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①指社会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各部门的总和。
②指社会再生产各环节
(生产分配流通使用)的循环总过程。
国民经济的两种运动: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
实物运动
产品的生产分配流通使用
产品货物(物质产品)
服务(劳务产品)
形成“社会总供给”
价值运动
伴随实物运动的价值形式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最终使用。
①劳动手段的补偿 C1
生产领域的初次分配构成:②劳动对象的补偿 C2
③劳动者的原始收入 V
④社会纯收入 M
一次次的再分配(生产成果使用权的利益调整)构成:
劳动者和各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可支配总收入的使用消费
储蓄投资
资金余缺调剂
(金融交易)
形成“社会总需求”
国民经济核算(national accounts):
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的核算。
又是以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核算。
可以概括为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核算,即生产核算、分配核算、流通核算和使用核算。
作为经济杠杆的宏观调节,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要求国民核算及时提供国民经济运行包括生产、分配、流通以及使用等方面的数量材料,提供各种总量指标、分析指标和纵向、横向对比和预测分析的材料。
可见,国民经济核算对国民经济管理、宏观经济调控是十分重要的,离开了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管理就无法正常地开展和有效地进行。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指为进行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一整套标准和规范,以及全面、系统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历史上有两大核算体系,即SNA体系和MPS 体系。
(其中MPS体系已经消亡淘汰)。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具体内容:
国民经济生产核算
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核算
国民经济收入使用核算
资金流量核算
国际收支核算
价格核算
人力资源、自然环境和环境保护核算
实物运动是指商品生产出来以后,由商业、物资部门收购,或通过集市贸易,或自产自销等渠道进入商品流通领域,进行流通,准备出售,以满足购买者的需要,其数量总和起来,便形成“社会总供给”。
价值运动(或称为资金运动)是指与实物运动相对应的资金运动,产品生产出来,被商业部门收购以后,生产者从商业部门得到货币收入要进行分配,对职工发工资、发奖金、发津贴、上缴国家税收和利润,并留下一部分作企业自用。
国家财政税务部门收到税利以后,根据国家财政政策进行拨款,拨给文化部门、教育部门、经济部门、国家机关、国防部门。
这些单位接收拨款之后,又要发工资、发奖金从事各种活动,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再分配,最后形成每个单位,每个个人的收入,使各个单位和个人都掌握一定的货币,即一定量的购买力。
这些购买力的总和,称为“社会总需求”。
而且上述所有收支(大宗收支或零星收支)都要借助银行金融部门。
现金收支或转帐收支,都要运用货币,与银行发生往来。
银行开展各种金融业务,吸收居民和单位储蓄存款,贷给工商等投资部门,所消费资金转化为投资资金,改变总需求的结构,而且还在特定情况下,扩大资金投放,搞通胀发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总量;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缩紧银根,减少社会总需求的总量。
国民经济的两种运动,形成社会总供需两个方面,社会总供需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是国民经济宏观协调的集中表现。
要促使国民经济运行的平衡协调,要求以国民经济为整体,了解掌握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和全貌。
因此,组织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调控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手段和依据。
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通过市场机制,运用经济杠杆包括价格杠杆、财政杠杆、信贷杠杆以及对外经济杠杆等进行调节。
例如通过税率高低来鼓励或限制某些产品的生产,通过对不同部门的缴款拨款,来调节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通过信贷部门利息率的升降,或对不同部门采取不同的信贷政策来调节需求。
一般说,提高利率会促使存款增加,贷款减少,抑制社会需求;反之,降低利率会引起存款减少、贷款增加,扩大社会需求。
同样在对外经济等方面,可以利用外汇汇率等经济杠杆加以控制和调节。
但是作为经济杠杆的宏观调节,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要求国民核算及时提供国民经济运行包括生产、分配、流通以及使用等方面的数量材料,提供各种总量指标、分析指标和纵向、横向对比和预测分析的材料。
可见,国民经济核算对国民经济管理、宏观经济调控是十分重要的,离开了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管理就无法正常地开展和有效地进行。
生产核算范围确定的意义:
国民经济运行以生产为起点和核心,自然,生产领域与非生产领域的划分就成为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前提。
生产活动的范围一旦被确定下来,则国民经济产出的规模和构成、分配的水平和途径、使用的内容和方式等等.都将随之被相应地规定。
生产范围的宽窄不同,则产出、分配和使用的计量也将显著不同。
可见,生产范围的界
定,对于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分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直接决定着整个再生产核算的范围、内容与结构。
狭义生产概念(限制性生产概念):
只有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运输和邮电业等创造物质产品和增加产品价值的部门,才核算总产值、销售产值和净产值(国民收入)等价值量指标;这些价值量指标,只限于对物质产品计算。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MPS体系中的生产核算,是根据狭义生产概念来确定核算范围的。
广义生产概念(综合性生产概念):
创造物质产品的部门和提供服务的部门,都核算总产出、销售值和增加值等价值量指标;这些价值量指标,既对物质产品计算,也对劳务计算。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SNA体系中的生产核算,是根据广义生产概念来确定核算范围的。
“国土原则”又叫领土原则:就是以本国领土作为计算的范围,凡发生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生产活动,不论由谁经营,归谁所有,都需计人本国的产值;反之,超过本国的领土范围,即使为本国所有,都不予以计算。
以国土原则计算的总产值,一般叫社会总产值或国内总产值。
“国民原则”:是以国民(经过者)为主体来计算产值。
国民不同于公
民,是指:(1)不论是住在国内或住在国外的本国公民;
(2)常住本国但末加入本国国籍的居民。
本国国民经营的生产,不论是在国内或在国外,都要计人本国产值;相反,外国国民在本国经营,其生产成果要从本国产值中扣除,加到外国产值统计中去。
按这个原则计算的产值叫国民产值。
SNA核算体系,一般都按两种原则计算产值,分别计算的而又在报刊上常见的两个统计指标,一个叫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叫国内生产总值。
两者的关系为:
国民生国内生本国得自国外的外国得自本国的
产总值=
产总值
+
资本和劳务收入
—
资本和劳务收入
或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十国外净要素收人
其中国外净要素收入,指资本、土地、劳动三要素取得收入扣除外要素支出后的余额。
目前为了明确生产和收入指标的概念区别,1993年的SNA已经取消了国民生产总值,而把原来的国民生产总值改为国民总收入(GNI)。
从微观看问题,也有三个不同的核算主体,即企业法(又称为工厂法)、产品法和追加产值法。
企业法(又称为工厂法) :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的核算只是就企业的生产活动的最终有效成果加以计算,所有中间产品不计算产值,即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
例如,工业产值的计算。
产品法:是以产品为主体进行的核算。
一般不考虑产品的重复过程,有一个产品就计算一份产值。
例如,农业产值、建筑业产值等的
计算。
追加产值法:是以产品被追加的价值量为主体进行的核算。
只计算在部门内产品的附加价值。
例如,商业、运输邮电业和服务业产值等的计算。
工业总产值用工厂法计算,主要是因为工业产品的品种繁多;数不胜数,而且不断发展变化,无法用产品法计算。
农产品的品种相对较少。
比较稳定;用产品法计算。
建筑产品虽也多种多样,但一般形体较大而且固定,也按产品法计算。
商业、运输邮电业和服务业的投入价值比较大,产值计算应该扣除这部分投入的价值。
产值指标和产量指标的经济内容一般是统一的。
但核算主体不同.或核算方法不同,其结果有时是很不一致的,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资本大量输出,利润大
量流入,因而从国外取得的净要素收入都表现为正值,即国民生产总值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相反,一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外国资本流入,本国利润流出,要素收人流出大于流进,净收入为负数,因而
国民生产总值要小于国内生产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