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在战略战争中的应用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是战略理论领域的传世之作,在世界军事领域里也是一部权威性的军事著作。
在短短十三篇,总共不到6000字的篇幅中,对于军事学所研究的各类重大问题,几乎都有所阐发。
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提出了一系列军事战略思想,诸如,“因粮于敌”、“兵贵神速”、“不战而屈人之兵”、“修道而保法”、“致人而不致于人”等等都是由孙子提出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孙子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军事战略思想。
他在《孙子兵法》中明确提出了“全胜”战略思想,孙子指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而已。
修橹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后以。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以谋攻之法也。
”孙子所指出的这些内容,核心内容就是“全胜”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不经过直接交战而使敌人完全屈服。
全胜谋攻思想的内容,包括政治战略和军事战略两个部分的内容。
在政治战略上,他主张“全国为上”(使敌国完整降服为上策)。
实现的方法是“伐谋”(挫败敌人的战略企图)和“伐交”(在外交斗争上战胜敌人)。
在军事战略上,他主张“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也就是以谋略使敌军完整地屈服为上策。
“全胜”战略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为后世许多军事家所继承和发展,并运用于战争实践。
这一战略思想在当今世界,仍具有不可低估的指导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二战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凸显。
但同时,霸权主义争夺激烈,地区热点层出不穷,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拉大,非传统安全因素上升,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仍不安宁。
《孙子兵法》作为战略领域的传世之宝,为中外各国所研究,已被译为二十多国文字,全世界有数千本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
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它列为教材,如巴基斯坦的军校将其列为必修课。
也有报道称,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以指导战争。
以“不战全胜战略”思想为内容的许多战略理论著作纷纷而起。
如,1988年尼克松出版的《1999不战而胜》一书,在他看来,“最终对历史起作用的是孙子不战全胜的战略思想,而不是武器”。
英国战略学家利德尔、哈特著有《间接路线战略》和《战略论》等,他的军事理论深受孙子思想的影响,他说:“最完美的战略,也就是那种不必经过战斗而能达到战略—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著名战略学家约翰、柯林斯将军,他根据孙子的战略思想提出“大战略概念”说:“除了军事因素外,还包括威胁、谈判、经济、诈骗和心理战等内容,这个概念是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新发展”。
不难看出,全胜战略思想作为《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之一,为世界各国所研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1)主要内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在战略战争中的应用基本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为“全胜”战略思想与战争、战略2、对孙子的“全胜”战略思想进行剖析;以及战争、战略进行剖析3、从古代、近现代战争;未来战争发展来看全胜思想在战略战争中的应用4、讨论全胜战略思想与中国战略二者的关系5、得出全胜战略思想在战略战争中的重要性(2)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 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的问题。
四、研究目标和主要特色从一手文献资料着手通过研究全胜战略思想在战略战争中的应用,从而得出全胜思想在战略战争中的重要性。
五、完成进度六、参考文献[1]孙武《孙子兵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2]杨善群.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孙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06 [3]孙武撰郭化若译曹操注《孙子兵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0[4]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军事战略》解放军出版社 2006.1[5]侯树栋等《国防教育大词典》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摘要】“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学家孙武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军事战略思想,他在《孙子兵法》中明确提出了“全胜战略思想”,全胜战略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为后世许多军事家所继承和发展,并运用于战争实践。
这一战略思想在当今世界,仍具有不可低估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战略思想战略战争【正文】孙子提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而已。
修橹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后以。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以谋攻之法也。
”孙子所指出的这些,核心内容就是全胜战略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不经过直接交战而使敌人完全屈服。
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无疑是战争取胜的最佳形式。
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
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
而谋攻策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
“全胜”战略思想中的“全”有些人认为可以解释为用强大军事力量威胁压迫敌人,使敌人屈服或投降;或用政治手段和经济手段使敌人屈服,成为附庸;或通过收买敌国内有野心的人物,颠覆其政权等等一系列手段都包括在内。
(孙武撰郭化若译曹操注《孙子兵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0 第23页第11至第14行)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的实质是战争的最高境界,即不用一兵一卒即可取得胜利,也是战争中取得胜利的上上策;它的核心思想是谋全局,懂全破,定全策,即谋划要从全局出发,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万全之策。
其手段主要有伐谋、伐交与伐兵相结合。
它的现实意义就是通过外交等手段达到解决地区与地区之间,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等冲突和矛盾问题,而不是付诛于武力。
这就强调了“服”而非“制”,特别强调了“智”与“力”的关系。
“全国”等“五全”为上,“破国”等“五破”为下,从军事伦理意义上看,这不仅是对那种野蛮的残暴屠杀的非人道战争的否定,也反映了孙子对战争损失力求减少到最低限度的期望。
战争“日费千金”,使“百姓财竭”久则“钝兵挫锐,屈力殚货”(《作战篇》),若兴师十万,则“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用间篇》),如果能以“五全”为上,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就可以避免战争给人民所带来的破坏和不幸,达到“兵不顿,而利可全”的目的。
至于如何实现“全胜”,孙子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战略思想,而把“伐兵”、“攻城”作为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
可见,“伐谋”、“伐交”具有“手段”的伦理意义,是为善的“目的”(即“全胜”)服务的。
不使用战争方式即是使用非战争方式去达到削弱敌人的军力的目的。
这种“非战争方式”主要有政治方式、经济方式和文化方式。
这就是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指使用政治斗争、经济斗争、文化斗争等特殊的战争方式以及军事威慑等非战争方式,去达到削弱敌人军力的目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用现代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不战而胜”。
这种“不战而胜”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用“非战争方式”即“不战”的方式去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二层含义是:在还没有开战时,就已经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所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或曰“不战而胜”,也可以说成是“未战先胜”。
这是历来兵家都推崇的最高战争指导艺术。
“百战百胜”是一种理想化的战争形态,只是一种理想的说法而已。
“百战百胜”的将军自古以来就很少有,在孙子看来“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善之善”意思即最高明的用兵之道,最善的战争指导。
“非善之善者也”,意思即不算是最好的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才算是“善之善者也”。
(孙武撰郭化若译曹操注《孙子兵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0 第24页)无论是历史上的战争、近现代战争,还是未来的战争,战争永远都离不开敌我双方。
一般意义上大家都认为,所谓战争,就是敌我双方力量的一种对比,只是在战争形态上更加体现为军事力量的对比,对对方制造强有力的军事打击以取得战争的胜利,武力取胜是关键。
实际并非如此,强大的武力只是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的保障。
当一国与另一国或几国,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实施军事力量打击无疑是解决两者之间冲突最最直接的手段,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战争不一定能给战胜方带来很多的利益,相反,甚至使双方都损失惨重。
所以孙子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战争胜利的最完美的境界,实施强有力的打击(不一定是战争),使对方屈服,不仅是孙子军事思想的核心之一,而且也是一种人道主义军事思想。
纵观历史战争,战争的受害者不是贵胄,不是政府,也不是哪一个政党而是最无辜的百姓。
“全胜”战略思想无疑是最有利的解决争端的武器。
一场战争能否取得胜利,正确的战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中国,战略一词历史久远,“战”指战争,略指“谋略”。
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划的著作。
在现代“战略”一词被引申至政治和经济领域,其涵义演变为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
在现代“战争”一次也被引申至政治、经济等领域,如现在很畅销的一本书《货币战争》,可见战争现在也不仅仅指武力与武力之间的对抗。
唐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一:“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戍。
”这里的战略就是作战谋略。
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一:“敌人最初的计划,据传是将采取大迂回的包围战略。
”这里的战略一词就是指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
邓小平《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
”比喻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全局的方略。
可见战略的意义已被延伸。
如果将孙子的“全胜”战略思想运用到战略的制定中,如果战略制定正确无误,这无疑是战争取胜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