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民族服饰
主备:孙永利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民族服饰的文化,激发学生知我中华、爱我中华的民族情感。
2、在服饰展示和设计活动中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重难点:了解个民族服饰的文化,激发爱我中华的民族情感。
教学过程:
主持人:中华各民族是世界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都是少数民族。
我们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巡礼,主要是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巡礼,所以,有必要先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般特点进行一些研究。
主持人:我国有多少个民族?都有哪些呢?(小组交流讨论)
我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是: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僳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和基诺。
此外,还有一些尚待进行民族识别的人们共同体。
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数,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约1338万人,人口最少的是赫哲族,仅1476人。
不到总人口7%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占我国总面积约50——60%的广大地区,尤其是辽阔的西南、西北、东北边疆地区。
他们为祖国的独立、富强作出了项献,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
主持人:我国少数民族服装饰品有什么特点?
所谓饰品,一般是指除服装以外附加在人体上的装饰品与装饰,如头饰、发饰、耳饰、项饰、胸饰、臂饰、腕饰、指饰、扣饰、腰饰、脚饰、臀饰及巾、帕、扇、包、佩刀等佩饰。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集中体现在他们各具特色的配饰品上,从中我们更能体味到一个民族的服饰中所包含的美的形式以及民族的历史性与文化性。
饰品在民族服装中的特点和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整体性
1、形式美的统一。
少数民族服饰中,衣服与饰品相依相存,构成完整的形式美。
少数民族的配饰造型与色彩在服装整体美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造型一般大而突出,色彩在整体搭配中常常起到强调与对比的作用。
比如黑彝男子基本着装是身穿黑衣黑裤、黑披肩(察尔瓦),左耳戴缀有红丝线蜜蜡玉大珠,手腕戴银龙大镯,头顶黑布英雄髻。
细长锥形的英雄结,高高地伸出帕外,配上肩上披的“察尔瓦”,衬托得彝家汉子格外英武。
倒向右侧的英雄结与左耳的大型耳饰形成不对称但却均衡的关系,红黄色的耳饰还起到点缀与强调的作用。
2、装饰性的统一。
装饰是饰品的最主要功能。
主体的审美需求是民族饰品发展的原动力与总体趋势。
比如蒙古族的头饰、藏族披挂于全身的装饰,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滇南彝族腊鲁姑娘的银泡围腰具有突出的装饰性,围腰色彩鲜艳,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排有一颗颗银泡,周围有花边相配,围腰下部用花边花线镶制而成,每块围腰上镶嵌银泡最少200颗,多的达684颗。
每逢节日,姑娘妇女系上银泡围腰跳舞赛歌,银光闪烁,耀眼夺目,别有一番风情。
水族妇女的绣花围腰打破水族服饰的黑蓝色调,其装饰意味十分显著。
3、实用性的统一。
少数民族服制形式的产生常常是与其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在服装中还有一类如披肩、背垫等等,因其常常与身相随,事实上已成为民族服饰的—种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从实
用还是审美出发都可将它归为饰品的一部分。
如风格独特的独龙麻毯是独龙族的一个特殊标志,五色麻布制成的独龙毯自肩斜披至膝,显得粗犷豪放的风格与古朴原始的风貌。
还有纳西族的羊皮披肩,彝族的“察尔瓦”等等都具有将实用与装饰融为一体的效果。
二、文化性
民族饰品的文化特征可以从宗教、社会与民俗几个方面分析。
我国少数民族所佩戴的饰品在很大程度上都保持着该民族原始崇拜的意义。
苗族是蚩尤的后代,因蚩尤爱牛敬牛,故苗家最典型的头饰是牛头从草间花丛中冒出。
苗女银角头饰中高高扬起的两弯水牛角,是苗族美丽至尊的象征,具有明显的牛崇拜的色彩:在戴上由银泡、银片组成的银冠后,还要戴上两支连在一起的银制水牛角,就象一个巨大的“U”字。
每支角上雕一条龙,龙头朝内,呈二龙戏珠之势。
两支银角中间,有扇形银芒。
它反映出浓郁的民族习俗风尚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是崇拜图腾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纳西族妇女的羊皮披肩是最精致也是最富有文化内容的。
纳西妇女的主体服装异常朴素,缺乏装饰,最具特色的饰品便是用作背垫的羊皮披肩,这与纳西文化习俗有很大的关联。
纳西民族是一个崇尚文化的民族,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男性,男性一般居家学习经文,而大大小小的农活主要由女性承担。
围裙与披肩成为女性的主要配饰,纳西族妇女所披羊皮上方,有两个大型圆饰,代表日月,下方有七个小形圆饰,名为七星。
一方面羊皮有蛙崇拜的象征,两个大圆饰与东巴文化的象征“黄金大蛙”的眼睛有关,另一方面有“日月” 与“七星”的披肩称为“披星戴月”,反映了纳西妇女勤劳能干的个性和美德。
三、历史性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更是民族发展的“活化石”。
民族配饰的历史性可以从象征性与地域性两方分析。
1、象征性。
服饰往往可以反映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等级差别和一些特殊的财产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差别逐渐消除,而配饰在财富的象征意义上依然十分显著。
以藏饰为例,西藏传统首饰的表现形式,取决于藏民族的思想观念、社会形态,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传统的游牧生活。
游牧生活需要将全家,甚至几代人所积累的财产转化为珠宝首饰满身披挂,而四处搬迁去寻找水草丰盛之地,既安全又方便。
所以藏民族所穿戴披挂的不仅是服装饰件,而且是一笔巨大的财产,显示的不仅是美,而且象征着豪华与富有。
每逢有祭祀活动,高山族人便喜爱戴高大的银盔。
每一个高山族人成家以后,就用实物换来银币,制成银圈,然后做成头盔,从此便父子相传,代代相承,继承人必须在银盔上增加最少一个圈。
因此,银盔是财富积累的记录,是勤劳、节俭和有本事的象征。
苗族姑娘全身的银饰常常达二、三十斤,全身闪亮的银饰一方面使姑娘美丽出众,另一方面则是显示家里的富裕情况。
2、地域性。
特殊的地理环境往往构成特殊的文化环境,而历史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受地理因素的影响。
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特殊,配饰在不同程度上都保持了民族历史发展的地域性特征。
即使是同一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区亦有不同的表现。
贵州自古以山高路险,气候恶劣多变,构成一个封闭的自然环境,造成支系繁多的服制形式。
即使相隔百里之遥,也有不同的装扮,同样都有大量的银饰,但造型、图案等却各不相同。
如西江型的银角上插有白鸡羽毛;而施洞型银角呈扇形,顶端为蝴蝶。
不同地域的配饰都记载了各支系的图腾崇拜与文化习俗。
四、小结:(由学生完成、师补充)
五、结束(合唱《大中国》结束本节班团队课)
附:
各民族服饰展示
苗族蒙古族
回族哈萨克族
阿昌族白族
藏族朝鲜族
达斡尔族侗族
哈尼族撒拉族
彝族塔吉克族
土家族维吾尔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