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讲稿摘要一、为什么要对发展经济学理论进行反思?任何理论,包括经济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其目标都是帮助我们理解所观察到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现象,以及这个现象背后的机制、因果关系。
这样的理解能为政府、企业或个人做各种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更好地达到目标。
如果一个理论不能帮助我们理解并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这个理论就必须进行反思。
同样,如果根据这个理论所制定的政策或做出的选择不能帮我们达到我们所要的目标,这个理论也必须进行反思。
事实上,自2008年以来,从报纸到学术会议,“反思”在经济学界很常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2008年突如其来的这场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现有理论在危机前未能预测,危机后未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反思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的新分支,二战后才独立出来,在过去的近3/4个世纪,发展经济学本身一直在反思。
最早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即发展经济学思潮的第一波(或称第一版),由当时一批“结构主义”经济学家提出。
为什么称为“结构主义”,因为当时那些经济学家看到发达国家非常先进、富裕,发展中国家非常落后、贫穷,他们进行了分析,结论是:两者差距乃经济结构差异所致。
发达国家有洋枪大炮等重工业,技术水平与劳动生产率很高,而发展中国家以农业、自然资源为主业,技术水平与劳动生产率很低。
所以,从这个理解出发,第一版发展经济学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以改变两者之间的结构差异作为出发点,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发达国家所拥有的洋枪大炮等重工业和现代化产业。
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没有发达国家的重工业和现代化产业?第一版发展经济学给出的解释是:市场失灵,即发展中国家结构僵硬,市场无法配置资源。
因此相应的发展建议就是政府积极干预,直接配置资源去支援先进产业或重工业优先发展,提出的政策就是进口替代战略,鼓励发展中国家出口农产品、自然资源等,以交换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产品。
推行的结果是,在开始的几年,发展中国家受投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但5年、10年后经济危机不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
三、世界银行对发展模式的研究世界银行在上世纪50年代成立,作为国际发展机构,其理论、政策、项目一直受主流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影响,在70年代、80年代以前,其政策主要受结构主义影响,帮发展中国家发展大项目大产业等。
由于效果不好,世界银行在80年代以后接受华盛顿共识,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市场化。
但作为一个国际发展机构,世界银行也根据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反思。
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世界银行于1994年出版过一本书:《东亚的奇迹》(East Asian Miracle),解释东亚经济为什么鹤立鸡群,发展取得成功。
当时的总结是:东亚这些国家推行了出口导向战略,其政府对市场也相当和善,自身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推动市场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东亚的发展既不同于结构主义,也不同于华盛顿共识。
2005年,世界银行又出一本书:《九十年代的经验》(Growth in 1990s),对苏联、东欧等国家十年转型后的经验进行总结,结果发现,发展转型比较好的国家,都有一些结合国情的特殊政策,这跟华盛顿共识不同,因为华盛顿共识强调“普适政策”(one size fits all)。
这本书最后的总结就是,对发展转型国家有效的政策应该因国、因地、因时而异,而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
世界银行关于发展研究的最新一本书出于2008年。
就在我去就任之前,世界银行组织了很多专家学者,包括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罗伯特·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 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以及二十几个在发展中国家或发展政策制定上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实践者,对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13个经济体经验进行总结。
世界银行选取的这13个经济体都取得平均每年7%的经济增长,而且维持25年。
研究发现,他们有5个共同特征。
第一,都属于开放经济,而不是内向型经济;第二,都在宏观经济上实现稳定,没有大起大落;第三,都有比较高的储蓄率及相当高的投资率;第四,都以市场为基础;第五,都有一个有为且有能力的政府推动经济发展。
这五个共同特征也跟华盛顿共识及结构主义不一样。
华盛顿共识只强调市场,不强调政府作用,结构主义只强调政府作用与进口替代,不强调市场,不主张出口替代。
四、为什么提出新结构经济学?所谓新结构经济学是应用新古典的分析方法,研究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及其变迁、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为什么不同,为什么发展过程本身是一个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不断变动的过程。
众所周知,所有国家以前都是农业经济,80%以上生产活动都在农业,如果要实现现代化,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必须大大下降,变成发达国家时,农业占比不到10%,甚至不到5%。
原来大量人口生活在农村,而现代化国家人口大都在城市,农民下降,工人增加,服务业增长。
其实经济结构本身不断变迁就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
为什么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结构?其变迁的因果是什么?我想运用新古典的方法来研究这些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看,按照新古典的方法研究农业叫农业经济学,研究金融叫金融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叫劳动经济学。
我用这种方法研究经济结构及其变迁原因,应该称之为结构经济学。
为什么又加个“新”?是为了跟原来的结义主义区分。
前面讲过,发展经济学早期就是结构主义,他们也想改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只是方法不同,政策不同。
五、新结构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框架结构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框架是研究结构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为什么不同,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为什么要不断变动。
这一理论分析有一个基本前提:结构是内生的,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由其要素禀赋决定。
在任何一个给定的时间,要素禀赋都是给定的,比如有多少劳动力、资本及自然资源。
但这些要素又是可变的,比如劳动力会随人口增减变化,资本可通过积累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给定,但随着技术开发,也能有所改变。
经济学家普遍对要素禀赋及要素禀赋结构的重要性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研究国家贸易的经济学家除外),而我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要素禀赋及要素禀赋结构是结构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变量。
众所周知,所有经济学分析最后都只剩下两个最重要的变量,即总预算与相对价格。
要素禀赋就是一个国家的总预算,即总共有多少劳动力、资源、资本,这是一个国家在给定时点上可用的总预算。
其次是相对价格。
不同国家发展程度不同,要素禀赋及结构也不同。
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相对快速积累,资本相对多。
发展中国家不是劳动力资源相对多,就是自然资源相对多。
这种相对丰富程度决定了各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总预算及相对价格,但到目前为止,经济学家们仍在忽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在每个给定时点上,要素禀赋及其相对价格决定着一个国家在这一时点上的发展共识和比较优势。
发达国家资本相对多,因此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上有优势。
发展中国家必然在要素禀赋相对丰富的产业和技术上有优势,并形成优势产业。
很多发达国家怕中国,就是我们劳动力相对多,相对便宜,因此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有优势。
如果一个国家的产业按其比较优势发展,这个国家必然最有竞争力。
迈克尔·波特提出国家竞争优势,我在一篇文章中也对此有过分析,所谓国家竞争优势就是这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按比较优势发展就最有竞争优势,其最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一定是这个国家的最优产业,而且其决定要素是内生的。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达到发达国家的高收入,就必须拥有高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比如资本技术相对密集的产业。
由于产业结构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因此,发展中国家达到高收入的前提条件就是要素禀赋结构赶上发达国家。
依此,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就应该想方设法来增加资本,提高这一禀赋在其禀赋结构中的相对比例。
这个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变化,从交通、电力、港口等硬件基础设施到法制、金融等软环境都逐步完善。
六、经济发展的本质就是结构不断变迁任何一个国家最初基本上都是农业经济,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主要是自给自足。
春耕夏播秋收冬藏,辛苦一年,除了自己吃和留作种子之外,也就能剩下一点点进行交换,而且其交换也是就近赶集,交易对象认识,交易产品价值非常低。
由于就近赶集,所以不需要非常好的交通基础设施。
由于交易价值非常低且交易对象认识,所以也不需要合同及外部法制金融服务等。
另外,农业生产从种子到肥料都是自给自足,不用买化肥,不需要金融支持。
从农业经济变成现代制造业经济,首先生产规模要扩大,生产不仅满足自己生活生产需要,还要满足别人需要。
而且规模变大后,交易就不再是就近市场,而是全国市场甚至全球市场,这就需要好的交通基础设施。
由于交易对象不认识,需要写合同,需要法律。
如果合同违约,还必须有一个法律执行机构。
投资规模扩大以后,需要高科技的种子,需要化肥农药,需要购进现代化生产机器设备,这都需要很多钱,自己简单储蓄已经不够,必须有金融、法律支持,必须有交通基础设施改善,而这些改善大都不是单个企业能做,也超出农业经济的范围,需要政府协同,需要重工业。
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特性。
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表面上是收入赶上发达经济,深层上是产业结构赶上发达经济,更深一层是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必须赶上发达经济。
在发展和结构变化过程中,不仅是产业与技术变迁,还有很多基础设施要改善,包括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基础设施。
很多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在所谓低收入陷阱,或者像拉美国家一样长期陷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其共同特性是经济结构只有边边角角的改善,没办法进行有效的结构调整、结构升级。
拉美国家最为典型,因为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他们一开始就是中等收入国家,但至今一直停留于中等收入。
有些国家的经济跟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经过几代人努力,不仅没有缩小差距,反而不断扩大。
原因就是没有进行有效的结构升级转型。
如何避免这种贫困陷阱,我研究了很多国家,发现从1950到2008年,全世界在这58年内只有28个经济体与美国的差距缩小10%。
这28个经济体中又只有12个经济体既不是欧洲国家,也不是石油或钻石生产小国。
这12个经济体大部分在东亚。
七、新结构经济学中的政府角色怎么把上述的历史经验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变成现实?我提出的方法是增长识别与发展助推,具体有六个方面。
第一、选择目标国发展中国家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时,首先要选择要素禀赋结构大致相同的国家。
需要强调的是,以制造业为例,要素禀赋大约相同最主要的标准是资本与劳动力的比例,这一比例最主要是人均收入。
当然,对于自然资源产业,如鲜花、矿产资源等,人均收入这一指标也很重要。
如果要素禀赋结构与本国相似,人均收入比我们高一到两倍,甚至三倍。
或者倒过来衡量,我们的人均收入是对方的30%、40%、50%,这就是选择目标国家的第一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