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一、的产生、形成及其发展(一)的产生ⅴ大约公元前,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的。
由于阶成了社会发展中的,战争也就成了的最高斗争形式。
到了,由于的发展,常备的出现军队数量的增多,兵器质量的提高,战争对从事和指导战争的成员的战术技术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对军队的骨干力量--贵族的教育训练就成了当时的主要内容。
可以说已经处于萌芽状态了。
ⅴ(二)中国古代的形成到了,随着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已经有了专门用于书写的文字和书写材料(、版牍),为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进入商周,由于战争的频繁,作为系统地论述古代兵法的着作--也就在西周产生了。
在《左传》、等的引文中,可以确切地了解到在西周时期,曾产生过两部较系统记述作战经验和军事原则的兵书--《军志》和《军政》。
这些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形成。
ⅴ(三)中国古代的成熟ⅴ公元前8世纪初至公元前5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春秋时期。
由于各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和战争实践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是一部春秋末期之作,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于,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
ⅴ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ⅴ(一)战争的起源、性质和作用ⅴ1.战争的起因ⅴ《吴子》兵法认为"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2战争的性质ⅴ《吴子》兵法指出:"一曰义兵,二曰,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
"即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军队叫义兵;仗恃兵强、征伐列国的军队叫;因君主震怒而出师作战的军队叫刚兵;违背贪图的军队叫暴兵;不顾国衰民疲,而出战的军队叫逆兵。
3.战争的作用ⅴ(二)战争与政治《》指出:"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争,不出于中人。
"意思是说采用合乎正义的措施来治理国家,这是正常的方法,用正常的方法达不到目的就采取特殊的手段,特殊手段是以表达出来的,而不是以和平方式表现出来。
ⅴ(三)战争与经济ⅴ战国时期齐国的有比较深刻的论述,他明确指出,"一朝之师,十年之蓄积殚,一战之费,累代之功尽"。
正因为战争对经济如此依赖,所以,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明确提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慎战思想和"因粮于敌,务食于敌"的补给原则。
兵法也因此提出速战速决的战争指导原则:"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这一原则在战争消耗十分巨大的中,仍然值得借鉴。
ⅴ(四)战争与主观指导ⅴ兵法中说:"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关于战争中的主观指导,《孙子》兵法中也明确指出:"因利而制权。
"又说:"敌,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五)将帅修养ⅴ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特别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知兵之将,民之,国家安危之主也。
"《孙子》兵法强调:"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吴子》兵法中则指出"总文,军之将也。
"(六)治军ⅴ关于治军,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法令法规的建设与实施。
《孙子·计篇》谈""的时候,强调了一点,那就是敌我双方"法令孰行"。
二是要求从实战出发训练士兵。
在训练方法上主张"教得其道","练心"、"练胆"、"练艺",以提高士兵的作战能力。
ⅴ(七)战略战术ⅴ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的着述中关于战争谋略与战术的论述,有很多是相当精辟和有的。
例如:"","以全争于天下"的以谋制胜论;""的威慑战略论;"、水无常形",""的因敌制胜论;"度势,料势,为势,应势"的胜可为论;"先人有夺人之心"的"兵贵先"的论;"后人发,先人至"的论;"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掌握战场主动权论;"善用,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的论;"攻其无备,"的进退无形论;"以众击寡"的集中兵力论;",不贵久","兵之情主速"的速胜论。
ⅴ(八)关于取得战争胜利的其他保障ⅴ在战争中的物质储备和方面,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家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孙子·军争》篇就明确指出:"军无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军略》也说:"三备用备,主将何忧。
"因此提出"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作战原则。
此外,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中还有有关地形、用间、、守城、攻城、乡导、行军、安营、警戒等方面的论述。
ⅴ三、《》简介ⅴ孙活于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是人类古代最伟大的军事思想家。
他的军事巨着《》的问世,标志着人类古代军事思想进入了。
ⅴ(一)其人ⅴ孙子,名武,字,春秋时齐国人,生卒年月不详。
(二)《孙子兵法》十三篇简介ⅴ1.《计》篇ⅴ主要论述了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通过对决定战争胜负的各项基本条件的计算,做出,并提出了"攻其无备、"的军事名言。
ⅴ2.《作战》篇ⅴ该篇从战争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密切依赖关系,着重论述了"、不贵久"的速胜论思想,并提出了"因粮于敌"的原则。
3.《谋攻》篇ⅴ该篇主要论述了筹划进攻的策略,并强调了以智谋取胜的,揭示了","的。
4.《形》篇ⅴ该篇主要论述军队在作战原则上,要时刻掌握主动权,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寻求打败敌人的可乘之机,以压倒的绝对优势打击敌人,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
5.《势》篇ⅴ该篇主要论述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只有充分发挥指挥员的聪明才智,造成和利用有利态势,才能地打击敌人。
6.《虚实》篇ⅴ该篇主要论述在作战指导方针上必须"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
7.《军争》篇ⅴ该篇主要论述的是对立的两军如何争取胜利的问题。
其核心是力争时刻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并提出了""的军事原则。
8.《九变》篇ⅴ该篇主要论述要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用兵的原则,提出了有备无患的备战思想。
9.《行军》篇ⅴ该篇主要论述了行军作战的要领和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并提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思想。
10.《地形》篇ⅴ该篇主要论述军队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行动原则,强调将帅要重视对地形的研究和利用。
11.《九地》篇ⅴ该篇主要论述了在九种不同的作域的用兵原则,并强调了"兵之情主速","并敌一向,千里杀将"等问题。
12.《》篇ⅴ该篇主要论述了的种类、目的、条件和实施方法,同时提出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慎战思想。
13.《用间》篇ⅴ该篇主要论述了使用间谍的重要性、种类及其方法,强调了侦察敌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先知敌情,"不可取于鬼神","必取于人"的观点。
(三)《孙子兵法》的科学价值ⅴ1.提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条件ⅴ《孙子兵法》就说:用兵打仗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是不可不认真研究考察的,所以要"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所谓"五事",即"道"、"天"、"地"、"将"、"法";所谓"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等七个方面的情况。
所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于战争双方并关系到战争胜败的东西。
由此可见,对战争胜负的认识,属于早期战争问题上朴素的。
2.揭示了","的普遍军事规律ⅴ在历史上第一次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了"知彼知己,"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这是前无古人的,是《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精华。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军事名言,不仅揭示了战争指导者对彼己情况的了解与战争胜负之间的关系,而且也指明了在了解彼己情况的基础上,找出双方行动的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确定自己的作战行动,以战胜敌人。
3.反映了较丰富的朴素和原始思想ⅴ《孙子兵法》之所以能够提出若干较精辟的原则,是有其深刻的思想原因的。
从《孙子兵法》十三篇不难看出,孙武在论述兵法的过程中,反映出不少原始思想。
如他在分析研究战争,判断战争胜负的可能性时,能够从一些客观条件入手,并较充分地估计到了战争对客观条件的依赖关系。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他对于"道"和"天"解释是朴素的。
《孙子兵法》中的"道",不是虚无不可捉摸的超时空的东西,而是指的新兴的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等客观实际。
《孙子兵法》中的"天",不是什么,而是"阴阳、寒暑、时制"等。
4.第一次提出了威慑战略理论ⅴ孙武在《》中提出:"是故,非善之善也;,善之善也。
"孙武对""的具体实施办法又有了详尽的论述,",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概括起来就是综合运用政治、外交、经济、武力威慑等手段,制止战争的爆发,达到最终的政治目的。
从其具体的运用手段来讲,主要有"伐谋"和"伐交"两种。
(四)《孙子兵法》在国内外的影响ⅴ(1)《孙子兵法》在国内的影响ⅴ《孙子兵法》早在战国时期就广为流传。
当时由于战争频繁发生,"境内皆言兵,藏孙、书者家有之"(《·篇》)。
到了汉代,由于距离战乱纷起的不远,故"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史记·》)。
可见,汉代之前,《孙子兵法》已成为"家"喻"世"晓的一部军事着作。
《孙子兵法》真正被确定为"武经之首"的地位是在北宋中叶,而且是由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钦定"以《孙子兵法》为首选的七部兵书,统称为《》,确立了《孙子兵法》在思想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