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律长征》教学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案例设计意图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喜欢阅读的文章.作为一篇优秀诗作的《七律长征》可能会因为与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差甚远而不被学生所喜欢.如何引导学生喜欢它并能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获得新的体验与发现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疏导学习情绪,找准体验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生活阅历设计体验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阅读一旦有了体验目标,学生就会因诗中的喜悲而变色,因诗中的山水而心动,会因诗中的寒热而共鸣,如身临其境,人文合一,百感交集,诗的艺术感染力才真正体现出来.而学生也不再是仅仅学会了一首诗,有了自己对诗的独特理解和体会.教学目标(总)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理解诗意,体会情感.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3.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读通诗歌,理解诗意.教学重点读通诗歌,理解诗意.教学难点读出节奏.课前准备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2)"长征"从字面上讲什么意思关于长征大家了解多少,课前查阅了资料,说一说你对长征的了解.学生交流资料.(3)师补充长征影视片段和红军走过的路线图.看了刚才的影视片断和线路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二.夯实基础,初读文本(1)(课件出示全诗)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文,你可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指生读诗,读生词,注意正音,特别是"逶迤,磅礴".(2)渗透律诗特点,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划分的节奏自由试着读一读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全文.指读.三.自读质疑,交流启思(1)师: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把它圈画出来,我们过会交流交流.先小组交流.(2)交流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相机指导.四,完成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本1,2题.设计意图"万事贵乎始".课堂伊始,以回顾领袖与长征的内容,巧妙地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是学生练习,纠错,发展的主渠道.这里让学生先由自学到生生交流,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又增强了学生间的交际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理解重点诗句含义,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红军长征,去细细体味.齐读《七律长征》.二,品读诗歌(1)用"只等闲"一词切入诗文.板书"只等闲",师引:"等闲"在字典中有以下三种解释:(课件)那结合诗句应该选择第几种师点拨:其实在许多古诗文当中,等闲都有平常的意思,拓展两句诗,齐读.(2)诗中红军把什么(课件)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板书远征难)(3)具体从那几句看出红军把远征难看成平平常常的事情呢带着问题,默读诗文,画出相关词语,写写你的体会.学生画诗句,师点拨.小组交流讨论一下.学生交流读书成果.(4)重点理解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句中处处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红军将远征难比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课件出示"五岭,,,"指生读比较理解"逶迤"和"磅礴".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结合你查阅资料,说一说,这是什么样的岭什么样的山同学们,你们平时也喜欢登山,当你在等学校附近的青龙山时,你有什么感受试想,红军在过这悬崖峭壁的时候都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师小结,增加背景介绍,指导朗读.适时追问:透过诗句,你看到了一支怎样的红军生说(乐观)能带着你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导朗读.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面对着山,红军不怕.面对着水,红军也是毫不畏惧.(课件出示上句).生读"金沙,,,"谈诗句意思诗中这一暖一寒,你们又是怎么理解的a.先说这暖,生说.说说你对金沙江的了解.出示金沙江图片,补充"巧渡金沙江"材料.那理解了这场战斗,我们来看这个暖字,大家如何理解的(引导学生理解从"暖"能体会到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之情)指导朗读.b理解"寒":那这个"寒",大家又是如何理解的(课件)生谈简介泸定桥,出示图片,此刻你站在上面,会有什么感受生说我们一起来看22位勇士,在枪林弹雨中飞夺泸定桥的悲壮场面(播放视频)生谈感受师:此时,你对"寒"又有了怎样的理解生说小结:此时透过这两场战斗,一暖一寒(课件)又让你们看到了一支什么样的红军队伍(板书大无畏)③学习最后两句:理解"更喜","尽开颜"(联系全诗).此时,透过词语,你看到一幅怎样的情景全班一起读全诗,同时教师语言总结.仅仅56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的乐观无畏精神,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一起背——(全班背全文)三.课堂总结,升华情感(音乐)同学们,回顾长征我们感慨万千,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决不仅仅说是学习七律长征,学习一首诗歌,更重要的是感受长征给我们的力量和启迪!四.布置作业,课外延伸1.完成课堂作业本作业.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层层深入,理解诗的内容,感受红军长征时乐观向上,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一步体验红军长征的困难,体会红军的长征精神.有效的影视,故事拓展既有利于学生对词语,对文本的体会,还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形成内容更加丰富的知识体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板书设计:七律长征逶迤——细浪磅礴——泥丸只等闲不畏艰难,勇敢乐观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正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红军长征这举世闻名的壮举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当我细细品读这首诗时,眼前仿佛又看到那神骏的山,苍凉的水,耳畔似乎又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欢呼声.我深深地觉得长征精神是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前进的脚步.但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有的甚至前所未闻,怎样让学生们感同身受让学生都能够熟练地背诵出课文,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对长征的这段历史还是知之甚少.为了更好地理解长征精神,我在上课时关注学生体验,帮助他们一步步深入感悟.1.利用现代媒体,帮助学生体验开课时,我播放了一段电视剧《长征》的片头给他们看,片中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我请他们观看了一段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有的孩子还流下了眼泪,发言谈感受时都还在哽咽着,说不出话来.还有那配合诗内容,随着或激昂或凝重的背景音乐展示的一张张图片:宽阔的金沙江,终年积雪的岷山……这些都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2,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验在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登青龙山时的感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杨欢:我还没爬到一半,就觉得脚很酸,我就不爬了,回家算了.缪艾琪:我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去,走一段,坐在台阶上聊会天,再继续往上走.王碧伶:我有时会跟着妈妈一起去登青龙山,每次都走得口干舌燥的,还上气不接下气,我还常说累死了,下次再也不来了,可妈妈叫我做伴的时候,我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陪她.还有很多同学都说登山很累,都不敢去登山.我话锋一转,问道:红军在翻越五岭,乌蒙时,他们累了,怎么办学生很快说:不能老是休息,因为要被冻死的,而且还有可能被敌人追杀.我又问道:"他们渴了,怎么办"生回答:"喝山泉,或者吃雪,运气好的话摘些野果充饥解渴."继续问:"晚上他们怎么办"生答:"靠着大树打个盹,不能睡熟,不然会被野兽攻击,冬天可能会冻僵……"……再问学生对这两句话的体会时,他们畅谈红军翻越五岭远远比我们平时的登山要艰难得多,他们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并从"腾细浪,走泥丸"中感悟红军不怕困难,勇敢乐观的革命精神.整堂课以学生的体验感悟为主,以感带读,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就在这里渗透进学生的体验中.最后在配乐诵读时,学生读得激情四射.当然,回味着这节课,欣慰之余也生几许遗憾,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再上这课,我一定会修改一些环节,努力压缩,让精华凝缩,使这首诗的教学呈现出更加完美的姿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