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美容我国早在3 000年前就有文字记载用中医方法进行养生保健、驻颜美容。
针灸驻颜美容是随着中医的形成而产生的,是中医驻颜美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晋代名医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中提出许多针灸驻颜美容法,如书中记载有针刺下廉穴可治疗颜面不华,针刺曲池穴可用于颜面干燥等。
《圣济总录》中还提倡灸法驻颜美容,原文日:“治癣灸法,灸病处影上三壮灸之。
”该书中还特别强调“驻颜美容,当以益气血为先,倘不如此,徒区区乎膏面染髭之术,去道远矣。
”这就是说,面部的美化、荣润,当以气血为其根本,反对只注重涂脂抹粉。
清代针灸驻颜美容技术已很发达,运用足底穴位养生保健、驻颜美容。
现代随着西方美容的发展,针灸驻颜美容也发展很快,并已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
1994年我国艺术研究院成立了第一所中国驻颜美容学院,并于1995年招收了第一批学员。
同年,又成立了北京驻颜美容科学研究院,开始了针灸治疗与美容有关疾病的研究。
一、针灸美容的机制针灸驻颜美容法是运用中医养生保健原理,采用针灸达到驻颜美容效果的方法。
针灸驻颜美容是通过针灸的养生保健和治疗相关美容疾病两方面发挥作用的。
首先针灸治疗有关美容疾病,与针灸治疗其他疾病一样,是以阴阳、五行、经络、脏腑、气血为理论基础进行辨证论治和立法处方,通过针灸等刺激经络穴位激发机体的抗病能力,理气活血,祛湿化痰,调理脏腑功能,以消除颜面和皮肤疾患,达到美容的目的。
另外,采用针灸等方法,着重调理人体精、气、神三宝,促进人体气血的运行,加强人体新陈代谢,从调理内部功能,以达到改善颜面皮肤色泽、质地、弹性、光洁度等达到美容的效果。
针灸的作用机制如下。
(一)调理脏腑功能以调精养精中医认为,五脏以藏为主,藏精而不泄;六腑以通为用,传导而不藏。
通过经络、穴位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收藏有节,疏泄适度,使精血各有所藏,精足而养,才能精足而化气。
(二)调理经络以调气养气在上述基础上,精足化气,循经而行。
若机体受各种邪气的侵袭,则出现不同的经络和穴位反应。
经络和穴位是人体抗御疾病的总控制系统,贯通周身上下,沟通内外,纵横交错,将人体所有的内脏、器官、皮毛、孔窍和筋骨等连成了一个有机统一体。
机体某处有病则引起整个系统的反应,表现在某经和某些穴位上,用针灸方法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维持人体各部分功能活动的协调和相对平衡,使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有序。
(三)调理性情以调神养神中医讲调神的根本在于调理人的性情。
情即情志,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性指人的秉性、性格,有何种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情志表现。
情志也反映人的性格,有什么样的脏腑气血盛衰就会产生相应的性情神态及面色。
面色本身可以反映人体脏腑功能以及性格特征。
《红炉点雪》中说:“颜色憔悴,良由心思过度。
”如大怒时面色青,大悲时面色白,大笑时面色红,恐吓后面色黑,思虑过度面色黄。
所以中医五行理论总把颜面气色、性格情志和脏腑功能做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也正是中医针灸用于驻颜美容的深刻原理所在。
通过阴阳、五行理论对这一系统的辨证,用针灸等方法加之调理,达到心平气和消除性情的偏激、亢奋或低落。
只有这样才能以性统情,以神驭情,心性统一,达到气化神,神还虚,表现在外则呈神采奕奕,青春常驻。
二、针灸美容的适应证1.以美容为主要目的的一系列皮肤和面部疾病如痤疮、黄褐斑、癣、白癜风、黑痣、皮炎、脱发、斑秃、血管瘤、扁平疣、雀斑等。
2.形态疾病如单纯性肥胖症及消瘦症等。
3.单纯驻颜美容要求皮肤有光泽、红润、有弹性、细腻、祛皱防皱、增白,变得比实际年龄年轻。
疾病美容多数在医院进行,少数也在中医驻颜美容院调理。
单纯青春驻颜美容,主要在中医驻颜美容院进行。
三、针灸美容常用的经络和穴位(一)手太阴肺经和穴位1.手太阴肺经从胸起行于上肢前内侧,至大拇指内侧。
肺主皮毛,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开窍于鼻,与大肠经相表里。
因此皮肤质地与肺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2.穴住(1)少商:在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能清热、利咽、开窍,是急救穴之一。
对发热、咽喉肺痈、鼻衄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针刺时应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2)太渊:在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
故可防治肺、咽喉和鼻部疾病。
亦可治无脉症。
针刺时要避开动脉,直刺约0.3寸。
(3)列缺: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
能宣肺理气,利咽通络。
可防治咽喉肿痛、口眼斜、牙痛及咳喘,针刺时向上斜刺约0.3寸。
(二)手阳明大肠经和穴位1.手阳明大肠经从示指端起,行于上肢前外侧,至头面部面颊区、鼻及唇部。
与肺经相表里,大肠功能直接影响面部皮肤的润泽。
2.穴位(1)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是重要的保健穴。
能醒脑开窍,疏风散热,通络镇痛。
可防治头面五官疾患、疮疖、无汗、自汗、盗汗、经闭、滞产、痹证、痰湿等。
直刺.0.5~1寸。
(2)曲池:曲肘时,肘横纹外侧头尽处。
能清热利湿,祛风解表,调和营卫。
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
并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人视力衰退之功。
可直刺1~1.5寸。
(3)迎香:鼻翼外缘中心旁开0.5寸,鼻唇沟当中。
清热散风,通鼻窍。
对鼻塞、酒糟鼻、鼻出血、口有防治作用。
可斜刺或平刺0.3寸。
(三)足阳明胃经和穴位1.足阳明胃经从头面口齿眼鼻部起,行于躯体前面,走下肢前外侧,至足二趾。
胃为水谷受纳之腑,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与脾经相表里。
2.穴位(1)地仓:在口角外侧旁开0.4寸。
疏风通络,可防治口喁、流涎、眼睑瞤动。
可斜刺或平刺0.5寸。
(2)颊车:在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功能活血通络止痛。
可防治口喁、牙痛颊肿、口噤不语。
可平刺0.5~1寸。
(3)足三里:在胫骨粗隆下、外一横指,外膝眼下3寸处,为全身养生保健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及抗衰老。
对胃痛、腹胀、呕吐、便秘、神经衰弱、痿痹均有防治作用。
可直刺1~1.5寸。
(四)足太阴脾经与穴位1.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行于下肢前内侧,至腹。
脾经与胃经相表里。
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肌肉.,统血,负责消化吸收功能。
2.穴位2.穴位(1)三阴交:在内踝最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此穴增强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功能,有重要保健作用,能滋补阴血,活血通络。
可防治腹胀、泄泻、月经不调、阳痿遗精、失眠、不孕。
也是养生保健要穴之一。
可直刺1~1.5寸。
孕妇禁针。
(2)血海: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
能活血通络,祛风胜湿。
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闭经、湿疹及各种瘀证。
可直刺1~1.5寸。
(五)手少阴心经与穴位1.手少阴心经起于胸部心中,行于上肢内后侧,至手小指内侧。
心主血,为君主之官,其华在面,心脏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周身循环,心脏功能强弱直接反映在面色的荣枯上。
2.穴位(1)神门: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能养心安神。
可防治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
可直刺0.3寸。
(2)通里:在腕横段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能宁心安神,通窍活络。
对心痛、心悸、咽喉肿痛、暴喑、舌强不语,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可直刺0.3寸。
(六)手太阳小肠经和穴位1.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外侧,行于上肢外后侧,至头面颊、眼和耳部。
与心经相表里,为全身水液排泄重要器官,并参与消化吸化功能。
2.穴位(1)后溪:握拳,第五掌指骨小头后方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能宁心安神,舒筋活络。
可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耳痛、牙痛、咽喉肿痛。
可直刺0.5~1寸。
(2)听宫: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能宁神志,通耳窍。
对耳聋、耳鸣、牙痛、中耳炎有防治作用。
针刺时张口,直刺1~1.5寸。
(七)足太阳膀胱经与穴位1.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头面额及眼部,行于躯体后面,走下肢后外侧,至足小趾。
是人体最大、穴位最多的一条经络,与肾经相表里。
对人体水液代谢有重要调节作用。
. 2.穴位(1)肺俞: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是肺脏和皮肤的重要保健穴。
可宣肺,平喘,理气。
对肺功能失调病症有防治作用。
用于咳喘、肺气肿等。
斜刺0.5寸。
(2)心俞: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能宁心安神、宽胸止痛,是心脏的常用保健穴。
对心痛、心烦、健忘、胸闷、盗汗、梦遗有较好防治作用。
可斜刺0.5寸,但不宜深刺。
(3)膈俞: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为活血通络要穴,可用于呕吐、呃逆、潮热盗汗及各种瘀血证的防治。
可斜刺0.5寸,不宜深刺。
(4)肝俞: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本穴为肝脏保健穴,能疏肝利胆,养血明目。
用于胁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黄褐斑的防治。
可斜刺0.5寸,不宜深刺。
(5)脾俞: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本穴为脾脏保健穴,能健脾利湿,升清降浊。
用于防治肢体乏力、腹胀、泄泻、面色无华。
可斜刺0.5寸,不宜深刺。
(6)肾俞: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本穴为肾脏保健穴,有补肾益精、壮腰利湿作用。
对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呜耳聋、水肿、腰痛有防治作用。
可直刺0.5~1寸。
(7)至阴:在足小趾外侧甲角旁约0.1寸处。
能清头目,通血脉,理气机。
对头痛、目眩、鼻塞、胎位不正有防治作用。
可浅刺0.1寸。
孕妇禁针。
(八)足少阴肾经与穴位1.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行于下肢内后侧,至腹。
肾主骨生髓,肾经气是人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穴位(1)涌泉:在足底前1/3与后2/3交界处,蜷足的凹陷中。
能宁神、开窍、清热,亦是常用保健穴之一。
对头痛、头昏、中风昏迷、大小便不利、小儿惊风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可直刺1寸。
(2)太溪:在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能壮腰健骨、益肾,是常用保健穴之一,可防治腰痛、月经不调、阳痿、遗精、失眠、小便频效。
可直刺0.5~1寸。
(3)照海:内踝下缘凹陷中。
能滋补肾阴。
可防治月经不调、带下、小便频数、便秘、咽喉肿痛、失眠。
可直刺0.3寸。
(九)手厥阴心包经与穴位1.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走上肢内侧中间至中指,与三焦相表里,为心脏之外围。
对心脏功能有辅助作用。
2.穴位(1)内关: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能宽胸安神、和胃、降逆止呕。
对心痛、胸闷、失眠、心悸均有防治作用。
司直刺0.5~1寸。
(2)中冲:在中指尖端的中央,是常用的急救穴之一。
能清心开窍,退热解暑。
对中风昏迷、舌强不语、心胸烦闷、热病中暑、小儿惊厥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可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十)手少阳三焦经与穴位1.手少阳三焦经起于环指尺侧,行上肢外侧中间,至头面眼耳、咽喉部。
能调节人体水液代谢,为气机升降出入之通道。
2.穴位(1)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能清解少阳,疏筋通络。
对于少阳病、头晕目眩、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痛、上肢痹痛,均有防治作用。
可直刺1寸。
(2)支沟:在腕背横纹上3寸,尺桡骨之间。
能理气解郁,通腑活络。