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到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1956),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 主义过渡的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一 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生的中国政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吗? 新生的中国政权选择什么样的社会模式 进行建设呢?
新生的中国政权为什么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 • • • • •
当时的世界只有两种社会建设模式: 资本主义模式和社会主义模式 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建设模式: 国内:人民不答应 国外:资本主义国家不答应 前苏联不支持
社会主义经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实践借鉴: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可概括为三个实验阶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追求理想的实验, 按马克思的设想进行实验; •(2)新经济政策:是面对现实的实验,列宁 从国情出发进行探索; •(3)斯大林模式:回归理想的实验,重新照 搬马克思的传统模式。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 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 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社 会经济政策的总称。1918年开始实施。主要 内容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把大中企业收归 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一切生活必须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 1921年初,国内战争结束,苏俄取得了胜利, 然而它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 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 绪影响了政治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开始 着手经济政策的调整。 • 1921年3月8日~16日,俄共(布)召开了第十 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于3月15日 通过决议,决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目的在 于把占苏联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争取过来。
• 第二阶段全面改造阶段:1953年6月,中共中央做 出《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若 干问题(修改稿)》,随后提出党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方针是:“利用、限制、改造”;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者的方针是:“团结、教育、改造”。 • 对私营工业,采取“公私合营、加工订货、收购 产品”三种形式 • 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利润的分配,采取“四马分 肥”,1953年,国家规定,私营企业每年结算的 盈余,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的福利 奖金、企业股东股息红利四方面分配,各占一定 比例
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取得了巨大成果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之二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起即逐步过渡
3、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 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 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毛泽东 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 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 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 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两次修改《党在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的学习与宣传提纲》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会主义改造了什么?
• 在进行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需 要变革与工业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旧的生 产关系,于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提上了日程 •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即消灭了农民对土地 的所有权和民族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这极大 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 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前提。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之一
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社会主义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 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共识。
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 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 任务。随着各项任务的完成,整个社会出 现了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经济。
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失误和偏差
主要原因:
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 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
认识上存在一些问题
认识偏差的主要表现:
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 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
没有完全搞清楚。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改 革开放的举措,特别是在农村实行了以家庭经营 为主的联产承包制,在城镇鼓励非公有经济的存 在和发展,对外实行招商引资。有人据此怀疑20 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是否有必要,认为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与三大改造前没什么区别,所以发 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感叹! • 你如何理解这一问题?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是什 么关系?
• A、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指导的社会主义 • B、前苏联实践上建设的社会主义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提出了“两 步走”的方针。
第一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 资本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 放和人民民主,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开国大典时的天安门广场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第二步: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进 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 会主义社会 。
• 第三阶段高潮阶段:1955年10月,加快步 伐制定和平改造和赎买政策;11月定息制 度;1956年国务院规定,根据企业合营时 清产核资所确定的私股股额每年付给资本 家以固定息率。
•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 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 第二,采用从低级到高级的 国家资本主义的的过渡形式。 •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 改造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 劳动者
在农村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改造的完成情况: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
农户占总农户的96.3%,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 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入社农户 96.3%
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
在城市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改造完成后的情况:到1956年 ,参加合作 社的手工业已占其总数的92%,产值占全国手工业 总产值的93%,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
所以新生的中国政权选择了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摆在面前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如何建设呢?
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经济的设想,在 《共产党宣言》中最关键的有两个方面: • 一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 社会主义”;
• 二是社会主义应具备的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 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 1928-1937年,前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放弃 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建 设,其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 主义工业化,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的前苏联,工 业总产值居当时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农 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新生的中国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有理论的指导,也有实践的榜样!
上海工商界代表荣毅仁等带着申请 书参加公私合营大会
从1953年到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这仅仅只用了四年时间。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 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 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工业化需要:
“三改”的必然性
个体经济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 ,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 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国 大工业品的市场。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 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 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1954年7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 这条总路线。9月全国一届人大把总路线写 入宪法的总纲。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如何? • 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获得了一些历 史的经验 • 由于一些原因,也存在着一定的失 误和偏差。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 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 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 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 济基础。”
4、为什么我国要制定这样一个总路线?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 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 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
“一化”建设的必然性
•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 指出:我们现在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 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 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 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 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 能造。 • ——《毛泽东文集》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 要求和必要条件
• 新政策内容是:(1)农业方面:推行粮食税, 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 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用劳工。(2)工业 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 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 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方面:允许自由 贸易。(4)分配原则:按劳分配。 • 新经济政策使小农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 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 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为苏联在 二战中打下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
• 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脉相承的: •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 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 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2、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 一步发展: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和实践的创 造性发展; • 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是对所有制结 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 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 的深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