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中国服饰文化(1学时)一、中国服饰发展简史远古时代:被发文身《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 雕题交趾;西方曰戎,被发毛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
”周朝: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冠服制度――冠冕堂皇、紫绶金章《礼记·冠仪》:“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礼记·列传》:“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腰。
”汉代:紫袍玉带、羽扇纶巾。
黄袍加身: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东、南、中、西、北五色:青、赤、黄、白、黑黄色代表五行中构成万物之源的土,五方之中的中,也就天经地义代表了华夏的正色。
从唐朝开始“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了龙位,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黄袍始终是皇权的象征。
衣冠禽兽:我国唐朝的袍服多以暗花为主,到了武则天当朝的“周”时,又有了一种“绣袍”。
所谓的“绣袍”就是在各种不同职别的官服上绣以不同的纹样,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清朝时最为明显,尤以清朝官场的官服“补子”为最。
“补子”是清朝官服前后胸所绣的方形动物织样,使人一望而知其品级。
“衣冠禽兽”的成语源出于此,指的是官服上所绣的禽或兽,以区分文、武之意,只是到了后来被用来形容某种行为的败坏,而成了贬义词。
西装革履:民国以来,由于接受西方思想、西方文化的日益增多,人们的观念也日趋与世界融合。
西方的服饰也随之被国人接受,开始是中西交杂,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简洁、随意的西装逐步取代了原有的长袍马褂。
服饰的起源:远古时期,人类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人们自然也就利用一些能够随手得到的东西来护身御寒,比如树叶、茅草以及狩猎得来的兽皮,穿着方式是最简单的披挂。
人类最早的护体材料是自然物。
之后人类发明了骨针、骨锥等工具,开始了对兽皮的初步缝制,从而使披挂物能够逐渐适合身体的形状。
但是,兽皮来源很有限,而一般的树皮、树叶性脆易烂,所以韧性纤维的就开始被利用,这就扩大了人类服饰材料的来源。
最早使用亚麻作物制成亚麻布的是公元前6500年安纳托利亚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人。
到公元前3000年人们就开始利用羊毛。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10000-4000年前)人们开始养蚕获取蚕丝。
亚麻、羊毛、蚕丝成为主要衣料。
进入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农业,又逐步创造出纺轮等最早的纺织工具。
纺织品出现以后,人类又学会采用天然染料染色,染料取自植物、水果、花朵。
中国目前出现最早的染色材料记载是《诗经》,其中有“采菉”、“采蓝”的记载。
蓝和菉的本意都是草的名字,因为性喜潮湿,因此大都生长在水边。
当人们穿着素色的衣服到河边汲水时,被蓝草的枝叶碰到而又无法洗去时,染色就为人们所认识。
蓝草染出的色相是叫做“青”色,所以才出现今天的“青出于蓝”的说法。
服饰的发展过程:自然物—亚麻、蚕丝、羊毛—纺织、染色技术的发明商周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蓝、绿等冷色。
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春秋战国贵族冠帽与服饰:头戴冠,两侧有组缨下垂系于颌下,脑后辫发上挽,包入冠内;身穿窄袖长袍,腰系带,足穿鞋。
春秋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深衣样式:襟: 指衣的前幅。
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英文y。
右衽:领子系向身体右边。
方向不可以相反,左衽为异族或死者的样式。
祛: 袖口,袂: 袖子,裳: 裙子。
曲裾: 由服装环绕形成的裙子样式。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
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
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汉代女装襦,短上衣袖子。
襦的袖子一般较长,窄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英文y。
腰带,用丝或革制成,起固定作用。
宫绦,以丝带编成,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
魏晋时期,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这一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衫-大袖翩翩的衫子,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
魏晋女服款式多为上俭下丰,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隋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其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襦裙、大袖衫裙、圆领衫宋代朝服:朝服用于朝会及祭祀等重要场合,皆朱衣朱裳,佩带和衬以不同颜色和质地的衣饰,还有相应的冠冕。
宋代公服:圆领大袖,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上穿革履或丝麻织造的鞋子宋代妇女裙装:宋代的襦裙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
有披帛,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佩戴一个玉制圆环饰物,史书所称的“玉环绶”,就是这种装饰。
褙子: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
模仿古代中单(内衣)交带的形式,表示"好古存旧"明代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代服饰。
明代襦裙:在年轻妇女中间,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裙幅从六幅到十幅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明代公服:盘领右衽,袖宽三尺。
袍服所用的纹样及颜色,因级别而异:一至四品,用绯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至九品,用绿色。
纹样也不一样,一品用大朵花,径五寸;二品用小朵花,径三寸;三品用散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用小朵花,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用小朵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无花纹。
清代:馬褂是穿在長袍外面的短褂子,長度只到腰際,本來是北方人在騎馬時穿的,滿人統一中國後,不乘馬的人也穿起馬褂,漸漸流行起來。
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顏色是外面黑,裏面紅。
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
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寬寬大大的,後來才變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
她們的鞋子也很特別,是一種花盆式的高底鞋。
至於漢族婦女的服飾,則和明代差不多。
清代中期始, 满汉各有仿效, 至后期, 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 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 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二、中国服饰文化的内涵中国素有“衣冠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的服饰艺术是最有民族性、地域性、人文性及审美性的文化形式。
它是中国深厚人文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服饰艺术中的“礼乐”文化“礼”是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其本质内涵便是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乐”是与歌舞联系在一起,以祭祀祖先神灵为主要内容。
在深受“礼乐”文化影响的阶级社会中,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
各阶层的成员,从衣食住行到穿衣戴帽,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不可随便逾越。
而服饰则成为的重要工具。
中国服饰艺术中的形制、颜色、配饰、纹样等特征,便是“礼乐”文化的鲜明物化形式。
服饰颜色体现尊卑:赤黄色是至尊之色,除了皇帝外是任何人都不能随便乱用的;红、紫是官服之色;黑色,多为小吏之服色;青蓝,多为低品位的服色,常为婢女所用。
诸如此类,在中国传统服色上已形成了固定的体制。
总之,金黄红紫等艳丽之色,多属于达官贵人;青蓝黑白,则属于平民。
服饰形制彰显等威:天子、诸侯穿衮服,戴冕;大夫穿裨衣,戴冕;士人以素积为裳,戴白鹿皮做的皮弁;平民则只能穿布衣。
在配饰上,金钗、翠翘、系在绶带末端的金坠子等等都是贵族饰物,持笏佩玉也是贵族服饰的一种风尚,当时的平民则要遵照“非命妇不得以为首饰,冶工所用器悉送官”。
服饰纹样:最典型的要数龙纹,皇帝衣服用五爪龙纹样装饰,即龙袍,而其他人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穿着龙纹服装的,只有少数高官可以穿三或四爪龙纹服装,称为蟒袍。
最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服装“冕服”特别集中地凝聚了“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核。
冕服是古代非常隆重的礼服,是帝王百官参加祭祀大典时服用的,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大带、舄(礼鞋)等要件所组成。
冕服的主体是玄(黑色)衣、(黄赤色)裳、冕冠,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冕冠上则有旒。
天子在举行各种祭祀时,要根据典礼的轻重,分别穿六种不同样式的冕服,总称六冕,天子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戴十二旒冕服,冕服上的章纹数与冕冠上的旒数是相应的。
十二章纹饰中,上衣六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用绘;下裳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用绣。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虎取忠勇,猴取慎终追远;藻(水草)-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白米)-取其滋养;黼(斧形)-取其决断;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子及诸侯的官服上。
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
十二纹章来源于古代华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
2、服饰艺术中的民俗文化“民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2.1 民族服饰中的民俗传统布衣族妇女的服装特色是在头上包裹着尖角往左右延伸的帕子,大多为青底花格布、紫青色布或白布,形似两只水牛角,俗称“牛角帕”。
这一特殊形制的头饰主要是因为在布衣族的民俗中,牛是圣物,与该民族的牛图腾崇拜有关。
彝族流行虎崇拜及葫芦崇拜,所以过去彝族祭司举行丧葬和祭祖时要批虎皮,虎皮披风常作为首领的礼服,另外,彝族服装常常装饰有虎皮纹样。
云南洱海一带的白族曾以鱼为图腾,所以这一地区的妇女都流行带“鱼尾帽”,它是用黑色或金黄色的布制成鱼形,鱼头在前,鱼尾后翘,鱼鳞以帽上所缀银泡子或白色珠子表示。
苗族中流行过蝴蝶崇拜,人们至今还可以在苗族服饰中见到蝴蝶刺绣图案。
土家族、白族都以白虎为图腾,土家族织锦中的“台台花”纹样的原型就是虎头。
台湾高山族是蛇崇拜,高山族的织绣中多有蛇形纹饰,以蛇纹为饰的织绣衣料常被制成裙、衫及结婚礼服,由蛇形纹更演变出了曲折纹、半圆形纹、网纹及菱形纹等。
蒙古族、维吾尔族、鄂伦春族等大多从事游牧、狩猎、渔业生产活动,由于这些民族在历史上大多信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所以其服饰用色、服饰纹样一般与崇拜对象有关,如大多喜好白色(雪山之色)、蓝色(天空之色)、红色(太阳之色)等,喜用花、草、羊、马、鹰、鹿等动植物的形象做服饰图案和服饰纹样的意象。
汉民族的服饰民俗更是丰富多彩:新生婴儿常给穿“百家衣”,也就是用邻里乡亲提供的碎布头制作的衣服,据说这样可以保佑自家新生婴儿健康成长、福寿两全……总之,每个民族的服饰都自成体系,它们在形制、色彩、配饰、质料及工艺等方面所形成的独特的形式和内容,都和每个民族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体现了不同民族别具特色的民俗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