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优质课教案_5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优质课教案_5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标要求: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经济的复苏与恢复,政权封建化和民族交流与融合
的表现和措施;培养学生分析史实和学生的论证表达能

方法与过程分析图片、问题探究、课堂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孝文帝的改革适应历史发
展潮流,他是中华民族的功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导入
设问:首先请大家欣赏两张幻灯片,大家看看两张幻灯片显示的人物在外形上又何不同?(提示),哪个更像我们汉人?同样在北魏时期
建立的石窟艺术,艺术风格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大家想想推动这一变化
的重要历史事件是什么?其实作品反映艺术风格的不同是孝文帝改革的
结果。

那么孝文帝改革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
习这一内容。

二、教学(简要分析教材:本节内容从经济、政治、民族融和三方面介绍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使学生形成初步总体认识)
首先我们一起浏览一下本课的小标题,本课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
面介绍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经济复苏和繁荣的表现)
首先我们来了了解改革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
课文内容找出课本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经济的复苏与繁荣的?
1、农牧业的发展(首先我们来找找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表现:农业工具的进步、兴修水利、荒地开垦,粮食增加
人口增加、经济作物的发展、畜牧业发展(关键词画下来)
(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归纳手工业发展表现)
2、手工业进步(那么手工业发展又有何表现呢,先请大家看看书
本上的“佛说法图残片”看看画面有什么东西,这些图案都是
绣在什么上面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除了丝织业发展尤其显
著外还有哪些表现呢)
表现:丝织业发展最显著;绢帛产量增多;北方青瓷的出现
手工业发展不仅包括官营的还包括民营的,它们都在共同发展)3、商业的活跃(好,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商业发展的表现。

请大家结合书本图片和教材说说。

分析图片:铜钱的铸造改变了物物交化
方式,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商队使货源充足,这些都有利于商业的
繁荣。

那么商业的繁荣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表现:洛阳市场的繁荣;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的发展
(除了这些表现外,还有没有证据能证明商业繁荣的:金币、银币)(表现),经济的发展推动鲜卑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

经济的变化也进一步促进鲜卑族学习先进的汉族文
化与制度,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和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二)、政权的封建化
引导学生探究:什么是封建化?鲜卑政权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封建化?这些措施如何促进封建化的?推动封建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封建化其实对鲜卑族来说就是社会进步的过程,他们以前是游牧民族,比较落后,要向先进的中原地区学习)
1、概念: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
会的过渡。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各方面。

鲜卑政权的封建化主要指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2、措施:(1)、尊儒崇经,兴办太学(表现;如何理解这一措施有利
于封建化: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概念的突破;这一措施如
何推进封建化的:用封建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表现:模仿汉族官制、修订律令;
直接采用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来加强统治)
3、关键因素:均田制的推行(经济济处决定上层建筑,引用商鞅变法推
动秦国向封建社会转变得根本因素:废井田开阡陌)
(三)、民族交流与融合
1、交流与融合:鲜卑族学习汉族牧民转为农民,贵族转为封建地主
习俗的中原化
汉族学习鲜卑族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的传播
文学、生活融入鲜卑色彩
2、意义:促进民族融和,为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就是各民族相互融合的过程)
三、巩固与提升
各抒己见: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

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动、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迁都洛阳、改行汉制、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