当代艺术教育的艺术家参与所造成的。

像当代艺术群体对摄影的介入,无疑会使摄影获得摆脱传统摄影观念束缚的有利时机。

由于不断采用最新的电子科技成果,照相机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操作越来越方便。

摄影器材的高科技含量已将需耗时钻研摸索的曝光和对焦等技术都交与相机完成,要拍摄到技术上完美无缺的照片几乎已无任何障碍。

也就是说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摄影家”的优势大大减弱,数码影像技术在革命过程中为摄影园地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变化,不但降低了摄影艺术的入门门槛,而且对传统摄影技术几乎具有颠覆意义。

数码摄影降低了摄影的门槛,它已彻底改变了延续160余年的现状,演绎出全新的摄影流程。

数码摄影几乎将摄影过程简化到无以复加地步,只要按下快门,立即看到照片,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后重新拍摄,即使是后期暗房处理那曾经颇为神秘见不得光的加工,也完全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

多少限制摄影者自由的枷锁都被数码摄影彻底粉碎,只要你愿意,即使没有良好物质基础者也可欢快享受数码摄影的乐趣,充分体会数码影像带来的恩泽,因此摄影活动再也不像以前那样需要苛刻的工作环境和昂贵的探索费用,曾经使人无法回避而难以满足的“暗房”过程,如今在电脑中都可实现。

这样,大量的人加入到摄影的队伍中来,更是对摄影增加了新的元素。

二摄影分类的意义在摄影的发展中,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分类,出现了定义混乱与概念冲突的现实问题,许多摄影工作者以及摄影发烧友很难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不了解不同的摄影门类所具有的不同的规律、要求、特点、审美特色,从而也不便于交流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就如很多有实践经验的摄影人“过于笼统地将摄影看成是一种没有层次分别的视觉形式,甚至仅仅是将摄影看成是一门‘艺术’,很少从功能的角度将图像制造分别开来,以致于不能正确地看待那些自己所不熟悉的摄影形态,也不能明白自己的摄影活动处在一种什么样的位置上,无法对自己拍摄的图片给出一个准确的价值判断,更不清楚自身以后的摄影发展方向。

”因此,了解不同的摄影门类,而不是要摄影爱好者过多地纠缠于分类的争论之中,能使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各种摄影艺术门类,不要给它们加上一些他们所无法承担的任务,然后再指责他们没有做到,也不要剥夺它们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和美学价值。

例如:由于纪实摄影是一种艺术摄影,而布勒松是纪实摄影大师,是街头摄影的开拓者,因此,他的摄影活动完全是一种艺术创作。

他所说的“决定性瞬间”既不是二战胜利,也不是卫星升空。

仅仅是人和人的活动在一种特定的瞬间所能体现出来的特定的美感而已。

我们过了二十年、三十年再来看布勒松的作品,也不能要求从中看到当时法国社会的多么深刻的社会意义或者认识价值。

那样就太苛求大师了。

同样,如果我们否定纪实摄影的艺术和美学价值,我们就太贬低大师了。

摄影的分类是摄影进步的需要,是摄影不同门类之间和融相处、共同促进的需要,混淆分类或者取消分类会造成评判上的混乱,不利于摄影的繁荣,也是一种艺术上的倒退。

当然分类不是绝对的。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绝对的。

有的照片本身就具有双重意义、甚至多重价值。

如:记录摄影中的科学资料作品、文献资料摄影作品,有的艺术价值很高,就可以作为艺术照片中的纪实摄影作品来看待,参加比赛,获取奖项。

同时又不影响它的文献价值或科学价值。

再如:一些领袖活动和重大社会活动的摄影,很多作者最初只是出与记录历史的目的,作为文献资料而拍摄的,但是,其中不少因为艺术价值高,成为纪实摄影的经典之作。

又如:有些航拍照片,本来是用于科研目的的,但是艺术价值高,也可以作为优秀的风光摄影作品来看待。

三、摄影分类的逻辑目前国内比较通用的分类法是将摄影分为人像摄影、艺术摄影、纪实摄影和广告摄影四大种类。

这种分类看似比较清晰实用,但如果从理论上深究,可以发现这种分类显然存在着逻辑错误的问题。

人像摄影指的是摄影内容(人物肖像),纪实摄影指的是摄影性质(内容来源于真实),广告摄影指的是摄影功能(将商品广而告之),艺术摄影则可以包含其他所有的种类——因为不管摄影的内容、性质、功能如何,凡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摄影都可称之为艺术摄影。

艺术摄影因而在逻辑关系上比人像摄影、纪实摄影和广告摄影都要高一个层次。

这种分类逻辑的混乱势必引起内容范畴上相互矛盾的现象。

以人像摄影为例,它既可以为纪实的目的而拍摄,也可以为商业广告的目的而拍摄,那么岂不是可以同时分别划归为人像摄影、纪实摄影和广告摄影三类吗?再说,将拍得很有审美价值的人像摄影称为艺术摄影也未尝不可。

纪实摄影中存在着大量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艺术摄影中也存在着不少偏重纪实的作品,这种兼容现象很普遍。

如此可见,人像摄影、艺术摄影、纪实摄影和广告摄影四类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既有相容又有并列,同时还有不同层次关系。

采用这样逻辑关系混乱的分类肯定会引起理解上的歧义,对于摄影理论的建构带来一些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

有了符合逻辑的分类,概念才能清晰,每个类别应该在同一个逻辑层次上平行,并且既要相互补充又不能互为替代。

比如以题材来分类,有肖像摄影、静物摄影、风光摄影、运动摄影等;以艺术风格来分类,有自然主义摄影、现实主义摄影和浪漫主义摄影等;以拍摄方法来分类,有抓拍、摆拍、叠加合成等。

四、摄影功能分类按摄影功能分类是本人提出的不同于现在摄影界对摄影作品的分类,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人是从两个方面考虑的,一是摄影家的主观动机,拍摄者创作这个作品的理由,作品的存在能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是影响作品的内在缘由;二是参观者的反应,作品能够给予参观者的信息,参观者就可以了解到的信息,这是作品的外在表现。

所以,按摄影功能分类可以概括比较全面,理顺了摄影种类间的逻辑关系。

同时,随着照相器材的发展与技术性能的提高,摄影的表现力增强和风格多样化发展是自然的趋势。

只有摄影人自觉地加以发挥应用,才使得这种自然的发展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

所以,“让我们将目光放在当代中国摄影家的摄影动机与关注点上,而不是仅仅停留于手法与风格上”。

“这个摄影有什么功能”就是一个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

为什么而拍摄是摄影人超越自在的一种自为状态,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追求:或为了记录和展示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件,或为了体现某种物品的审美价值或使用价值,或为了探索某种艺术表现手法,等等。

拍摄的图片体现摄影人的理念与意志,直接影响着摄影人的选择和作品的风格,从而决定摄影作品的内涵与价值。

由此笔者按摄影的功能分为如下5类。

(一)新闻纪实类摄影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纪实类摄影应该是传媒工作者所拍摄的、在传播媒体上广为传播了的摄影作品,才能称为新闻纪实类摄影作品。

不是记者拍摄的、但是经过媒体确认了具有新闻价值、并且发表了的,也可以称为新闻纪实类摄影作品。

但不能说,所有人拍摄的、自己认为有新闻价值的、未经媒体确认并加以传播的摄影作品,都可以称为新闻纪实类摄影作品。

象东南亚海啸时很多游客拍摄的东西,如果没有发表,只能暂时作为记录摄影的资料,而不能称为新闻纪实类摄影作品,等到人们去认识和发掘深层次内容的时候,其作为新闻摄影的时效性可能已经过了。

新闻纪实类摄影讲述的是有深度的真实事件,它关注人的命运,更关注人或事件的典型意义,尤其是关注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

因此,它不是单纯地讲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或记录一个事件,而是通过故事、人物或事件本身来揭示隐含的意义及其作者所给予的关注和评判。

新闻纪实报道摄影的几个要点,是拍摄者不能违背的。

首先是它的真实性原则。

斯蒂格利茨曾说:“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

同时,他们又反对象镜子那样冷漠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主张创作应该有所选择,对所反映的事物应该有艺术家自己的审美判断。

著名纪实摄影大师路易斯·海因就说过这样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应加以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以表扬的东西”。

在他们看来,纪实类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实性,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作品才能发挥其他艺术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其次,它应准确地反映人物的职业、身份特征及文化环境并且要求有典型性。

对于事件,它要求反映具体的环境,时间和典型性特征及事件的意义。

有时还要求交待事件所产生的原因及所造成的结果。

纪实报道摄影《阿V姑娘的日子》通过视觉形象比较深入地揭示了一个16岁少女的生存状态,拍摄者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来反映她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的生活、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