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汇报

1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汇报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汇报
我园以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为契机,各方面工作紧扣儿童游戏精神,多举措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改进现行课程方案,优化一日活动组织形式,丰富室内外游戏材料等,努力将幼儿园打造为幼儿快乐游戏、健康成长的乐园。

现将我园课程游戏化项目自建与两园共建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自身建设,推行课程改革。

(一)化零为整,弹性作息。

为减少、消除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消极等待现象,使一日作息时间更加弹性化、合理化,我园在实践过程中尝试通过以下几步来进行。

第一步:反思原有作息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发现问题所在。

原有作息安排将幼儿晨间时段分成几个细碎的活动环节,在晨间活动结束后,虽安排了幼儿错时进班盥洗、分组餐点,但因班额较大,自主点心区空间有限,取吃点心时部分幼儿需等待、吃得快的幼儿也需等后吃的同伴,此环节存在等待现象,且存在老师的组织痕迹。

第二步:优化调整出“弹性环节”,形成新的弹性作息表。

如春秋季作息时间安排,将原来的入园签到、观察劳动、晨间谈话、自主点心、区域活动等整合为“晨间活动”,将自主餐点与区域活动等相融合,幼儿可在规定时间段内自主完成,而不再固定时间集体进行,尽量避免消极等待。

第三步:明示一日活动时间表,形成秩序,帮助幼儿逐步管理自己的时间。

在执行新的弹性作息安排表的基础上,每个班可建立“班本化”作息时间表,教师允许并支持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有自己的节奏,注重时间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也更加注重幼儿个性化的需要,把时间的自主支配权赋予孩子自己。

(二)优化环境,拓展空间。

为有效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工作深入开展,我们对课程与环境、幼儿发展与环境等进行了思考,对照《指南》找不足,努力为幼儿创造丰富多样的游戏环境和活动区域。

本年度投入近60万元,对幼儿园室内外活动区重新规划,改造了木船探险区,、新添了户外娃娃家和小舞台,购置了“亿童”户外建构玩具、沙水用具等游戏材料,力争让幼儿园每一处角落都成为幼儿的游戏区域。

1. 户外游戏区改造:废旧车厢改装成户外“娃娃家”,废旧轮胎、油桶配上可钻爬的塑料管道变身小型“野战区”,相依而建乐的“沙水区”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还有将电子游戏《愤怒的小鸟》搬到幼儿园来,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投掷区
2. 优化室内游戏场:(1)改进空间布局。

我们尝试采用幼儿座椅和垫子配套使用,桌椅常态化入区,集体活动时人手一块地垫席地而坐,方便幼儿随时进行区域游戏活动。

(2)改进参与模式。

第一,孩子参与设计区域标志与区域规则等,提升自主性。

第二,改变规则允许幼儿串区。

如当幼儿在某个区域中完成了所有的“工作”,他就可以在不打扰别人的前提下自由“串”区,满足了孩子的个性化需求。

(三)拓展资源,丰富课程。

我园充分利用莲园、邮局、银行、气象局、工厂、社区超市、小学等周边资源,编制幼儿园课程资源地图,建立“课程游戏化资源库”,并定期对课程资源库的部分内容及时进行更新。

同时结合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家校园一体化促进农村幼小衔接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我园先后与园庄、潭港、田庄等社区联合举办系列活动,为课程游戏化的实施提供了深厚的生活背景。

我园现行课程主要由“基础课程+生成课程”两方面融合而成。

其中基础课程主要以《幼儿园综合活动丛书》为蓝本,依据需要选择相应的主题及内容;生成课程主要以班级为单位,抓住一日活动中幼儿感兴趣的教育价值点,追随幼儿的需求,不断调整活动,让幼儿获得多方面的经验,最终生成班本活动课程。

(四)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1. 改进组织方式。

幼儿园将幼儿的学习有效融入一日生活中,诸如入园、晨谈、喝水、盥洗、午睡、玩具取放、自然角观察等,让孩子自主参与,设计图标、自己统计、学习对应收纳整理,获得生活经验和技能的积累。

2. 改进过渡环节。

我们整理了各年龄段适合孩子兴趣的歌曲,老师们在过渡环节、餐点时播放,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活动常规。

3. 优化自主餐点。

首先,营造宽松温馨的就餐环境,激发幼儿自主进餐的意愿;第二,提供餐点用具便于操作,本学期我园投放多用餐车和多格餐盘,实现了自助自主取食;第三,餐点环节区域化,上下午的餐点与晨间活动与起床整理活动相融合,不再固定时间集体进行,体现时间自主。

(五)退位放手,真实观察。

“六个支架”提出广大幼儿教师要秉持“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主张教师充分相信幼儿,放手幼儿。

那么,放手、退位之后的教师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

观察并不是教师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而是要带着目的和思考观察、参与、感受,解读
幼儿的游戏能力,然后再进一步支持幼儿游戏。

我园要求教师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每月必须完成一篇有价值的观察记录,二是班级观察墙。

(六)深学指南,注重教研。

1. 《指南》引领。

组织教师深学《指南》,结合自己的观察经历与教育经验,将“读后的启示及行动计划”作为落脚点,掌握《指南》的核心内容和每个阶段的关键指标,切实把指南精神落实到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各个环节,发挥《指南》的引领作用。

2. 专题研讨。

我园通过区域游戏的“观摩研讨、深度诊断、调整修改”三步曲,帮助教师们加深了区域游戏的设置要领、材料投放及观察指导的理解。

3. 支架研读。

本学期针对《课程游戏化第二步支架解读》开展研读,引导教师有意识地用专业眼光来分析儿童行为,懂得对生活中的各类资源进行课程化改造,鼓励他们以观察为手段,关注幼儿生活、游戏与经验,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携手共同成长,推进深度合作。

我园是园的共建园,幼儿园正常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挂钩联系单位共同提高。

1. 开放活动,共同研讨。

邀请建设园的教师来我园观摩,交流学习心得,两园形成项目建设的共同体,在班级环境的创设、游戏材料的开发、游戏区域的设置、游戏过程的研究、课程资源的挖掘等方面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2. 合作帮扶,共同发展。

组织本园骨干教师到建设园现场诊断和交流,提高建设园教师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游戏化建设得以有效落实。

三、合理规划未来,推力项目建设。

(一)硬件建设。

教学楼西侧水泥场地改成软质场地,增加幼儿户外活动面积,预算费用需10万元;增设山坡、隧道等户外活动场地,需5万元;改造三楼平台,将平台铺上透水砖装上围栏,改造成幼儿游戏的乐园,需5万元。

(二)软件建设。

1. 利用多种形式的研讨学习,帮助教师提升游戏观察与分析指导能力;
2. 以幼儿发展为本,自主开发符合本园特色的园本课程,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教师发掘园本课程主题和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