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第二章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概念:国际贸易、世界贸易与对外贸易•国际贸易也称世界贸易,泛指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与劳务的交换活动,都是国际贸易。

它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世界贸易指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商品与劳务的交换活动的整体,即世界市场上的所有的商品、劳务等交换活动总称世界贸易。

•对外贸易也称进出口贸易,指一国或一地区以本国、本地区为主体,同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的商品与劳务的交换活动,即以本国本地区为一方,以其他国家和地区为另一方的贸易活动,称对外贸易。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的对外贸易,从国际范围来看就是国际贸易。

概念: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有形贸易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商品购销活动,商品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属性,故称有形贸易。

•早期的贸易自然是由有形贸易开始发展的,当时并无无形贸易之说,因为所有的贸易往来几乎都是商品的购销及货款的收支活动。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扩大,导致围绕商品购销的各种服务活动急剧增加,例如,运输、通讯、保险、旅游、服务、专利及技术、资本、劳动力、信息等的转让与流动,这些非有形商品的交换活动便是无形贸易。

•概念:贸易额与贸易量•贸易额。

又叫贸易值,是一个用货币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

•各国一般都用本国货币表示。

为了便于国际比较,许多国家又通行用美元计算。

•贸易额通常分为对外贸易额与国际贸易额两种。

对外贸易额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出口贸易额和进口贸易额之和。

由于从世界范围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为避免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的出口额相加,来表示国际贸易规模的大小。

因此,国际贸易额这个概念,专指世界各国出口贸易额的总和。

概念:贸易额与贸易量•贸易量。

是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如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

•由于世界各国的货币价值不断波动,因而单纯用货币表示的贸易值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国际贸易的实际规模,故有用贸易量表示的必要。

•按照实物计量单位进行计算,可剔除价格变动等因素带来的虚假成份,更准确地反映实际贸易情况。

•概念:贸易商品结构•贸易商品结构是指各种进出口商品分别在一国或一地区贸易中所占的比例。

•因商品种类繁多,在国际贸易上一般将其分为两大类,即农、矿产品及工业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和工业设备、化工产品等工业制成品。

•贸易商品结构是根据各类商品的贸易额与贸易总额的占比来建立的,它反映了各类商品的贸易额、比例关系及贸易的发展水平。

简言之,一国或地区贸易进出口商品按种类与进出口总额建立比例结构,形成贸易商品结构。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一、地理位置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质风貌、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等方面,它们是国际贸易的自然物质基础。

•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所处的空间区域。

•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和邻国位置等方面反映出来。

1、纬度位置当今地球上社会经济最繁荣、交往最密切、经贸活动最活跃的几个区域,也往往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等三洲的沿海地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伸入北极圈和南极洲的那些地区,由于位处高纬度,气候严酷,对社会经济的制约作用更大,故至今仍然是地球上经济、贸易活动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2、海陆位置濒临海洋还是深居内陆,环境、交通和出海口等条件大不一样,国家(或地区)之间以及内部经贸状况会形成明显的差异。

–例如,我国东部沿海一带,已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前沿阵地。

–南美洲的玻利维亚100 多年来一直是借道智利的港口进行对外贸易活动;非洲的赞比亚,其传统的出海口在南非,由于南非推行种族主义政策,赞比亚被迫重开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道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为海陆兼备的国家,不但拥有丰富的陆上资源和海洋资源,而且多有优良的港湾,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和航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前苏联以及现在的俄罗斯,虽濒临三大洋,但却酷似内陆国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它的对外贸易的发展美国是地跨太平洋与大西洋的“两洋国家”,有着便利而发达的大西洋航运和太平洋航运优势,使得美国与亚太地区的贸易总额已超过其与欧洲的贸易总额,达到2000多亿美元。

3、交通位置运河的开凿可以满足交通和运输上的需要。

我国的京杭大运河曾对南北物资的交流起过积极的作用。

•国际性的运河如沟通两大洋的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是世界性的交通咽喉和经济命脉,影响着国际间的经贸往来。

•跨越亚非两大洲的埃及,在沟通地中海与红海,扼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要冲——苏伊士运河,每年获得近20亿美元的运河船只通行费,极大地促进了埃及的经济、交通和贸易的发展。

•新加坡、巴拿马等国家,因位处沟通两大海洋的重要通道和国际航线的要冲等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依靠大量船舶过往、停靠及其供养补给、维修保养,使其成为周围地区与国家的物资转运点或集散中心,繁荣了该地区的经济贸易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于石油尚未成为主要能源,西亚石油没能得到大规模开发。

作为国际航运通道的马六甲海峡,当时并不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

战后由于石油取代了煤炭成为最重要的能源,加上日本、韩国、我国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使马六甲海峡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运通道,新加坡所处的地理位置就变得十分优越了。

4、邻国位置邻国国力的强弱,两国之间的关系,邻国的对外政策和政治经济制度,都将影响彼此的对外贸易。

因为临近或者毗连一些经济发达、经贸活动频繁的国家和地区,也会使一些国家、地区得益,促进经济贸易得到一定的发展。

二、地形、气候、水文条件的影响1、地形美国平原广布,所占比例颇高,使发展农牧业有了良好基础,为美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国家创造了条件反之,如果某一国地形破碎,沙漠戈壁遍地,崇山峻岭,或险恶地形直逼沿海,则必然对其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严重影响,难以展开对外贸易平原和高原有利于发展种植业,交通线路的建设也投资少、见效快;山地和丘陵地区有利于发展林业、畜牧业和采矿业,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造成一定障碍。

山区和平原地区相比,运输业效率差别也很大,在山区修筑一条与平原地区运输能力相同的铁路,造价要高3倍。

山区线路坡度较大,运营时,燃料和费用都成倍增加。

在水平线路上能拉5000吨重的机车,爬0.5%坡时只能拉1400吨重,爬1%坡时,只能拉800吨重。

海底大陆架往往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目前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能源供应地,如北海、波斯湾、墨西哥湾、渤海、黄海、东海等。

海底大陆架往往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目前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能源供应地,如北海、波斯湾、墨西哥湾、渤海、黄海、东海等。

1、水文河流和湖泊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位于热带多雨区的河流,一般水量大,无结冰期,水位季节变化小,具有较大的航运价值,对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世界上适宜航行的河流有长江、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伏尔加河、多瑙河、莱茵河、圣劳伦斯河等。

其中具有国际航运功能的河流主要是莱茵河和多瑙河。

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向北流经法国、德国、荷兰,注入北海,全长1360公里。

瑞士巴塞尔以下河段均可通航。

7000吨海轮从河口可上溯到德国的科隆,5000吨轮船可上溯到德国的曼海姆,2000吨轮船可到达法国的斯特拉斯堡。

莱茵河通过许多条人工运河与多瑙河、鲁尔河等相沟通,形成四通八达的稠密水运网。

因此称为德国的“黄金水道”,是世界上内河运输最繁忙的河流。

多瑙河,发源于德国西部,向东流经奥地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的亚、塞尔维亚一黑山、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摩尔多瓦、乌克兰等十几个国家,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全长2800多公里。

多瑙河由于水量大,水流平稳,流经国家多,因此也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运输十分发达。

地形、气候、水文条件的影响2、气候气候的节律性和地带性,对农业生产产生着深刻影响,进而影响国际贸易中大宗农产品的构成和流向,制约着经贸活动。

咖啡、可可、油棕、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主要适宜种植在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区,因此巴西、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加纳等国就成为这些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国;俄罗斯、加拿大由于有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森林茂密,则是世界上重要的木材及木制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

气候的差异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玉米、棉花适宜种植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节风气候区,所以作为人类衣食主要来源的棉花和粮食,主要产于温带地区,以1989年为例,世界粮食总产量约是18亿吨,其中70%左右产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目前世界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谷物的主要出口国是位于温带中纬度范围的美国、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阿根廷、巴西等国家。

气候的差异影响居民的消费习惯,影响消费品的种类和数量。

贸易航路沿线的不同气候类型可以直接影响国际贸易运输的成本和效率。

–某年夏季,我国某公司出口一批沥青运往西非,租用了外国商船,沥青包装则采用5层牛皮纸袋。

商船沿印度洋穿过亚丁湾、曼德海峡进入红海。

红海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都很高,表层海水的最高温可达32℃,含盐度一般都在4%以上,是世界上水温和含盐量最高的内海之一。

由于气温高,沥青开始融化,并透过纸袋粘在货仓地板上。

此后商船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大西洋,沿途气温有所下降,粘在货仓地板上的沥青又凝固起来。

商船到目的港后,卸货十分困难,清理打扫船舱更困难,最后结算,卖沥青赚来的外汇用于洗舱费还不够,入不敷出。

气候影响港口通航。

世界各国的港口有的可全年通航,有的则冬季封冻,船舶不能停靠。

北半球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带已经伸入寒冷的北极圈范围内,因而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沿岸的一些位处高纬度的港口,秋冬季节气温太低,洋面封冰,致使不少港口一年中有半年因航船无法运行而被迫停用,严重影响了沿岸国家的对外贸易。

灾害性天气(如寒潮、霜冻、风暴、干旱、洪涝、冰雹等),对于贸易产生的破坏性影响更为直接和严重。

例如,远洋船只往往因风暴袭击而被迫停航,如果不掌握气象资料,冒然远航,船舶很可能会被风浪浸没。

地形、气候、水文条件的影响因种种原因造成的全球性或区域性气候异常,经常干扰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和经贸活动。

1972年,由于气候异常,南美秘鲁沙丁鱼的捕获量减少2/3,致使当作饲料的鱼粉锐减。

与此同时,印度和西非的花生,前苏联的向日葵等,也因天旱而大量减产,致使能当饲料的大豆价格成倍上涨,由此引起了世界饲料与谷物市场的供求矛盾和国际贸易活动范围的扩大。

地形、气候、水文条件的影响–日本某商社曾根据天气预报—该国关东地区梅雨结束时间将比往常推迟,以及世界范围将是个凉夏—做出消暑饮料的销售量会有所减少,会造成制造饮料罐的马口铁销售量下降和价格的下滑的预测。

事实果真如此,1981年和1982年其社马口铁的出口量分别减少了13万吨和6万吨之巨,美洲的墨西哥亦因此取消了与该社签订的进口合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