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病理学基础【学习要求】掌握:疾病的概念;充血、出血、局部贫血、坏死和炎症的概念及病理变化特征以及炎症的局部症状;发热、贫血、黄疸、水肿及脱水概念及病理过程;剖检方法与步骤。
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充血、出血、局部贫血发生的原因,发生坏死的原因,炎症的基本病变过程及全身变化;应激、败血症的概念;剖检观察与纪录。
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规律;萎缩、变性、组织修复的概念及病理变化特征,炎症常见类型、转归;休克、酸碱中毒的概念;采样、保存与送检。
【学习重点内容】一、疾病的概念:疾病是机体与致病因子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而且有规律的斗争过程。
疾病是一种自然现象。
疾病表现为机体的临床症状、体征或各种生理指标的变化,出现机体生命活动障碍,使畜禽经济价值降低。
在损伤和抗损伤的过程中,若损伤大于机体的抵抗力,则疾病进一步恶化;反之,疾病减轻并恢复健康。
例如:当动物发生肠炎时,肠黏膜受有害物质刺激使其损伤,肠道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乘虚而入,肠道为抵御病原体的侵入而分泌增加,同时增强蠕动以排出病原体,表现为腹泻。
但是,腹泻使体液的平衡遭到破坏,严重的腹泻导致脱水、口渴、血液浓稠,如果此时体液得不到有效补充,机体产热增加、散热降低,加之肠道内的病理产物吸收入血而引起身体发热,患病动物表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饮欲增加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此时,动物生产性能下降,使役能力降低。
如果机体抵抗力强,通过免疫和神经体液等调解可缩短病程而康复;反之使病程延长、甚至死亡。
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机体内部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是健康的标志,疾病则是体内外统一、平衡、和谐的破坏。
上述疾病概念提示我们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应查明病因,注意区别损伤和抗损伤过程的主次因素,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提高机体的抵抗力,维护、保持和恢复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谐以及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协调统一。
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改变传统兽医以治病为主的观念,对疾病及时而尽早采取防制措施,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
二、充血的概念及病理特点器官和组织内含血量比正常增多的状态称为充血。
按其发生机理充血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种。
1.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是指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发生扩张,血流加快,引起组织或器官内的动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
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
这里我们指的是病理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的特点:充血器官组织色泽鲜红(临床上称为潮红),温度增高,机能加强和体积稍肿大。
2.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局部组织或器官内,动脉输入的血液量正常,而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流缓慢,引起静脉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
又称被动性充血、淤血。
静脉性充血也分全身性和局部性充血。
淤血的病理变化:静脉性充血的组织、器官呈暗红色或蓝紫色,在可视黏膜和无毛皮肤表现尤为明显,临床上称为发绀。
淤血组织器官体积肿大,机能减退,表温降低。
三、出血的概念及病理变化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称为出血。
流出体外叫外出血,如外伤性出血、咯血(肺)、呕血(胃)、黑粪(胃肠)等;积于组织间隙或体内叫内出血,如体腔积血、血肿、淤点、瘀斑等。
出血的病理变化:小血管破裂性出血时,如流出的血液蓄积在组织间隙或器官的被膜下,形成肿块并压挤周围组织,称为血肿;如血液流入体腔,则称为积血(如胸腔积血、心包积血等)。
伴有组织破坏的出血称溢血(脑溢血)。
同时,根据破裂的血管种类不同,分为动脉性出血、静脉性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
渗出性出血时,常因发生的原因、出血量和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别,常见有以下几种形态。
(1)点状出血多呈粟粒大至高梁米粒大不等,弥漫性散布,见于浆膜、黏膜及肝、肾等器官的表面。
(2)斑状出血形成绿豆大、黄豆大不等或更大的密集血斑。
常见发生于黏膜和皮肤表面。
(3)出血性浸润血液弥漫浸润于组织间隙,使出血局部呈整片暗红色,多发生于淤血性水肿时。
在肾脏、膀胱发生渗出性出血时,有时见到血尿。
四、局部贫血的概念及病理变化概念:机体器官或局部组织的动脉血液供应完全断绝或不足,使局部血液含量全无或少于正常,称之为局部缺血或局部贫血。
局部贫血的病理变化:局部缺血的组织,因失去血液而多呈现该组织原有的色彩,如肺呈灰白色,肝呈褐色,皮肤与黏膜呈苍白色;贫血组织体积缩小,被膜皱缩,贫血的组织器官代谢机能降低,因此可感到缺血部位发凉。
五、坏死的概念及类型坏死是指活的机体内局部组织细胞或器官的病理性死亡,其本质是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完全停止。
根据坏死的形态变化,将坏死分为三种类型:(1)凝固性坏死在蛋白质凝固酶的作用下,坏死组织蛋白质发生凝固,坏死组织肿胀。
同时酶的分解过程又进行得比较缓慢,故坏死组织质地干燥坚实,坏死区界线明显。
呈灰白或黄色。
常将坏死形象的分为干酪样坏死;腊样坏死以及脂肪样坏死。
(2)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因受蛋白分解酶的作用迅速分解,进而溶解液化变为液体,这种坏死主要发生在富含水分的组织,如脑组织的坏死(因脑组织富含磷脂和水分)和脓肿(大量白细胞释放蛋白酶,引起组织溶解,形成脓液)。
(3)坏疽组织发生坏死后,受外界环境影响和腐败菌污染使坏死组织发生腐败称为坏疽。
坏疽常发生在易受腐败菌污染的部位,如肢端坏死以及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坏死。
腐败产生的硫化氢与红细胞分解释放出的铁结合,形成黑色的硫化铁,使坏死组织变成黑色,即为坏疽。
如坏死组织局部水分逐渐蒸发,含水量减少,腐败菌繁殖很慢,病变区同正常组织可有明显的分界线,即外围活组织有充血及炎症细胞渗出所形成的反应带,此称为干性坏疽。
在冻疮及褥疮时常见。
若在含水量多的组织发生坏死,加之腐败菌及其他病原体侵入繁殖,使组织分解液化,产生许多臭而有毒的物质,并可引起机体中毒,此称为湿性坏疽。
如牛马的肠扭转、肠套叠及异物性肺炎时常见。
六、炎症炎症是机体对各种损伤所产生的防御反应。
这种反应主要由血管与细胞的应答所构成。
炎症的局部反应可以波及全身,而且还受到全身机能状态的影响。
因此,炎症是以局部改变为主的全身性反应。
炎症是许多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大多数常见病和多发病都属于炎症性的疾病。
例如,关节炎、胃肠炎、肺炎、脑炎等。
这些疾病,由于病因、机体的反应性以及发生炎症的器官组织的不同,因而各种炎症性疾病的表现形式各有其特殊性。
对炎症的认识与了解,能帮助我们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机制以及分析和解决兽医临床问题。
炎症过程通常可分三个基本阶段,即变质期、渗出期和增生期。
炎症的局部症状往往有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等五大症状。
临床上以这些症状作为判断炎症的重要依据。
(1)红是炎症最早的症状。
由于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血液量增多形成动脉性充血,炎症局部表现为鲜红色。
(2)肿主要由于局部充血,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形成炎性水肿所致。
在某些慢性炎症,也可以是细胞增生的结果。
(3)热由于大量动脉血流入,局部充血,炎区物质代谢旺盛,产热增多。
(4)痛疼痛是感觉神经受到刺激后发生的。
疼痛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致病因子、炎性物质或某些化学物质刺激神经感受器产生疼痛。
如5-羟色胺、核酸代谢产物及炎区钾离子浓升高等都可引起疼痛;炎性渗出物蓄积压迫所致。
尤其发生在组织紧密的区域,如胫骨前方等发生炎性水肿及炎性浸润时,疼痛尤剧。
(5)机能障碍由于局部组织发生肿胀、疼痛和组织损伤,必然使相应部位的器官组织发生机能障碍。
如关节炎时引起跛行。
炎症的全身变化常常表现为:(1)发热炎症时的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
发热的物质基础,目前认为是一种功能性致热源,由嗜中性白细胞或单核细胞制造并释放,是一种脂蛋白,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上移,进而使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故引起机体发热。
适当程度的发热,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使其失去致病力;同时,能加强肝脏的解毒能力,促进骨髓和淋巴组织的增生,加速抗体形成等增强机体的一系列防御反应。
若有严重而广泛的炎症而无发热或在疾病后期体温下降,往往表示预后不良。
但过高、过久的发热又可引起全身代谢的紊乱,损伤中枢神经功能等负面作用。
(2)血液变化由细菌引起的炎症时,一般都引起白细胞增多,这是机体加强防御的结果。
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增加,尤其是嗜中性白细胞的增加,往往提示体内有急性化脓性炎症。
白细胞中幼稚型白细胞比例升高,称为白细胞左移,说明骨髓造血机能旺盛,防御能力强大;相反如分叶核型白细胞占多数,则称核右移,说明骨髓造血机能衰退,机体防御能力不足。
重症时血液中白细胞数减少,往往提示预后不良。
临床上常以白细胞数量多少和各类白细胞的比例变化,作为判断疾病转归的依据。
七、发热、贫血、黄疸、水肿及脱水的概念1.发热是由于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把体温调节到高于正常的相应水平。
体温升高,常常是疾病过程中的最先“信号”。
2.单位容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时称为贫血。
3.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形成过多或排泄障碍,使大量胆红素蓄积在体内,将皮肤、黏膜、浆膜及实质器官等染成黄色的一种病理现象。
4.由于水盐代谢障碍使体液在组织间隙内蓄积过多,称为水肿。
皮下水肿称为浮肿。
体液在胸腔、腹腔、心包腔和脑室等体腔内蓄积过多称为积水。
水肿的病理变化特征:(1)体积增大水肿器官组织由于组织内部滞留多量水肿液,致使体积增大,如肺水肿。
结构致密的组织,体积肿胀多不明显。
(2)紧张度的改变发生水肿的组织弹性减小,因而指压留有压痕,而且压痕消失很慢,这种表现以皮下水肿时最为明显。
即所谓生面团样。
(3)颜色苍白发生水肿的组织,由于组织内积聚大量的无色液体,并压迫血管,故组织多贫血呈苍白色,如浮肿。
(4)切面的改变切开水肿组织时,有透明无色或淡黄色液体自切口流出,用手挤压,流出的液体增多。
组织疏松,间质增宽,如肺水肿。
组织学变化,可见组织的间质增宽,其间充满无色或淡染的水肿液。
结缔组织纤维膨胀、解离,甚至溶解。
轻度水肿时,实质细胞无明显改变,重者细胞肿大变圆,细胞内有时出现小水滴,如水泡变性。
长时期还可发生变性、坏死。
5.各种原因引起体内的水分丧失过多或摄取不足,使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的状态称为脱水。
由于体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盐,因此,在机体丧失水分的同时,电解质特别是钠离子也发生不同程度的丧失,引起血浆渗透压的不同变化。
根据水盐的丧失比例不同,将脱水分为缺水性脱水、缺盐性脱水和混合性脱水三种类型。
第二章综合练习题一、填空题1.半衰期指的是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从峰值下降到_______的时间。
2. 任何剂型中的一个具体产品称为_______,如黄连素片。
3. 消毒药指的是能够_______病原微生物的药物,防腐药指的是能_______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药物。
4.同种动物年龄体重相近的不同个体,对药物的质或量的感受性存在的差异称为_______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