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其实也就是被拒绝最多的人!

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其实也就是被拒绝最多的人!

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其实也就是被拒绝最多的人!原文地址: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其实也就是被拒绝最多的人!作者:马云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见不着后天的太阳,所以每个人不要放弃今天!”“最大的失败是放弃,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对手是时间!”马云说:“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把它看成结果而不是过程!永远记住,失败是过程而不是结果!”马云说:“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评,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马云说:“在我个人创业的道路上,永远会记住美国前总统林肯先生的一句名言:虽然心碎,但依然火热;虽然痛苦,但依然镇定;虽然崩溃,但依然自信。

因为我相信,对付屡战屡败的最好方法就是屡败屡战,永不放弃!!”马云说:“对所有创业者来说,永远告诉自己一句话:从创业的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我最困难的时候还没有到,但有一天一定会到!困难不是不能躲避,不能让别人替你扛!十年创业的经验告诉我,任何困难都必须你自己去面对!创业者就是面对困难!”马云说:“在个人创业的道路上是艰难的,困惑的;同时,又是幸福,快乐的!~正向欧洲的一位哲学家所说的:通往幸福的道路没有,道路本身就是幸福!”犹太人是世界上最会赚钱的民族,这皆因他们一向积极乐观的心态!有段犹太谚语是这样说的:“如果断了一条腿,你就应该感谢上帝不曾折断你两条腿!如果断了两条腿,你就应该感谢上帝不曾折断你的脖子!如果断了脖子,那就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了!”郎咸平说:“真正的危机不是危机的本身,而是来自对危机的无知!”亨利·福特说过“思考是世上最艰苦的工作,所以很少有人愿意从事它!”请记住温斯顿·丘吉尔的一句话:“成功,是一种从一个失败走到另一个失败,却始终能够不丧失信心的能力!”富爸爸说:“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其实也就是被拒绝最多的人!”作为当下中国首富的马云,他第一次创业做翻译社的经历颇显“传奇”。

第一次创业何其艰难!为了养活翻译社,马云背着麻袋坐火车去义乌批发进货,马云也常常背着装满小工艺品的大麻袋,在杭州的大街上穿梭售卖。

为了挣更多的钱,马云甚至还做过一年多的药品和医疗器材销售员。

为了推销产品,他跑遍了杭州各家中小医院及个体诊所。

马云用这些小买卖的收入来维持翻译社的运营。

这些经历告诉读者,创业的路途是艰难的,只有不放弃的人们才有机会获得成功。

本文节选自《穿布鞋的马云》作者:王利芬创业项目的选择1988年,24岁的马云从杭州师范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书。

当时杭州师范学院500多名毕业生中,马云是唯一一个被分到大学任教的本科生,其他的都被分到中学教书。

当时改革开放已经10个年头,人们思想活跃,不会再稀罕所谓的“铁饭碗”,而更看重如何赚钱。

马云的活跃在学校是出了名的,为了防止马云有别的想法,也为了给学校树立个好的榜样,当时杭州师范学院的副校长黄书孟跟马云制订了一个“5年之约”,到了那个学校5年内不能辞职出来。

马云不想辜负老领导的期望,便痛快地答应了。

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期间,马云是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的讲师。

马云教学有一套自己的办法,他不喜欢一言堂的死板授课,他更希望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

所以,在马云的课堂上从不乏欢声笑语,学生们都很爱上马云的课,马云的课堂常常座无虚席。

与此同时,他在西湖边发起了一个“英语角”,在翻译界慢慢地有了一些名气。

当时全国经济飞速发展,而在杭州乃至全国,既懂英语又懂贸易的人才很稀缺。

在杭州做外贸生意的民营企业逐渐增多,对翻译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所以,很多老板找他做英语翻译。

但当时他只能做兼职,不能全职,因为他和老校长的“5年之约”还没有到期。

马云对那几年高校任教的生涯很珍惜。

时至今日,马云已经蜕变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但提起当时在大学教书的日子,他还十分怀念:“我是教师出身,我曾经在大学教过6年的书。

”2004年,马云回到母校杭州师范学院演讲时,他对台下的学生讲:“很多人认为创业就是为了赚钱,可是我创建阿里巴巴却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自己以后有更多的经验教给学生。

在大学教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东西,我爱教书。

但是我想到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20年以后,我马云是否还能继续站在讲台上教书?因为大学生的学习不光是学书本知识,还有社会实践,不论我创业成功与否,将来我再回到讲台的时候,至少我会比大学里其他老师多了一些经验。

”在大学教书的那段时间,是马云厚积薄发的阶段,不但积累了人脉,还沉淀了心性。

在兼职做英文翻译的时候,马云发现身边很多同事和退休老教师都赋闲在家。

创办一个翻译机构把他们全动员起来的念头油然而生。

1992年,还在大学教书的马云跟同事一起成立了海博翻译社。

这是杭州第一家专业的翻译社,海博取英文“hope”的谐音,意为“希望”。

选址杭州青年路27号,这个近30平方米的地方现今作为海博翻译社的一个接待部被保留下来。

当时的翻译社就是个小店,所有的员工加起来5个人。

马云跟同事一起筹集了3000元人民币,租了一个房子,房租是每月1500元。

翻译社的注册资本是3000 元。

创业之初并不顺利,翻译社经营起来困难重重,第一个月的营业额不足千元。

入不敷出的状况令翻译社的员工动摇了,但马云坚信翻译社可以做下去。

与此同时他必须找到新的收入来源。

后来,发现卖鲜花跟礼品可以挣钱,马云就背着麻袋坐火车去义乌批发进货。

之后他将办公室一分为二,一半拿来卖鲜花礼品,一半做翻译社。

而且,马云也常常背着装满小工艺品的大麻袋,在杭州的大街上穿梭售卖。

为了挣更多的钱,马云甚至还做过一年多的药品和医疗器材销售员。

为了推销产品,他跑遍了杭州各家中小医院及个体诊所。

马云用这些小买卖的收入来维持翻译社的运营。

新的问题出现了,既然卖礼品一个月可以赚三四千元,翻译社仅能挣几百元,为什么还要继续做翻译社呢?马云的同事就建议只开礼品店,将来成立一家礼品公司,但马云拒绝了。

他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当初成立翻译社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并解决老师们的问题,还是为了挣钱?既然是为了前者,那就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下去,熬过去,光明就会到来。

在经营翻译社的过程中还出现过另外一个问题。

当时他们请了一个有出纳经验的女孩子收钱。

后来不断发现当天实际的营业额跟他们预想的不一样。

但是当时大家都是抓大不抓小,没有太在意。

直至三四个月后才发现,那个女孩每天从翻译社的收入中拿走一两百元。

这个事情让马云得出一个教训:小公司也需要制度,也需要体系。

1995年,亏损3年后,海博翻译社开始盈利。

这时5年之约已满,马云向学校提出了辞职。

学校领导,还有马云的朋友纷纷挽留他,但马云却意志坚定,他说:“我在学校里接触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所以很想到实践中去辨明是非真假。

所以我打算花10年工夫创办一家公司,再回到学校教书,把全面的东西再传授给学生们。

”辞职之后,马云全职经营翻译社一段时间。

他发现翻译社在实现盈利之后,逐渐走上了正轨,马云就放手让其他同事打理,不再过问翻译社的具体事宜了。

他开始寻找新的创业机会。

今天,海博翻译社已如当年马云所愿,成为杭州最大的翻译社。

多年后,关于这段创业经历马云轻描淡写地提到:“我当时认为一定会有需求,应该能成功。

”现在打开海博翻译社的网页,还能看到马云手写的一句话:“永不放弃!”在这句话旁边配了一张马云食指轻轻靠在嘴唇边的照片。

现任的海博翻译社社长张红回顾马云当年的创业经历时,感慨地说:“当大家都还没想到这个行业的时候,当大家都还没有看到这个商机的时候,马云首先想到了,他的想法都是具有前瞻性的。

那时我们杭州没有翻译社,我们是第一家独立存在的这样一个公司,大家都不看好,而且一开始也不赚钱,但马云坚持下来了,没有放弃。

所以,我很佩服马云,他说的话会让你振奋,没有希望的东西在他看来也是充满生机,他能带给他身边的人生活的激情。

”关于创业的问题,马云在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青年人创业” 大会上讲过这样几句话:“作为一个创业者,首先要给自己一个理想。

1995年我偶然有一次机会到了美国,然后我看见了,发现了互联网。

发现互联网以后,我不是一个技术人才,我对技术几乎不懂。

到目前为止,我对电脑的认识还是部分停留在收发邮件和浏览网页上。

我今天早上还在说,到现在为止我还搞不清楚该怎样在电脑上用U盘。

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理想到底是什么。

”创业项目的选择无法规模化这是马云第一次创业项目的选择,此时的他还是一个大学教师,是在用业余时间创业。

他那个时候会的,其实就是英语,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很多人要翻译一些东西,他们找到他,他在这个需求中看到了创业的可能性,索性成立了一个翻译社。

那时的马云与我们今天看到的绝大多数创业者选择创业项目的方式并无实质不同,多半在自己正在从事的领域或者相关领域进行。

这样的选择有很多好处,一是容易进入,二是有一些资源。

但这样选择的项目一般来说照顾了自己过往的经验,往往无法兼顾其日后规模化的发展,更多时候也无法与引领时代前进的科技浪潮相对接。

马云选择的翻译社就是这样一个项目,后来这个翻译社还卖过鲜花、礼品,这些项目也都是无法大规模扩张的项目。

如果马云沿着这个项目往下走,即使再努力,领导力跟今天一样,他的企业也只会是个有价值、也许有特色,但长不大的企业。

因为一个公司要长大、要规模化,必须裂变,而裂变的大体手段只有四个:一个是流程的标准化和优化,一个是运用品牌的力量,一个是技术的手段,一个是资本的介入。

如果是翻译社的话,顶多可以把口碑做好,在品牌上发一些力,但因难以运用技术手段,流程也无法标准化,其规模就无法扩大,没有规模的公司,资本不会有兴趣。

所以这个翻译社,会像中国几千万个公司一样,停滞在一定的规模而进入一种自转的状态。

创业项目的选定如同种子的选定,你选定的是芝麻,即便你再努力也无法收获西瓜。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说翻译社这个项目不好,世上的项目无好坏,只是是否适合自己。

我的角度只是从公司可规模化和可裂变的程度做点评。

初次创业获得的历练马云创业的第一个项目,应该是兼职创业,教书为主,创业为辅。

这个第一次,让他初步尝到了商业的滋味,这一点对一个曾经在教师岗位的人来说很重要,此前所学所做都与买卖无关。

在这点上我有着较深的体会。

2005年,《赢在中国》实行制播分离,当时央视只给一个播出平台,节目制作费和人员的工资劳务费都要自己去找赞助,也就是说,我要把节目写一个PPT,去跟人家说节目会如何如何吸引人,然后希望人家投广告。

我把PPT做成后始终走不出门,此前在央视我们做节目有预算,有没有广告完全不用考虑。

在《对话》节目任制片人期间,我常常因为广告过多而给广告部门提意见。

作为一个制作人,我对广告是非常抵触的,而如今我要自己去拉广告,我实在不知如何是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