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作文立意分析及佳作简评

材料作文立意分析及佳作简评

材料作文立意分析及佳作简评朔州市城区一中任利文[作文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从前,森林中有一只云雀。

有一天,它在唱歌时遇到了一位手提盒子的农夫,那个盒子装满了虫子。

云雀拦住了他,问道:“你的盒子里面是什么?你要去哪里?”农夫回答说,他捕捉了很多虫子,想把它们拿到集市上去换些羽毛。

云雀听后就说:“我有很多羽毛,我拔下来一根与你交换吧!这样就可以省了我去找虫子的力气。

”于是农夫把所有的虫子都给了云雀,作为交换,云雀给了他一根羽毛。

第二天还是同样的交易。

第三天,第四天……直到云雀一根羽毛也没有的时候,它再也不能飞了,更不能去找虫子吃了。

它看起来丑陋无比,也不能唱歌了,很快,它就死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则寓言涉及一只云雀,一个农夫。

材料的主体应该是云雀,羽毛是云雀赖以生存的本钱,只要有羽毛,就能捉到虫子,而一旦失去了之后,就只有死路一条。

很明显云雀是我们应该批判的对象,无论选取哪个角度,立意应是批判性的。

根据寓言故事中云雀的言行,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捷径与坷坎云雀以为得到虫子的简单方法最后被证实,那是一种更加艰难甚至是危险的办法。

我们的生活中也蕴含着同样的道理,我们寻找了多次的便捷之路,最终都会变得更加坎坷; 2、戒懒云雀为了省下找虫子的力气,用羽毛换虫子,结果丢了性命,造成其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好逸恶劳,总想不劳而获。

历史上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可由浅入深阐述懒惰的危害,勤劳的意义; 3、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云雀的目光是短浅的。

当拿“自己的羽毛”换“眼前似乎唾手可得的利益”成为一种习惯或生存方式时,人生的道路基本就走到头了,个人如此,国家亦然; 4、自弃与自强云雀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失去了理想,开始了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生活。

人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奋斗,人不能自弃,民族不能自弃,人类不能自弃; 5、戒贪; 6、量变引起质变; 7、不可丧失根本。

[阅卷感言] 从此次作文中看出,大多数同学从“戒赖”这一角度立意,揭示懒惰的危害性和勤奋对人生的意义。

大多数文章结构完整,注重照应和首尾的圆合,主题鲜明。

阅卷中我们也发现了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不足:1、语言苍白无力,缺少文采;2、堆砌事例,不做分析,不能做到叙议结合;3、就事论事,深入分析不够,主题开掘不够;4、病句较多,字迹潦草,字数不够。

[佳作欣赏]迈出第一步的代价319班赵振寰 历史的长河将所有的风起云涌都归于平静,只有那些不安于静寂的波涛拍打着岁月的礁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久久不能停息…… 群雄追鹿,狼烟四起,锋利的箭镞发出碜人的寒光。

在那个战争时起的时代,秦军带着踏平六国的野心向六国开进了,怯懦的韩魏为了保有一隅之安开始向秦谄媚献地,可“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燃起了秦贪婪的野心,在一次次屈辱的割让之后,秦不费吹灰之力灭掉了六国,只留下后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美好幻想…… 康乾盛世,物阜民丰,金光流溢的金块刺激着人贪婪的本性。

和坤,一介贫寒之士在初登科场时也有忠君报国的鸿鹄之志,许多奴颜婢膝的官员以重金贿赂他都被他义正辞严的拒绝了,但这一次他忘记了自己的高远志向将贪恶的手伸向诱人的金子……从此,便对各种“献礼”全都收入囊中,最终那一块块贪婪的金子将他永远都压在历史的山下…… 迈出的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贪婪是人的本性,在你迈出第一步时,你已无回头之路。

守株待兔的农夫,在获得一只意外撞死的兔后,就成天守在树边企图不劳而获,可最终他为他的懒惰而输掉了一切。

一位大学高材生虽家境贫寒,却终学有所成,他热爱自己的电脑专业,娴熟的电脑技术让他萌生了利有电脑窃取股票信息,操纵股票来获得暴利的念头,他敲动了键盘,迈出走向罪恶的第一步,在大捞一笔之后将忍不住做第二次、第三次,……最终他被送进了监狱,在狱中的他醒悟道:“千万不要迈出第一步!” 古往今来,历史的车轮碾碎过多少浮华的梦境,冲荡了多少贪婪的罪恶,长风吹动,荡清了多少不切实际的幻想,可历史却仍在重演且愈演愈烈,所有的罪恶都是从迈出第一步开始的,所有的贪婪也都是从迈出第一步开始的,从秦朝李斯的“仓鼠梦”到清朝和坤的贪下的“可敌国”的财富,雷声大作,只为警醒人们: 不要迈出第一步! [点评] 本文的亮点是构思巧妙,立意深刻。

该生没有过多论述“贪婪”的危害,而是跳出来,警示世人不要向贪欲“迈出第一步”避免了人云亦云。

但文中“守株待兔”一例游离了中心。

非吾所有,一毫莫取440班曹逸群 流传于君士坦丁堡的寓言深刻地告诉人们贪欲是如何使事物幻灭的,据说,当地猎人会在秋季寻一个岔路口,分放腌渍猪肉于两地,经过的鬣狗会为叼食哪份而犹豫不决,最终在烦燥中将自己撕裂,成全守株待兔的猎人。

如那只云雀,古往今来,无数人因贪欲将自己引向毁灭,究竟是否有人幸免? 犹记得去年暑假,我漫步西湖江畔,独想苏轼。

元佑四年他贬谪杭州,元佑四年的杭州,是苏轼的杭州。

鸿声乍起,夕阳渐去,这江涛 的褶皱里,藏着那个失落的苏轼,那时的他一定伫立江畔,内心翻滚的思绪如被江风撩起的衣襟;为何我一生清廉,却一再被贬,朝堂昏庸负我,我如何面对它?也许也闪过一丝杂念,他竭忠尽智,却报国无门,此前几任官员,鱼肉百姓,却落个逍遥自在,扬长而去,望着这富庶的鱼米之乡,他的内心是否也有一丝贪欲爬上心头? 鸥鹭惊起,拉回我的丝绪,我不知东坡如何将贪婪掩埋心底,我只看到,元佑四年,他发动厢军千余人,连夜开挖,将盐桥芽山两河加宽八尺,上受西湖碧波,下引江河清流,使两岸恢复了“翠微掩映外,处处水潺潺”的一派景象。

别人香车宝马而来,腰缠万贯而去,而他,来时一枝竹杖,脚下芒鞋,去时却留苏堤恩泽后世百姓。

这就是苏轼! 那个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苏轼;那个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苏轼;更是那个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苏轼! 那个伫立江畔,心生杂念的苏轼就让他随风逝去吧,历史留下的,是他为百姓的日夜操劳,是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人生哲学。

在桃花开遍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 林抚素琴而长吟,明月下,是他,拒绝内心升腾的贪欲,从而守住了历史的期望。

徐吟着,走出历史的风雨,从他决定拒绝的那一刻,注定 后世的仰望。

[点评] 本文写法独到新颖,文章围绕“贪欲”这一主题,通过合理的想象,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以浓烈的抒情语言展示了苏轼因拒绝了贪欲而获得了内心的坦荡与豁达。

不要去掉你的“羽毛”440班刘艳君 云雀失去了羽毛,丢掉了可以飞的资本。

虽然也获得了物质上的满足,却终究失去了可以生存下来的力量。

做人,自不能像云雀贪婪,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不能以心为形役,要活得随性些,洒脱些。

庄子便是这样一位心灵超凡的圣人。

老庄先生从不为外物束缚自己,他认为心灵自由远比物质丰富重要。

两位使者带着重金,带着王的嘱托去拜访庄子,却见他在泥滩观看嬉戏于河泥之中的乌龟,奈何使者说尽好话。

庄子并没有直接拒绝,而以小龟自比,吾愿如龟曳尾于途,虽槁项黄馘却是怡然自得。

汝可尽去矣!在高官面前,在厚禄面前,庄子并没有贪婪,并没有动摇。

那是因为他有所坚持,他知道对于他来说,失去了心灵的自由,便如同云雀失去了羽毛。

庄子追求自由,陶潜向往悠然。

与庄周不同的是,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因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决然地辞去此职。

陶渊明虽然当上了官,但他却不屑! 他不想以心为形役,过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来时却可追。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宁愿选择乡间草屋八九间,听着狗吠深巷,鸡鸣桑树的自然之声;他愿选择原始而又纯朴的自然生活,种豆南山下,忙碌但是充实,带月荷锄归,辛苦但却怡然。

回到田间的生活,让他感到快乐,让他认为这才是自己生存的根本,就像是云雀赖以生存的羽毛。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潜心向往之。

与此二子相似的人不计其数,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不为权力名利所牵绊,不齿故不屑,所以他的生活无拘无束,他的诗里有一股与云天比高、与历史等量的气回荡着。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虽遭文坛与政坛泼来的一盆盆脏水,东坡泰然,选择心灵的宁静,是故为后人敬仰。

古人圣贤,以他们自己的经历在告诉我们,无论遭遇什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自己的立身之本,因为它与云雀的羽毛同等重要。

所以,请不要丢掉你自己的“羽毛!” [点评] 文章从云雀失去了羽毛谈起,用庄子追求自由与陶渊明向往悠然的事例深入阐述了“人要有自己立身之本”的主题,语言或直引或化用,深刻有力。

一切向“前”看311班郝香玉 一座孤岛。

浩瀚无边的海洋中的一座孤岛。

浩瀚无边,波涛汹涌的海洋中一座堆满了熠熠发光的金子的孤岛。

有勇无谋之人不假思索,不顾一切地向这座遥不可及的孤岛冲击,却一脚踏进无底深渊,遗恨千古;深谋远虑之人细加分析,在精心打造了坚不可摧的船只后才起航。

他没有盲目,最终--满载而归。

因此,我们一定要将目光放得长远,万万不可把注意力集中在暂时的利益上,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发明大王”爱迪生,为了给电灯寻找到最好的材料作灯丝,他不折不扣,尝试了一次、两次……甚至上千次。

他的徒弟灰心丧气,因为他们屡试屡败。

而爱迪生自己没有放弃,他认为自己已熟知了上千种虽不能用作灯丝但可作为他用的材料,获取的知识、经验也很可观。

终于,执着的爱迪生将视线定格在钨上。

众所周知,他成功了,他将自己的不懈追求演绎得淋漓尽致。

试想,如果爱迪生没有看到人类在傍晚时分对光明的迫切需求,没有悟出光亮在黑暗之时的至关重要,他怎么会费尽千辛万苦去找寻、去探索、去发现?因此,一切向前看,将目光放长远。

这样的品格铸就了爱迪生的辉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看到了中国人多地少、粮食紧缺,农民种地产量不稳的问题。

他从此潜心钻研,试验,埋头于水稻研究。

别人对他的努力不屑不顾,甚至觉得他纯粹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在水稻的亩产上都无计可施,何况是他这么一个人潜心探索。

然而,袁隆平并未放弃,他深切地知道:中国的未来需要用粮食的自给来作保障。

终于,袁隆平和他精心培育出的被西方人称作是“魔稻”的新型水稻一起,被载入史册。

将目光放长远吧,摒弃一切的蝇头微利,避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不智之举,一切向“前”看! [点评] 文章开头,层层递进,自然地引出文章主题“将目光放得长远”,之后用爱迪生、袁隆平一详一略的两个事例,较细致地论述了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较好地做到了叙议结合,使文章有据有理,让人信服。

不当之处是在叙例中过分突出了人物的“执着”而使文章有点脱离主题。

生命中最重要的326班武成帅 云雀的悲剧是因为它为了一场自认为等值的交换而丧失了自己最重要的赖以生存的羽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