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谈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谈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昌盛街道中心刘淼摘要:新课程改革中显现了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以学生为本”。

本次课改确立:“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个“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正本清源,使我国的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关键词:课程以学生为本内涵意义策略一、新课程改革中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在传统教育中注重了以知识教育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

这些都是忽略了学生“学”的一方面,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忽略了学生发展的内因根据与动力,其结果必然导致教育教学处于被动局面。

本次课改确立了“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个“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

其实,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追求社会的进步是为了人更好地生存。

因此,作为社会组成部门的教育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人。

“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的确立,将使我国的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更深的认识到“以学生为本”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我想“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包涵以下以几方面:1、“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的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

因此,“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特别是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活动的本体,一切教育活动都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2、“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在此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和运用;二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和统一起来;三是人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逐步向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切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方向前进,最终使人成为自由王国里的公民。

在我国现阶段,还存在一些制约人全面发展的不利因素,应试教育的倾向使部分学校在教育中片面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能力、道德品质、人生、世界观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

因此,“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更应加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能主动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要求: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要特别关注学生发展的内发性和能动性。

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治能力以及自觉性、主动性等品质。

4、“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各类教育改革文件中强调重视学生的不同需要,特殊兴趣和不同才能的培养。

但在实际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不尊重学生个性、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状况。

“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使学生获得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

5、“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教育理念中的终极目标。

可持续发展原是环境保护的一个基本理念。

但教育不断进行变革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适应性发展。

让学生具有适应当前及未来社会、生活、职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能力;二是潜能发展。

每个都有多方面的潜能,教育就是要使人的潜能得到不断的、最大限度的发展,不断完善自我;三是连续发展。

今天的发展是日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的一生发挥着持续的影响。

四是协调发展。

让学生的生理、心理、人格各方面协调发展。

6、“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还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为本”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知识、人格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绝不是抹杀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而且要分析解答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

二、新课程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观有了“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来体现呢?1、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精心设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

”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充分、持续地发展,是课程目标的唯一主题。

新课程从“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把教师和学生从过去的“教材统治人”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明确提出了“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学生不是学教材,而是用教材来学。

”这样,师生摆脱了教材的束缚,以真实的自我融入心灵对流的交往互动中,在广阔的教学空间里,双方的知识经验,潜在智能得以激活,新的体验、新的价值观不断地生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在“双基”的获取中实践性地形成和生长,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就数学学科而言,表现在是否恰当地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期第四单元学的“分一分与除法”,单元的起始课“分桃子”。

这节课结合“分桃子”的具体情境,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后,学生小组合作“分鱼”: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使每只小猫得到的鱼同样多。

教师请各小组先数出12根小棒代表12条鱼,小组4位同学扮演4只“小猫”,分一分看每只“小猫”分到几条鱼?分的结果各组都一样,但分法各不尽相同。

有的一根一根分,有的两根两根,有的每人分根3根,就把小棒分完了。

这时,教师敏锐地抓住了“一次就能把小棒分完”的课堂事件,追问:“你们为什么分得这么快?”一位学生自豪地回答:“我们想到了口诀‘三四十二’,所以每人分3根,一次分完。

”话音刚落,课堂上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节课要求通过具体操作,解决一些“平均分”的问题,体验“平均分”的意义,然后引入除法运算,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奠定认识基础。

如果一堂课不容纳即时生成的目标,学生就不可能充分发展,这种理念就不能在实践中确定起来。

2、新课程内容为体验课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十分关注学生的自我实现,认为学生通过实现自我的过程是个体体验的累积过程,十分强调有价值的经验学习。

新课程观强调:课程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其目标不是预先确定的,其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的和稳定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所有课程参与者共同开发、生成和创造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打破课改前讲目标之预定性、内容之确定性、答案之唯一性、体系之封闭性的“文本课程”模式。

同时,开创了多元创新的课程新局面:一方面教材来看,不但有体现共同要求的“国家课程”,也有适应地区差异的“地方课程”,还有反映学校办学特色、可供学校选择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教材的开展来看,不论是哪级哪类教材,都不是由僵死的文本来统治教学过程,特别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对教学内容产生的自我理解和独特体验。

这样,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引发学生潜智潜能的多向发散,学生更以生命体验的融入激活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使课程实施的过程变成师生深度参与而逐步展开的生成与创造性过程。

如:小学数学实践活动题的设计,有力增强了数学自身的内涵,再也不是孤立的数学。

一道数学实践活动题要涉及到许多数学课本以外的知识(如人文、地理、环保、社会等等),并需要合理地运用这些知识,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从而丰富了数学内涵,扩大外延,促进学科的共同发展。

3、新课程理念教师应走下讲台,师生共学“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强调真诚互信的师生关系。

这次课改从“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出发,对师生关系作了全新定位:变支配控制为平等合作的民主关系,以新型的“互尊互爱”取代了传统的“尊师爱生”。

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转换角色;由教学中的主角变成“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交往者、合作者。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主导下,教师还确立服务、交往、合作等现代教育新理念。

例如:在学习《小小图书馆》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原有儿童书报33本,借走7本,求儿童书报还剩多少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解决计算问题。

生1:我是这样的,3减7不够减,用13-7=6,再用20+6=26;生2:我是用竖式算的,个位上的3减7不够减,从十位借1当10,用13-7=6,再和十位上的数合起来;生3:我用摆小棒的方法算出结果的,散开的小棒只有3根想要去掉7根还差4根,应该再从一捆中拿出4根,还剩26根;生4:个位不够减7不够减,可以先减3,得30,再用30-4=26。

生5……从以上的教学片断来看,学生是相当主动积极,不仅参与程度高,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真正达到让学生讲,学生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主动探索自觉能动性本来就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志。

从教学上来说,要把人当作能动的人,就是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意识,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特定的学习方式,任何有效的教学,都是通过学生自己能动的学习来实现,而不是单纯地由教师“教会”的。

在探究性教学方式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认知因素和情感系统的激活;围绕问题展开阅读、操作、实验考察等实践活动和尝试、想象、品味等领悟活动的引导以及学生讨论、对话的全人格、全心灵的交流活动的组织等。

如:新课程的小学数学教学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强化了数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确实,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从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问题,能让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体验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增进对生活的亲近感。

再如: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收集调查当地固定电话收费标准以及“优惠政策”,并收集一张固定电话费发票。

这一实践过程,则蕴涵着丰富的创新因素,学生必须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实践,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创新潜能得到挖掘。

5、“以学生为本”的评价理念中要“过程化”这次课改针对旧课程悖于“人本”评价之弊,提出了由结果到过程的全心转移的发展性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中,它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强调学生亲自体验的动态生成的发展性评价。

在教学时,特别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改进,共同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